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秦腔發展的幾個關鍵時間點,戲迷必須具備的常識

明萬曆年間的秦腔

明萬曆年間(公元1573-1620年)抄本《缽中蓮》傳奇抄本中,第十四出有一段註明用"西秦腔二犯"的唱腔演唱的唱詞,且都是上下句的七言體,是關於秦腔聲腔的最早記載。該劇是江南無名氏之作,說明秦腔在當時或在那以前不但形成、而且已外傳到江南等其他地方。江南遠離陝西,傳播需要時間,據此.秦腔在明中葉當已形成。另據調查,明代最早的秦腔班社是周至人所創辦的華慶班,曾馳名甘陝一帶。後來,秦腔在陝西省內又發展成東、西、中、南四路。東路即同州梆子,西路即西府秦腔,南路衍變為漢調桄桄,中路為西安亂彈,即今通常所稱的秦腔。

關於秦腔發展的幾個關鍵時間點,戲迷必須具備的常識

清代時期的秦腔

清代是秦腔的繁盛時期。康熙四十四年(1705)前後出現的張鼎望《秦腔論》,乾隆年間(1736一1795)嚴長明《秦雲擷英小譜》、吳長元《燕蘭小譜》、周元鼎《影戲論》,都是較有影響的論述秦腔著作。《秦雲擷英小譜》載:"西安樂部著名者凡三十六。"這些班社均為秦腔班社,每個班社均擁有一批有影響的藝人。乾隆、嘉慶(1736-1820)年間:秦腔演員魏長生曾三次到北京演出,使京腔六大班幾無人過問,不少崑曲、京腔藝人改習秦腔。此後半個多世紀,秦腔幾乎一直是北京舞臺上的一個重要戲曲劇種,同時也是流行全國許多地區的劇種。就清代有關史料統計:當時除山海關以外的東北三省尚未有秦腔的足跡外、其他各省都有流行。在流行過程中,與其他戲曲形式和民間藝術結合,逐漸遞變形成各地多種多樣的梆子聲腔劇種,秦腔在各地流行的地位遂被代替而浙趨縮小。至清末,又變成流行於西北一帶的地方劇種。

關於秦腔發展的幾個關鍵時間點,戲迷必須具備的常識

1912年的秦腔

1912年,在西安成立了以移風易俗為宗旨的陝西易俗社,對泰腔劇目、音樂唱腔、表演藝術、導演、舞臺設計等方面進行了一些革新,並大量編演反映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新劇目。

在此影響下,山東、河北、天津、甘肅、寧夏、陝西等地,都相繼成立了仿陝西易俗社建制的戲曲團體。如山東、河北、天津的易俗社,甘肅的化俗學社、平樂學社,寧夏的覺民學社等。

關於秦腔發展的幾個關鍵時間點,戲迷必須具備的常識

1924年的秦腔

1924年魯迅在西安曾五次觀看易俗社的演出,給予好評,並親筆題贈"古調獨彈"的匾額,又以講課酬金捐贈,支持易俗社的秦腔改革。易俗社曾先後兩次赴北平、武漢和甘肅等地演出。西安先後成立的還有三意學社等秦腔班社。

關於秦腔發展的幾個關鍵時間點,戲迷必須具備的常識

建國後的秦腔

建國後,陝西、甘肅、寧夏、青海和新疆五省、區陸續在縣級以上建立了專業秦腔劇團,至80年代初,共達三百多個,其省屬劇團有陝西戲曲研究院秦腔劇團、甘肅省秦腔團、寧夏回族自治區秦劇團、青海省秦劇團(後改為西寧市索腔劇團),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猛進劇團。此外,各地還建立戲曲學校;培養了一批演員。

關於秦腔發展的幾個關鍵時間點,戲迷必須具備的常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