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去境外消費已經成為了司空見慣的事情。今天,就說下去境外消費的明坑和暗坑。
一、DCC,偷偷坑!
很多人知道貨轉,卻從不知道DCC。
我們可以大致上可以這麼理解:我們使用的信用卡大多隻有人民幣和美元賬戶,但是如果你刷其他貨幣,如港幣HKD的時候,沒辦法直接入賬,所以會有一個從當地貨幣轉換到USD的過程。而DCC是第三方的一個貨幣轉換過程,比如你刷了HKD,通過DCC給你轉換成美元,方便你入賬,這時候順便收你一部分手續費(最低也在3%以上)。
但看上面的文字,你不難得出一個結論:難道這不就是貨幣轉換費麼!銀行已經收了我1.5%了啊?(很多銀行已經免貨轉了,但是也有不一樣的,比如廣發,要特殊卡種才免貨轉,很坑!)問題就在這裡,貨幣轉換費是銀行跟你收的,一般就免費了。而如果不幸選擇了DCC,這是另外一個組織收取的,不通過銀行收取,全稱是Dynamic Currency Conversion(動態貨幣轉換費),收取後和商家分成,這就活生生貢獻了最起碼3%以上的手續費了。
這個DCC的由來其實也是有講究的,之前信用卡有不少場景都是壓卡交易,(飛機上購物有時候還能享受下這個復古的服務,首都T3國航貴賓室有時候也會壓下你的pp卡),信用卡入賬時間通常是在交易日後的幾十天,而那個時候因為經濟社會原因,匯率存在較大的波動。在DCC剛推出來時候,它的初衷是解決匯率波動的問題,如果你刷卡時選擇了DCC,買定離手,雖然支付了一定的手續費,但入賬的時候匯率波動就和你沒關係了,風險已經轉嫁給了DCC公司。但現在,已經沒有這麼大的波動了,所以是個大暗坑。
要避免DDC,就記住一句話:一定要堅持選擇當地的貨幣(這個商品標價的貨幣)結算。
因為協議關係,DCC只存在VISA,MASTER卡,所以如果你想完全避免DCC,選銀聯、JCB、AE就可以了:但由於目的地的POS機也許不支持這些機構,加上不同結算通道匯率不一樣,大額消費,中間就會差不少錢了!所以我們有時候還是不得不選擇VISA或者MASTER的通道。
但這個不得不的時候,怎麼辦呢?一般店員使用有DCC功能的機器時候,出的簽單小票,會讓你進行打勾還是打叉,這個沒準(據說某些高危地方,不管你打不打,他們都選擇美元入賬)。所以像在香港的話,你可以直接告訴他,要選擇港幣入賬,如果在非華語區,對於自己英文沒自信的朋友,比如泰國,可以在POS簽單上旁寫上:USE THB,NO USD,保留好小票。以防以後出現各執一詞的情況。
如果真覺得自己被DCC了,等銀行結算完入賬後,可以去核對賬單和小票上的金額,自己換算一下,若發現不對,立刻打給銀行客服進行申訴,申請調單,當然大家也知道,這肯定就是一個比較麻煩的撕逼過程了,因此我們最好在一開始就杜絕這些問題。
這裡北府君本人就比較幸運了,因為我在境外只是用浦發超白,銀聯和AE都沒有DCC的坑,算上返現10%,就算匯率比visa和萬事達差點也沒事。(其他例如單幣白麒麟之類的卡也可以利用活動抵消費率差)
二、盜刷,明著坑!
很多謹慎的朋友選擇刷卡只刷芯片卡,把芯片磁條複合卡的磁條用強磁鐵反覆摩擦,做消磁處理,只留芯片,不留磁條。更謹慎點的,除了做到手裡的卡永不離開視線外,卡號有效期三位數全部用雙面膠擋住,只留下名字供商戶核對。
但這樣的話,說實話既不方便自己,也不方便店員,而且遮蓋信用卡的話在某些國家還可能被拒刷。
就我個人而言,綁定銀行微信公眾號,獲得實時消費提醒,同時開通短信提醒,出國前,在電話客服境外報備行程時間,避免誤傷,這都是必備操作。在境外一般選擇可以在銀行軟件內進行設置交易模式的銀行卡,如浦發、招行、中信等等,這樣在用的時候打開,不用的時候立刻關閉,並且設置境外交易時間和額度上限,回國後不放心可以先關閉境外功能一段時間,1到2個月內沒問題就應該沒事了,實在不放心,覺得去的是刷卡環境不好的地方,可以直接電詢銀行進行換卡。
此外,在境外如Booking訂房網站進行消費的時候,一定要用可鎖卡,且消費可限額的信用卡,因為某些網站只需要卡號,甚至不需要CVV就可以進行消費。
為了以防萬一,除了購買銀行本身的盜刷險以外,我還補充了一些商業保險,這種保險很多大型的保險公司都有相關產品,就不具體推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