《清平樂》,就是一群人與另一群人之間的審美鴻溝

《清平樂》播出兩週,豆瓣評分毫不意外從8.2跌到了7.9。

《清平樂》,就是一群人與另一群人之間的審美鴻溝


而且更不意外的是,分數就是這麼被拉下來的:


《清平樂》,就是一群人與另一群人之間的審美鴻溝


它的服化道精美,尊重歷史現實,演技精湛,黑無可黑,所以看不下去的那群人,從頭到尾只有一個道理可說——


就是一個“慢”。


《清平樂》,就是一群人與另一群人之間的審美鴻溝


等等,慢,什麼時候成了“黑點”了?


況且,這劇,真的慢嗎?


讓我們看一下《清平樂》前兩集講了什麼。


少年宋仁宗趙楨發現,一直撫育自己的皇后,原來不是自己生母。


《清平樂》,就是一群人與另一群人之間的審美鴻溝


於是他當即快馬出城,跑到生母所在皇陵,欲接其回宮。


《清平樂》,就是一群人與另一群人之間的審美鴻溝


趙楨的老師晏殊知其行為不妥,趕赴現場勸說。


《清平樂》,就是一群人與另一群人之間的審美鴻溝


因思念生母所制蜜餞,便將小鋪梁家蜜餞帶回宮中,卻無意間造成了梁家後來的家破人亡。


《清平樂》,就是一群人與另一群人之間的審美鴻溝


因不得接生母入宮,在朝堂上大談孝道,諷刺太后。


《清平樂》,就是一群人與另一群人之間的審美鴻溝

《清平樂》,就是一群人與另一群人之間的審美鴻溝


但隨後便借太后與身邊人傾訴,以及趙楨身邊內官茂則之口,講明瞭為何不應接生母李順容回宮的道理。


《清平樂》,就是一群人與另一群人之間的審美鴻溝

《清平樂》,就是一群人與另一群人之間的審美鴻溝

《清平樂》,就是一群人與另一群人之間的審美鴻溝

《清平樂》,就是一群人與另一群人之間的審美鴻溝


趙楨終於知道,作為國君,自己是有可為,有不可為的。而梁家的遭遇更加深了他的認識。


《清平樂》,就是一群人與另一群人之間的審美鴻溝

《清平樂》,就是一群人與另一群人之間的審美鴻溝


短短兩集,便講明瞭趙楨,是如何從一個血氣少年蛻變成一個能夠審時度勢的明君,又為後期他諸多看似不講人情的選擇,闡明瞭原因。


《清平樂》,就是一群人與另一群人之間的審美鴻溝


在一部69集的電視劇中,這兩集的厚度和價值是顯而易見的。


而其中無論是人物對話,還是神情表現,都有大量的補充信息。


若是稍不留心,可能就看不懂下一句。


這樣的信息量和節奏,竟然有人會認為“慢”。


01


這些人口中所謂的“慢”,不過是把“不夠爽”“不夠刺激”換了一個表達罷了。


一群在大量“意淫片”“爽片”中過度浸淫的觀眾,已經習慣了這一類作品對

戲劇衝突的變態追求。


對他們來說,但凡不是三分鐘撕個逼,五分鐘死個人,就根本看不出戲劇衝突的痕跡。


但凡有一點點追求真實的戲劇,定是要細心鋪墊,填充細節,充實人物,再合理地促發行為和衝突的。


當然,能夠理解並接受這一點,是需要審美能力的。


是的,只懂“爽”的人,是可憐的審美嬰兒。


因為,審美二字,審字在先。


審這個動作,本身就需要

耐心和思考


02


餘秋雨在《世界戲劇學》中說過:戲劇的主要社會效果是淨化和陶冶情感。


可悲的是,現在許多影視劇,最大的社會效果就是填補空虛和滿足意淫。


在紀錄片《一部關於糖的電影》中,講述了添加糖的諸多危害,更講述了食品製造商明知如此,照樣大量使用它們逐利。


添加糖是一種慢性毒藥,短平快且空虛的娛樂產品同樣如此。


但追逐流量經濟的生產者,根本不關心這種垃圾產品是否會讓觀眾變蠢。


因為消費者的“健康”,無論是身體上,還是精神上的,都不在資本家的考慮範圍內。對毒藥的沉溺,都會變為資本家口袋裡叮咚響的銀幣。


觀眾越來越蠢,頭腦越來越簡單,審美越來越低下,又有什麼關係,資本家還能提供更蠢更簡單更低智的產品來滿足他們。


03


我本人旗幟鮮明地反對文化審查制度。


是的,儘管許多人在生產劣質文娛產品,但我並不認為制度的制定者有必要來干涉文娛產品。


色情也好,低俗也要,空虛也好。人們有權利享受這份自由。


但作為文化產品的消費者,我們應該對自己的選擇負責。


正如一個成年人不應該沉溺於甜食,並任由它摧毀自己的健康一樣。


一個成年人同樣應該慎重地選擇自己的文化產品,而不是任由自己被短平快的垃圾持續降智。


中國人比世界上任何一個人種,都更相信“後天的努力”。


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


雖然三字經說得是教育孩童,但對於成年人來說,自我教育本身就異常重要。


放棄自我教育,感知就會遲鈍,停止自我教育,人就會止步不前。


不選擇“娛樂至死”的第一步,或許就是不要永遠只選擇“爽”。


04


說到底,《清平樂》不過眾多電視劇中的一部。


而正午陽光團隊選擇了這麼一條“反短平快”的敘事路線,就已經是做好了準備,要放棄一部分流量,而保證質量和價值。


他們沒有試圖道德綁架任何人。


但作為張開宙導演上一部作品《知否》的擁躉,我自認有必要說出這些,因為輿論被資本流量侵蝕太久,已經越來越少人說的話。


雖然“存在即合理”,短平快合理,低俗無聊合理,但並不等於好,也並不等於正確。


在文化領域裡,審美並非沒有高低之分,文化產品並非沒有優劣之異,文藝作品裡對價值觀的把握本身就是應有之義。


吃垃圾是個人自由,說垃圾好吃也是個人自由,但明知垃圾是垃圾者,卻因為“沉默的螺旋”而不發聲,就是一種怯弱。


評分平臺是面對公眾的,所以自然也會受到各種觀點的人影響。


但作為一個影評人,即便是個沒人關注的影評人,我也願以專業自我要求,且以社會責任傍身。便是有必要為

真正的好作品說上幾句話。


正如我為《知否》所寫的這篇長文 熱度退去一年,我還是想談談《知否》這部被嚴重低估的國產劇(上篇),如果《清平樂》能夠維持它已播出的這十餘集的水平質量,那麼便無需在意那些自以為是的低分戾氣,更無所謂畏懼流量的威脅


因為真正好的事物,一定會被懂得美的人理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