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回本《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形象来源以及最终定型过程

孙悟空这一名字在中国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围绕孙悟空的影视剧、电影层出不穷,人物热度也是经久不衰。孙悟空的形象是《西游记》作者塑造出来的文学艺术中的典型,区别于取经故事中的唐僧,有真实历史人物玄奘作为原型,孙悟空的形象则来源于文学故事。

那孙悟空的创作原型依据是什么呢?在演变的各个阶段,孙悟空形象的主要特点又是什么?

百回本《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形象来源以及最终定型过程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西游记图册》

一、孙悟空原型

关于孙悟空形象的原型问题,大体来讲,有三类说法:即“本土说”“外来说”和“中外混合说”。

(一)本土说

“本土说”也细分为三种,即:无支祁说;神话传说和神话人物说;传统猿猴故事说。

1.水怪无支祁是孙悟空的原型。无支祁的故事,至少流传了五百多年以后,才出现了唐僧取经的故事,其中最早写唐僧取经故事的,是元代蒙古族戏曲作家杨讷。杨讷的杂剧《西游记》,写民间传说唐僧取经的故事。元代戏曲作家吴昌龄的杂剧《唐三藏西天取经》中,出现了孙悟空的形象,且有“无支祁是他姊妹”语。可见孙悟空的人物塑造,已经借鉴了无支祁的形象。

2.神话传说和神话人物原型说。依据是:

(1)孙悟空是由石崩而出,而上古有“石中生人”的故事;

(2)孙悟空本是猴类,上古不少神话人物有形若猿猴的外貌;

(3)孙悟空铜头铁额的特征,在上古的一些神话人物身上,早已具有;

(4)孙悟空具有大无畏的战斗精神,而上古神话中也有不甘屈服的英雄人物;

(5)孙悟空偷蟠桃被压五行山下与东方朔盗王母娘娘仙桃被系在王母脚下故事相似等。

百回本《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形象来源以及最终定型过程

【日】水岛尔保布 《绘本西游记》

3.传统猿猴故事是孙悟空的形象来源:

(1)中国本土有丰富的猿猴故事;

(2)孙行者形象表现出来的“吃人”“淫人妻女”“偷盗”等特征,在传统的猿猴故事中更是屡见不鲜;

(3)传统的猿猴故事多具有神通,而这些神通与孙悟空的本领相似。

(二)外来说认为孙悟空的原型是哈奴曼。哈奴曼是印度教神话人物,和孙悟空有许多相似点:

(1)二者都神通广大,会变身术;

(2)二者都使用铁棍,并且可以变大变小;

(3)二者的头都非常坚固;

(4)二者都可以钻入敌人的肚子中,运用智慧,杀死敌人并安全出来;

(5)二者都不把天神的任何权威放在眼里;

(6)二者都有偷桃的经历等。

百回本《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形象来源以及最终定型过程

印度教神哈奴曼

(三)中外混合说,是指孙悟空的形象是哈奴曼和无支祁传说混合。

三种说法,都只是因为与孙悟空形象上的相似点作为依据,没能把握住孙悟空形象演变的线索,不能让人信服。

二、《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中的猴行者

明本《西游记》中孙悟空这个形象的最早雏形,出自于《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中的“猴行者”。《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大唐三藏取经诗话》、《西游记》杂剧、百回本《西游记》具有故事性上的前后关联,也就是后面出的产品借鉴吸收了前代的成果。“猴行者”这一形象在《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中率先出现,并且他一出现就带有几个特征:

(1)猴行者是白衣秀才装扮;

(2)猴行者号称“八千四万铜头铁额猕猴王”;

(3)猴行者具有神通,为取经人护法西行;

(4)猴行者偷吃蟠桃,受过惩罚,并且引以为戒;

(5)猴行者可以充当取经人的向导,对求法之路并不陌生;

(6)猴行者只称“猴行者”,没有其他别的称号。

百回本《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形象来源以及最终定型过程

【日】水岛尔保布 《绘本西游记》

对于(1)(2)(3),猴行者的来源极有可能受到佛教密典护法神猴的影响。

关于猴行者偷吃的蟠桃的故事,故事中的王母是西王母,中国道教的神仙之一,这在《穆天子传》、《山海经》等多处典籍中均有记载。而偷吃蟠桃的情形,也有迹可循,在《汉武故事》《博物志》等志怪小说中,便有东方朔偷吃王母蟠桃的故事。因此,这一时期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植入偷桃情节,有可能是受魏晋时期志怪小说的影响。

关于猴行者可担任向导作用,来自于《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的胡人“石槃陀”,他和猴行者之间也有几点相似:

(1)他们都主动加人了取经队伍;

(2)他们都可充当唐僧西行的向导;

(3)他们都对唐僧进行过帮助。

这说明猴行者和石槃陀之间的确可能有着一种承袭关系。甘肃瓜州榆林和东千佛洞取经壁画中,出现了一个紧随唐僧身后尖嘴猴腮的似人似猴的形象,而且还出现了人形模样的跟班,无形中说明,猴行者的产生的确可能受到取经随从(石槃陀)的影响。

而且,此时的“猴行者”之名显然是和其他同行者进行类比产生的,一行七人,除了法师外,其他都是行者,这说明“行者”只是一种泛指,而不具备后来特称的意义。

所以,猴行者这个角色是继承了《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的产物,并吸收了佛教密典中存在的护法形象,而且行为受到了道教思想下魏晋志怪小说的渗透,形体特征一方面有来自佛教护法神猴的直接承袭,另一方面或许也因产生地域的问题,受到戴猴面具的西王母和古羌族图腾的影响。

百回本《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形象来源以及最终定型过程

三、《西游记》平话、杂剧中的孙行者

元末明初杨景贤撰写的《西游记》杂剧六本二十四出,是今天能看到的最早的完整师徒五人取经故事。另有无名氏《二郎神锁齐天大圣》杂剧,也有关于孙行者的描述。

百回本《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形象来源以及最终定型过程

元代西游故事中孙行者形象比较

它们之间仍有小部分的不同,但基于内容大体相似,可以认为是元代西游故事的不同文本呈现。从总体来看,这一时期的孙行者基本有以下几个特点:

(1)孙行者住在花果山水帘洞(或紫云罗洞);

(2)孙行者曾偷蟠桃园仙桃,老君灵丹,王母绣衣,玉皇御酒;

(3)孙行者有凡心,爱吃人,好美色,曾掠女子为妻;

(4)孙行者又号“齐天大圣”(或通天大圣);

(5)孙行者有姊妹五人;

(6)孙行者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钢筋铁骨,火眼金睛;

(7)通天大圣使用的兵器是铁棒,龟山水母因水淹了泗洲被如来擒拿;

(8)孙行者又名“孙吾空”;

(9)孙行者证果大力王菩萨。

此一时期,取经故事的框架和轮廓基本定型,不只是取经众人已经具备,并且相应的人物形象得到了发展。综合来看,在从猴行者向孙行者的演变过程中,孙悟空的这一形象,明显受到传统猿猴故事、无支祁传说,以及历史上出现的车氏悟空取经故事、佛教中大力王菩萨故事等的影响。

百回本《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形象来源以及最终定型过程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西游记图册》

四、百回本《西游记》中的孙悟空

百回本中的孙悟空,是孙悟空形象的定型和完成阶段。他虽然脱胎于之前的猴行者、孙行者,但又不同于他们,而具有自己的特点。不同以往之处在于:

(1)孙悟空因风化孕,从石头中生出;

(2)孙悟空无父无母,也无兄弟姐妹;

(3)孙悟空又名美猴王;

(4)孙悟空的武艺是从菩提祖师处拜师勤习而得;

(5)孙悟空手持金箍棒,拥有七十二般变化,铜头铁骨;

(6)他大闹天宫,偷御酒、偷吃蟠桃、盗取老君仙丹等或出于报复,或出于无意;

(7)孙悟空具有争取自由的斗争精神,睥睨王侯的威武气势,嫉恶如仇;

(8)孙悟空不习水战,水性较差;

(9)孙悟空在赌斗中经常变苍蝇,钻妖精腹中;

(10)孙悟空最后证果斗战胜佛;

(11)孙悟空身上具有浓厚的市井气息。

百回本《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形象来源以及最终定型过程

【日】水岛尔保布 《绘本西游记》

《西游记》作者在破除此前猿猴故事负面形象的影响下,保存了孙行者的神通并对神通进行了进一步的发挥,互相融合,合成一人,在世俗社会“三教合一”的文化背景下,重新构建了符合时代审美特征的孙悟空形象。此时的孙悟空身上,既有来自域外的因素,也融合了传统的神化传说和猿猴形象,更融入了作者的匠心,折射出时代的思想文化特征,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创造。

五、总结

“心猿正处诸缘伏,劈破旁门见月明”,孙悟空的形象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只有把他放在整个取经故事的演化过程中,才能为他复杂的形象找到源头。从《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到《西游记》杂剧、平话,再到百回本《西游记》,孙悟空的形象也经历了从猴行者、孙行者再到孙悟空的递变。在递变的各个阶段,其实都是对之前形象的继承和发展。定型的孙悟空,在全面继承猴行者、孙行者的形象基础上,一改过往的负面特征,又融进了中国上古的神话、印度哈奴曼等中外文化的因子,更在特殊的时代的背景下,最终完成了“三性合一”的艺术典型塑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