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劉邦的“狐朋狗友”都是治國大才?是什麼原因?

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不是說“一頭獅子帶領一群綿羊能打敗一頭綿羊帶領的一群獅子”嗎?

為什麼劉邦的“狐朋狗友”都是治國大才?是什麼原因?


這是有道理的!

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我始終認為,要創業,要做事,必須有一個好老闆。而且這個老闆是天生的。劉邦就是那個天生的好老闆。沒有劉邦,蕭何就是個小縣吏;有了劉邦,蕭何就是丞相。沒有劉邦,韓信就是一個四處遊蕩的潑皮無賴;有了劉邦,韓信就是戰無不勝的大將軍。

我清楚,我這麼說,許多人不服氣。其實,我自己也很難說服自己。但我從樊噲身上,切切實實感受到了這一點。

為什麼劉邦的“狐朋狗友”都是治國大才?是什麼原因?


秦末漢初,蕭何、曹參、張良、韓信、樊噲等人,恐怕並不是唯一的,肯定還會大有人在。之所以他們默默無聞,就是沒有遇到像劉邦一樣的君主,才沒有發揮自己的才能。

劉邦從舉事開始,直到當上九五至尊的皇帝,他的身邊,確實是一群“狐朋狗友”在為他或出謀劃策,或衝鋒陷陣。試看看那些謀臣武將的出身:韓信是平民,蕭何是官差,陳平是遊士,樊噲是狗屠,灌嬰是布販,彭越是強盜,婁敬是車伕……可謂三教九流,形形色色,什麼人都有。

為什麼劉邦的“狐朋狗友”都是治國大才?是什麼原因?


樊噲就是一個沿街叫賣狗肉的,最終也成了大將軍、左丞相,還封了侯。看一下樊噲的人生經歷吧。劉邦做亭長,樊噲做攤販。劉邦吃狗肉不給錢,樊噲見了劉邦就逃跑。君臣沒發跡之前,活脫脫就是城管與小販。小販的日子自古以來就不好過,老大不小的樊噲一直也娶不到老婆。劉邦就忽悠樊噲,說自己的小姨子很漂亮,可以介紹給他做老婆。

如此一來,樊噲就屁顛屁顛地把狗肉主動送給劉邦吃。劉邦還真忽悠的小姨子嫁給了樊噲。既然劉邦的老丈人呂太公會相面,預知劉邦非等閒之輩,那麼追隨劉邦的人自然也會大富大貴。要不,呂太公會把女兒嫁給一個賣狗肉的嗎?

為什麼劉邦的“狐朋狗友”都是治國大才?是什麼原因?


當蕭何、曹參共同擁戴劉邦,起兵反秦,劉邦做了沛公,樊噲便做了他的隨從副官。在前期,樊噲並沒有表現出特別的才能,看一下他的戰績吧。與司馬橺在碭東作戰時,斬殺十五首級,被封為國大夫;抵抗章邯時率先登城,斬殺二十三首級,被賜列大夫;攻城陽,下戶牗,破 李由,共斬首十六級,被賜上間爵;圍攻東郡守尉,斬首十四級,俘獲十一人,被賜五大夫;破秦河間守軍,屢次率先攻入敵陣,斬獲有功,被賜爵為卿,封號賢成君;攻武關至霸上,斬殺都尉一人,首級十人,俘獲一百四十六人,降二千九百人。

從這個經歷看,樊噲作戰勇敢,力大無窮。

一般人都殺不了他,只有他殺人家的份。能殺狗就會殺人。不過殺人也是個力氣活,連續殺人幾十個,不要說人家還會抵抗,即便不抵抗也不是一般人就有力氣幹這活的。但也看得出來,樊噲並沒帶兵打仗,就是一個猛士罷了。除了最後霸上一戰,所殺的人都是一般士卒,最多是級別很低的士官。

為什麼劉邦的“狐朋狗友”都是治國大才?是什麼原因?


沒有誅殺過級別較高的將領。這也是樊噲殺人不少,但提拔很慢的原因。這麼說,並不是否認樊噲的能力,樊噲還是具備一定能力的,這毫無疑問。但具備樊噲這樣能力的人,何止樊噲一人?

韓信或許是千年難得一遇的將才,但樊噲這樣的將領,不敢說比比皆是,但絕對是不乏其人。都清楚湖北紅安縣一百個將軍同一個故鄉的故事吧。樊噲就是類似這樣的情況。有時候,人的潛能是巨大的,只要有合適的機會施展,就可能做出意想不到的成就。樊噲真正的露臉,還是在鴻門宴上。但也僅僅是一個目眥盡裂的大力士。真正的工作,是由那些謀士們背後策劃的,樊噲就是勇敢的執行者。

為什麼劉邦的“狐朋狗友”都是治國大才?是什麼原因?


樊噲真正的發跡,是在劉邦做了皇帝,開始剷除異姓諸侯王的時候。這時候的劉邦,不缺乏出謀劃策的,給他出主意的人多得是。但劉邦最缺少的是忠心耿耿的執行者。這就是樊噲在韓信之後,也能成為大將軍的原因,而且還做了左丞相。如果沒有劉邦,不好說樊噲就一輩子賣狗肉,但是大概率的事情。起碼成不了大將軍、左丞相。如果樊噲跟項羽單獨摔一跤,他肯定辦不了項羽。

再說韓信,本事是很大,可項羽不用啊,項羽失敗是他的事,韓信出不名,建不了功;劉邦不待見,韓信也沒有機會;項羽、劉邦都不待見,誰敢說別的人就會重用韓信哪?假如沒有蕭何月下追韓信,最大可能就是韓信一直提著劍在遊蕩,就沒有這個大將軍啦。誰敢說同時期就沒有另一個韓信在遊蕩哪?沒有了韓信,也就沒有了劉邦,也就沒有垓下之圍,也就沒人辦得了項羽。

為什麼劉邦的“狐朋狗友”都是治國大才?是什麼原因?


但歷史沒有如果,因為劉邦有蕭何,有了蕭何,也就有了韓信,也就沒有了項羽。

再看看張良。張良的祖先,五代都在韓國為相。秦滅掉韓國後,張良不服,在博浪沙刺殺秦始皇,沒有成功就隱姓埋名逃亡到下邳。遇到黃石公,得到了《太公兵法》。陳勝吳廣起義後,張良也組織了一百多人的隊伍想造反,可由於勢單力薄,難以立足。聽說景駒自立為楚假王,已經成了氣候,就想率眾去投奔。正好在路上遇到了劉邦,二人一見傾心。張良把《太公兵法》說給劉邦聽,劉邦大部分都能領悟。

於是,張良就果斷改變主意,決定投奔劉邦如果張良沒有投奔劉邦,而是追隨景駒的話,結果就不一樣啦。只有在劉邦這裡,張良才充分發揮了其聰明才智。

項羽也有謀士,誰敢說范增就不如張良、陳平哪“如果項羽採用范增的建議,在鴻門宴殺死劉邦,還會有後來的那些事嗎?儘管樊噲很牛逼,如果項羽真要殺劉邦的話,不要說目眥盡裂,就是把眼珠子瞪出來也沒用。

有能力的人很多,一是要看有沒有機會,更重要的還是看有沒有一個好的帶頭大哥。像韓信這樣的機遇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但更多的人還是需要象樊噲那樣憑藉自己的努力,一步步打拼才能取得成就。

但這也少不了一個機遇!

為什麼劉邦的“狐朋狗友”都是治國大才?是什麼原因?


實際上,劉邦結交的並不都是“狐朋狗友”,蕭何、曹參、陳平等人都不是。只不過他們都不是安分的人罷了。亂世之秋,本本分分的書呆子是沒有多少前途的。不安分的人,往往都是有理想的人。在合適的時機,遇到合適的帶頭大哥,創造一番事業,既是幸運的事,但也是不足為奇的事。

天分固然重要,但在實戰中磨鍊,也是很重要的因素!

劉邦的狐朋狗友,都成了漢朝的元勳;劉秀的狐朋狗友,成了雲臺二十八將;朱元璋的狐朋狗友,都成了與國休慼的國公王侯。看起來,似乎人人到了那個位子都可以,其實大不然。

首先,從古至今的農民起義不計其數,大部分都是在規模很小的時候就被撲滅了,偶爾有規模很大的,比如黃巢、洪秀全,也是堅持了一段時間之後失敗了,真正能夠成功的改朝換代的,只有劉邦和朱元璋兩個人而已。

其實每個人最信任的資源,就是自己身邊的人。只有當自己身邊的這些『狐朋狗友』湊巧足夠強的時候,才真正完成了改朝換代。

而哪些不夠強,都死在了半路上。所以我們看到的劉邦集團的成功,已經是殘酷的歷史篩選的結果了,自然其集團中大多數都是響噹噹的強者。而黃巢洪秀全呢?就沒有這麼好的運氣了。

為什麼劉邦的“狐朋狗友”都是治國大才?是什麼原因?


第二,很多時候人們都是沒有機會來鍛鍊和展示自己才華的。比如樊噲,如果不是劉邦,估計一輩子就是賣肉的;蕭何如果沒有劉邦,終其一生也就是一個縣裡的小官;其他夏侯嬰、曹參之流,也大抵如是,如果沒有劉邦,他們就像普通的小官小民一樣,會非常平淡的度過一生。

但是秦末的亂世,劉邦的起義給了這些小人物充分發揮自己才華的舞臺,他們也和劉邦共同成長,在漢朝建立之後也成了王侯卿相。

這就像當年淘寶創業的時候,很多人都不好看淘寶的前景而半途離開了,難道說後來淘寶上市,成為千萬富翁的那些人,就一定比離開的人能力強嗎?當然不是,而是淘寶給了他們發揮的舞臺,再加上早年作出的『留下』這個當時看起來不怎麼樣,但是事後看來無比英明的決定。

歸根結底,機緣和能力,兩者缺一不可。並不是『別人能做,我們也可以做』的。

那麼為何這群人能夠成功?

提到一個人的成功,我們要從多維度去觀察,而不是單單從對方身上的某種缺點出發全盤否定對方這個人。

為什麼劉邦的“狐朋狗友”都是治國大才?是什麼原因?


要說劉邦身邊的人,但凡能夠成為治國棟樑的人,無論從天生條件,還是後天實踐上,基礎都打得非常牢靠,而這樣的人寥寥無幾。歷史的真相,是絕大多數沒有能力的人都無法經過考驗,成為王侯將相。

孔夫子開私人講學風潮以來,春秋戰國時期是中華文化爆發的高峰期,諸子百家的學說為當時的讀書人提供了肥沃的文化土壤。

曹參和蕭何,看似都身處於基層當中,但這卻不代表他們能力上限。

他們在諸子百家的思想中汲取養分,又在基層切身感受過民生疾苦,等到劉邦打下咸陽後,他們直接接受了秦王朝的治國經驗。

由此,這批本身就很有天賦的人,在得到劉邦給予的平臺上,逐漸閃耀出自身的光澤。

擁有平臺,比擁有才學更為重要。

為什麼劉邦的“狐朋狗友”都是治國大才?是什麼原因?


現實中的慘烈事實比比皆是。比如同樣學播音專業,我是天賦奇高的學生,而你只是資質平平。但畢業後你去了一個可以發揮你專長的電視臺,我則去做了一個導遊。你相信麼,不出五年,你在播音方面就可以完全比肩於我。因為經驗可以勝過一切。如果過了十年,你分分鐘會碾壓我。

人,不缺天賦。社會,也不缺天才。

我們缺的只是一個成長的平臺!

阿里巴巴很牛,十八羅漢很牛,可是這十八個羅漢在當年都是和我們一樣一樣的畢業生或打工者,甚至沒有我們學習好,沒有我們聰明,沒有我們博學,甚至沒有我們專業。

他們做對了事?未必,當年做電商的沒有一萬,也有八千。

他們跟對了人!是的,因為這個人提供了一個平臺,並不廣闊卻可以慢慢發展的平臺。

為什麼劉邦的“狐朋狗友”都是治國大才?是什麼原因?


華為也是如此,在華為創業的時候,估計會有不少去應聘的精英因為看不上華業而離去,而當年留下的人現在如何?跺一跺腳業內都要抖三抖。

沒有人知道你的平臺會走多久,會走多遠?

蕭何,曹參,周勃,夏侯嬰,當時都是被逼無奈,不得不和劉邦一起造反,因為殺了官軍肯定死路一條。

如果說他們的理想是為了封侯拜相,簡直是扯淡。哪怕是劉邦的理想也不過是不再被追殺,過上有酒有肉的安定生活。

路不是走出來的,是逼出來的。

真正的人傑在一開始只是想做事而已。反而那些動輒要顛覆要革命要成為領軍者的人,最後都淪為泛泛之輩。

結論,你永遠不知道哪一塊雲彩有雨,有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