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得残荷听雨声——画家刘筱静笔下的荷花情结

留得残荷听雨声——画家刘筱静笔下的荷花情结


画荷花的画家很多,画得好的却真不多。


传统书画题材中,除了“梅兰竹菊”四君子,画得最多的就要是荷花了吧。


据说张大千画的六尺整张的荷花,在民国期间价值“百金”。达官显贵们都以家中能悬挂一幅大千先生亲笔为平生幸事。


流风所致,附庸风雅之徒趋之若鹜,张大千的荷花成为上层社会彰显身份的奢侈品“标配”。


留得残荷听雨声——画家刘筱静笔下的荷花情结

张大千


留得残荷听雨声——画家刘筱静笔下的荷花情结

张大千荷花作品


实话实说,我却一点都不喜欢张大千笔下的荷花。


他笔下的荷花图虽然设色富丽娇艳,笔触生机勃发,造型却软糜婀娜,尤其是描绘阔大荷叶的边缘处,总是攒聚出过多的卷曲弧线,媚态十足,仿佛舞女的裙摆。表现盛开的簇集莲花瓣时也是过于饱满丰润,每每让我联想起民国期间贴满大街小巷的月份牌广告美女,搔首弄姿,故作矜持,总之无感。


声明在先,所言只是个人偏好,我和仙去的大千先生素无瓜葛芥蒂,也不是想危言耸听,这番个人评议没有主观敌意,你不想听,也别和我急赤白脸,嫉恶如仇,笑一笑云淡风轻,呵呵。


留得残荷听雨声——画家刘筱静笔下的荷花情结

留得残荷听雨声——画家刘筱静笔下的荷花情结

留得残荷听雨声——画家刘筱静笔下的荷花情结

留得残荷听雨声——画家刘筱静笔下的荷花情结

留得残荷听雨声——画家刘筱静笔下的荷花情结

留得残荷听雨声——画家刘筱静笔下的荷花情结

张大千荷花作品


这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客观,只有绝对的主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喜好倾向,无可非议,选择是个人化的。


如果说艺术是情感的衍生附产品,那通过视觉形象媒介的创造,能够唤起情感深处的共鸣从而引发对生命价值和自然时空的多维度思考,我觉得,一定是好作品。


这里面有个“残酷”的前提——你有没有被感动和会不会被感动!


其实,“感动”是一种能力,这个因每个人的艺术素养而异,此处不表或不想表,因为这还是一个很专业范畴的问题——说严肃较真了,争议诋毁不断;说戏谑调侃了,对艺术不尊重,对自己也不尊重。


总之,不想在这上面无聊饶费口舌。


喜欢的画家还是有的。


近现代的画家中,我最喜欢两个人笔下的荷花,一个是周思聪,一个是李老十。

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


一,都不是专业“花鸟画家”。


二,都喜欢画“残荷”。


两位先生都已故去多年,今天再看他们的作品,依然让人感动。艺术的魅力不朽,生命的温度仍然会通过他们遗留下来的这些作品延绵持久。


留得残荷听雨声——画家刘筱静笔下的荷花情结

周思聪


留得残荷听雨声——画家刘筱静笔下的荷花情结

留得残荷听雨声——画家刘筱静笔下的荷花情结

留得残荷听雨声——画家刘筱静笔下的荷花情结

留得残荷听雨声——画家刘筱静笔下的荷花情结

留得残荷听雨声——画家刘筱静笔下的荷花情结

周思聪荷花作品


在我看来,他们笔下呈现的荷花都是褪去了炽热青春和蓬勃生命印迹的临界状态,一如他们自己的命运人生。


周思聪先生没有教过我,记得96年我考进中央美院去万红西街的新校址报名,一进教学楼大厅就看到一张惨白的讣告贴在布告栏里,正是周先生逝去的消息,不禁愕然。虽然和先生从未谋面,她的作品却实在是再熟悉不过了。


印象里,从小学画时总能看到比我年长18岁的大哥深夜伏案,很虔诚的在一笔笔认真勾摹周先生的人物画作品。那时我还小,刚刚开始学习绘画,什么也不懂,能想明白的就是——能让我一直崇拜的大哥如此诚服的画家一定应该是顶尖高手!


稍长一些,在小学语文课本的扉页上见到了那张著名的《清洁工人的怀念》,配合着语文老师每天课堂上一遍遍朗读着这篇课文,我不光记住了周总理穿着黑色呢子大衣紧握着清洁工人的大手,也在哥哥的不经意提示下记住了左下角作者“周思聪”的名字。


留得残荷听雨声——画家刘筱静笔下的荷花情结

周思聪《清洁工人的纪念》


再后来,我来到了北京,读美院附中时,班上有位同班同学是周先生家的亲戚,闲聊时也听闻了不少周先生晚年的生活状况。忍受类风湿病痛折磨的她那时右手已经变形,无法持笔,为了继续画画,她将笔绑在手腕上,凭借着非凡的毅力和对艺术的痴心热爱,在病床畔画了一批关于荷花的作品。


这批作品很少敷色,以灰雅的淡墨为主,尺幅也不大,小斗方居多。静静欣赏,一张张就像先生晚年复杂曲折的心路日志。透过这些作品,我们能隐隐约约窥到她丰富又孤寂的内心世界,对晚年的周先生而言,世间所有的一切,“灿烂至极,归于平淡”。


在她的笔下,不再娇嫩的枯败荷花隐去了盛夏的饱和色彩,不再鲜艳,不再浓烈,寂寞着,倔强着,扭曲着,隐忍着﹍﹍


她画的分明就是她自己。


最早听说李老十这个名字不是他的作品,而是圈内耳闻他有些过于惨烈的人生结尾,每次聊起,大家都是一番唏嘘良久,感叹生命的脆弱无常。


年轻时并不喜欢他古怪苦涩的造型和浑融模糊的色彩,总觉着有信手“涂鸦”之嫌,“创作态度”不够端正。


和周思聪先生一样,他也是饱受着病痛的折磨,加之生活中诸多的不如意,年逾不惑就选择了告别这个世界,成为当时画坛上大家扼腕的悲剧。


我开始慢慢喜欢他的作品是在大学毕业很多年以后,尤其是人过中年,最为喜欢他画的荷花。


留得残荷听雨声——画家刘筱静笔下的荷花情结

留得残荷听雨声——画家刘筱静笔下的荷花情结

留得残荷听雨声——画家刘筱静笔下的荷花情结

留得残荷听雨声——画家刘筱静笔下的荷花情结

留得残荷听雨声——画家刘筱静笔下的荷花情结

留得残荷听雨声——画家刘筱静笔下的荷花情结

周思聪荷花作品


有段时间痴心齐白石,买了很多齐老爷子的画册来研究。偶然一次翻到了一本薄薄的《李老十画集》,内页里有不少他画的荷花。咋看之下,有些模仿齐白石用笔的影子,细看品味,旨趣各殊。李老十笔下的荷花模糊了荷花的外在形态,以一种混融交杂的凌乱笔法画出了荷塘斑驳苍桑的情绪印象。如果说齐白石的荷花是对生命力的礼赞,那李老十的荷花是对生命消逝的悲悯眷恋,仿佛是他个人悲情人生的折射隐喻。


留得残荷听雨声——画家刘筱静笔下的荷花情结

李老十


留得残荷听雨声——画家刘筱静笔下的荷花情结

留得残荷听雨声——画家刘筱静笔下的荷花情结

留得残荷听雨声——画家刘筱静笔下的荷花情结

留得残荷听雨声——画家刘筱静笔下的荷花情结

李老十荷花作品


古人说:”画如其人。”,关于这句话,我曾经一度鄙夷不屑,总觉着这是古人酸腐自恋般的牵强附会,对艺术平白套上了道德绑架的无形枷锁。而现在,我慢慢开始相信古人所言不虚。“画为心迹”,一个艺术家的内心世界只要真诚地付诸于画面本身,它一定会以外在的形式语言表达尽露,无处遁形。


我们被感动,不是因为技法,是技法背后的真情实感。


留得残荷听雨声——画家刘筱静笔下的荷花情结

留得残荷听雨声——画家刘筱静笔下的荷花情结

留得残荷听雨声——画家刘筱静笔下的荷花情结

留得残荷听雨声——画家刘筱静笔下的荷花情结

李老十荷花作品


三年前的一天,深秋雨后,一次画展间隙,在山东东营郊区的一片万亩荷塘边,我第一次画下了几张水墨荷花写生。


一早驱车十几公里来这里,是本地的画友游说来采集干枯的莲蓬,选取造型多姿者归而插于瓶中观赏,以增风致雅趣。结果大家都被这片荷塘吸引了,干脆坐下来开始写生。


这是我第一次近距离认真观察和写生荷花,和以前无数次匆匆一瞥相比,我被眼前这一望无际的荷塘震撼了。


留得残荷听雨声——画家刘筱静笔下的荷花情结

留得残荷听雨声——画家刘筱静笔下的荷花情结

留得残荷听雨声——画家刘筱静笔下的荷花情结

留得残荷听雨声——画家刘筱静笔下的荷花情结

荷塘景色


深秋的季节,空气清冷了不少,万物开始凋零,荷塘里满是交织盘错一起的残花败叶。偶尔能看到几朵暗淡了颜色的荷花瓣和寥寥无几的蔫绿荷叶显露“生机”,仿佛还在不甘地述说不久前她们曾经的绝代风华。


坐在荷塘局促的田埂边上,环顾四周,已然是被无尽的残花萎叶包围。我不再是一个冷静的旁观者,置身其中,画着画着,我好像也幻化其间。


彼时的我,脑子里闪现的全是一张张周思聪和李老十的荷花,仿佛有了某种情绪的参照和感召。


留得残荷听雨声——画家刘筱静笔下的荷花情结

留得残荷听雨声——画家刘筱静笔下的荷花情结

留得残荷听雨声——画家刘筱静笔下的荷花情结

留得残荷听雨声——画家刘筱静笔下的荷花情结

留得残荷听雨声——画家刘筱静笔下的荷花情结

荷塘景色


我画的很认真。


不经意间,我突然想到李商隐耳熟能详的名句“留得残荷听雨声”,对应此情此景,真是画面感十足,一场听觉和视觉语言的完美交融。


留得残荷听雨声——画家刘筱静笔下的荷花情结

刘筱静荷塘写生


留得残荷听雨声——画家刘筱静笔下的荷花情结

留得残荷听雨声——画家刘筱静笔下的荷花情结

留得残荷听雨声——画家刘筱静笔下的荷花情结

留得残荷听雨声——画家刘筱静笔下的荷花情结

荷塘景色


古人吟咏荷花的诗词不少,大多是赞颂溢美之词,阳光而美好,我最喜欢的却还是李商瘾这首《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残荷听雨声。


在《全唐诗》众多的诗人里,我独独钟爱李商隐,还是个人偏好吧,不知为什么,每次读他笔下的诗句都有一种娓娓叙来的淡淡伤感,不浓烈,也不卑微,就是那样一种和你不远不近,幽然孑立,寂寞无言的情绪。


我以为,那是历经磨难后生命的从容和平静。


一朵荷花,一个世界,一个人。


——2020.2.1于望京鹿港


留得残荷听雨声——画家刘筱静笔下的荷花情结


刘筱静荷花作品赏析


留得残荷听雨声——画家刘筱静笔下的荷花情结

残荷写生 软片 50cm×25cm 2016


留得残荷听雨声——画家刘筱静笔下的荷花情结

残荷写生 软片 50cm×50cm 2016


留得残荷听雨声——画家刘筱静笔下的荷花情结

残荷写生 软片 50cm×25cm 2016


留得残荷听雨声——画家刘筱静笔下的荷花情结

残荷写生 软片 50cm×25cm 2016


留得残荷听雨声——画家刘筱静笔下的荷花情结

残荷写生 软片 50cm×25cm 2016


留得残荷听雨声——画家刘筱静笔下的荷花情结

残荷写生 软片 50cm×50cm 2016


艺 术 家 简 介


留得残荷听雨声——画家刘筱静笔下的荷花情结


刘筱静

LIU XIAO JING


1976年出生于河南安阳

中央美术学院硕士

独立艺术家,现居北京


留得残荷听雨声——画家刘筱静笔下的荷花情结


极艺

传 承 艺 术 • 创 造 价 值


极艺是陆豪艺术自媒体,以“传承艺术,创造价值”为宗旨,提供艺术品展览、拍卖、投资、收藏、文化交流、数字传播等服务,创新开拓多种运营模式,实现艺术产品市场化、艺术市场多元化、艺术运营品牌化,致力打造“专业艺术服务平台”。


咨询、合作联系方式

[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