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發放數十億消費券,美國人均發1200美元現金,孰優孰劣?

早先,美國眾議院口頭表決通過了2萬億美元的經濟刺激法案,用於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對美國經濟的衝擊,其中最吸引人眼球的莫過於為每位美國公民發放1200美元現金支票。而在中國,陸陸續續已經有數十個城市發放了消費券,杭州宣佈為市民發放總額16.8億元的消費券,南京宣佈發放總額達3.18億元的消費券。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歐元之父”羅伯特•蒙代爾更進一步建議中國向全民發放1萬億元消費券,平均每人800元。

為什麼美國要發放現金,而中國選擇發消費券呢?


中國發放數十億消費券,美國人均發1200美元現金,孰優孰劣?


本質都是為了拉動需求

在經歷了新古典主義經濟學和凱恩斯主義等的連番試煉後,全球經濟學界對於如何抵禦危機依然爭論不休,但是有一個大的共識是大家都不否認的——拉動需求是遏制危機的最關鍵一環。

拉動需求的方法很多,除了大家都會的標準動作如降息降準,還有些特色活動,比如中國最喜歡的大規模基建和房地產放水,美國人喜歡的匯率調整和對外戰爭。

不過上述方法都有一些毛病,就是見效相對較慢,而且往往針對的是基建、地產、軍工、製造業等行業,而對於佔國民經濟大多數的中小企業和日常生活相關的服務業隔山隔海。

而要拉動上述領域的需求,發錢是個相對直接有效的辦法。畢竟真金白銀髮到了消費者手中,自然會直接推動大眾在餐飲、購物、娛樂、出行、旅遊等方面的消費,從而又帶動這些行業的發展和就業。當然,發錢也有發錢的問題,比如效果相對短期,而且需要比較精準的安排才能發揮最大效應,此外也考驗政府的行政能力。

不過,天底下沒有完美的方案,所以也不必過分苛求。


中國發放數十億消費券,美國人均發1200美元現金,孰優孰劣?


發券要比發錢好一些

但是具體怎麼發錢,方法就多了。比較常見的有兩種,一種是直接發現金(可以支票形式),另一種是發消費券。

這次老美選擇的就是發現金,也符合他們簡單直率的性格,錢拿到手愛怎麼花怎麼花,充滿了自由奔放的氣息。

但直接發現金也有毛病,就是你不確定這錢是不是真的花了,以及花到哪去了。有許多沒有受到什麼經濟危機影響的人,或者像歷史上日本人拿到補助後那樣,繼續發揚勤儉節約的優良傳統,最後選擇了把錢存到銀行。花錢的人也未必像政府想的那樣“支援”最受衝擊的餐飲、零售、娛樂行業,他們可能繼續揮霍在了某個小眾愛好上,又甚至購買了毒品,這都是無從控制的。

發券就相對好一點。現在政府都學聰明瞭,發券講究“乘數效應”、精準發放。也就是不直接發放抵扣形式的“現金券”,而是發放折扣形式的“補貼券”,比如要求你花100塊,政府以券的形式補貼你50塊,從而拉動你的真實消費。此外,補貼券的補貼方向是既定的,如餐飲、零售、影院、旅遊景點等,真正的精準治療。

據測算,如果中國發放1萬億元消費券,將在三個月內拉動內需提高14.4%,堪稱效果顯著。

發券還有一個好處,就是避免了浪費。因為與消費直接掛鉤,不消費就不產生補貼,所以不存在存銀行的問題,而如果大家真的選擇不消費,政府在發券方面的支出也就不會產生,比直接把錢發下去要節省財政成本,也相對能夠避免印錢發的通脹風險。


中國發放數十億消費券,美國人均發1200美元現金,孰優孰劣?


發券立等可取,發錢遙不可期

其實說起來,對於普通人來說,不管發錢發券,都挺高興的。

關鍵問題就在於,怎麼發,什麼時候能拿到手?

在過去,發錢和發券的速度幾乎差不多,你要麼需要印製支票,要麼需要印製消費券,然後通過政府的人員身份認定模式來確認和發放,都需要相當長的時間。

現在,至少在中國,因為微信支付和支付寶的全面普及,發消費券的速度變得無比迅捷。通過在系統中設定,並依賴早已完成的身份認證和支付賬號,你在消費時就可以實現自動的結算和補貼。

而在美國,發錢就沒有那麼簡單了。首先得制定詳盡的標準,並且得與IRS協作去確認收入水平——年收入75000美元以下個人1200美元支票,家庭收入150000美元以下2400美元支票,每個兒童多發500美元。年收入越高,拿到的錢越少。

在美國的朋友都知道IRS的工作人員持續裁減,也領教過IRS的工作效率,而現在又恰逢美國每年報稅的忙季——這不,IRS緊急決定,將報稅截止日期從4月15日推遲到了7月15日。

即使IRS能夠迅速地完成收入甄別,按照老美的支付體系,他們還需要給每個人/家庭印製獨一無二的支票,再郵寄出來。也難怪美國財政部長說,預計支票要在3周以後抵達各個家庭。而稅務專家們則表示,考慮到IRS的實際執行能力,支票預計要幾個月的時間才能發放下去。

而那時候,中國消費者早就買買買到手軟了吧。


中國發放數十億消費券,美國人均發1200美元現金,孰優孰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