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明春談老百姓愛儲蓄:要保持風險意識,但也不要過得太苦|上海會客廳

大河財立方·上海會客廳 第15期

大河報·大河財立方記者 丘眉

“咱老百姓要繼續保持風險意識,但也不要過得太苦。”4月14日下午,孫明春在香港那頭對大河報·大河財立方記者表示。

以“國內外疫情新變化,其對全球和我國經濟的影響”為主題的第158期上海發展沙龍於3月30日下午通過網絡會議方式舉行,由上海發展研究基金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喬依德主持。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北大博雅特聘教授、全國新冠肺炎專家組經濟學家代表劉國恩博士和海通國際首席經濟學家孫明春先生作題為“國內外疫情新變化,其對全球和我國經濟的影響”的演講。

4月14日,大河報·大河財立方記者就孫明春先生當日演講做了摘要整理,並圍繞“再談咱老百姓愛儲蓄”,對其做了補充專訪。

孫明春談老百姓愛儲蓄:要保持風險意識,但也不要過得太苦|上海會客廳

孫明春博士,現任海通國際首席經濟學家,斯坦福大學博士,兼任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成員、香港中國金融協會副主席、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理事;並在上海交通大學、復旦大學、清華大學及香港中文大學兼任客座教授。

孫明春:

咱們國民儲蓄率是最高的,所以應對危機的能力也比較強。咱們老百姓的儲蓄現在有80多萬億元,另有20幾萬億元在理財上,還有資金在基金上。總之,咱們老百姓至少兜裡還是有錢的。

美國不是這樣。美國實際上一半的家庭,是沒有任何淨資產的,是淨負債。大部分美國老百姓要靠每兩週發一次工資維持。一旦工資沒有了,真的會陷入很大的困境。當然中國也有一些中低收入家庭有這個問題。總體來說,中國百姓積蓄比較豐厚,比較容易度過危機。

另外從貨幣政策來講。2016年開始,我們就開始降槓桿,防風險,很快就見到了成效。當然這個過程很痛苦,但是好處是什麼呢?就是到了眼下疫情危機發生之前,我們信貸與GDP缺口已經收攏了不少。這個缺口如果長時間超過9%,這個國家很容易出現金融危機。過去三年,這個缺口很快壓下來了,在疫情爆發之前,已經降到了負數。當前的衝擊下,相對其他的經濟體來講,中國的風險相對是比較低一點。所以整體來講,整體來講,中國相對其他經濟體,貨幣政策以及其他政策空間比較大,而且,咱們的老百姓、政府的家底都更厚,我們要有信心。

但是我們要意識到,衝擊還是很大的。即便沒有疫情爆發,我們此前判斷2020年經濟增長也不是很容易的事。因此,一方面我們要保持信心,一方面也要保持警惕,平衡好穩定經濟和防範風險這兩件事。

大河財立方·上海會客廳:您似乎很早就特別關注中國國民儲蓄率高企。截止2018年的統計,中國仍然是世界上國民儲蓄率最高的國家。但這期間有沒有在減弱的跡象?您在2009年時曾經說:“過去十年,貸款的70%基本上在1-2年的時間裡轉化成老百姓的儲蓄存款,這是很令人吃驚的現象。”請問之後截至目前,這種轉化速度有怎樣發生改變嗎?

孫明春:這些年我們國家在轉型,擴大消費,提升內需,總體來說,國民儲蓄率是有所下降的,但下降幅度有限,至今,我們仍然是國民儲蓄率最高的國家。2009年我們做儲蓄率的研究,是因為當時的4萬億計劃。我們想知道錢都會到哪裡去。我們發現其實很多很快就轉化為老百姓的儲蓄。現在這個轉換數據很難掌握,因為出現了各種理財產品的分流,大概有20多萬億人民幣的規模,所以不太容易算清楚了。

大河財立方·上海會客廳:您認為咱們老百姓為何這麼愛儲蓄?世界上還有哪些國家的老百姓也相對愛儲蓄?

孫明春:咱老百姓為什麼愛儲蓄呢?我覺得這是東方文化的一個現象吧。整體來講,東亞的國家或者地區,包括中國、日本以及亞洲四小龍,都是比較重儲蓄的,可能都是較重視長期的經濟安全。當然,前些年大家也在爭論“是不是因為社會保障網絡還不夠廣泛充足”,可能也有一定的原因吧。

大河財立方·上海會客廳:眼下,咱們老百姓兜裡有錢會更好渡過危機。這是否告訴我們,以後應該更愛儲蓄?

孫明春:我覺得儲蓄本身也是一個美德,在不影響基本生活水平的情況下,增加一些儲蓄,不是一個壞事。要繼續有防風險的意識。另一方面,過度儲蓄也沒必要。沒必要過得太苦,適度增加消費也有助於中國經濟的轉型和老百姓福利的提升。

責編: 李震 | 總監:萬軍偉

End

孫明春談老百姓愛儲蓄:要保持風險意識,但也不要過得太苦|上海會客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