唢呐声声不老情

唢呐,一种古老的吹管乐器,音色高亢明亮,俗称“喇叭”,在我国各地流传甚广,民间的秧歌会、鼓乐班和地方曲艺、戏曲伴奏乃至老百姓的婚、丧、嫁、娶等活动,几乎都能听到唢呐的声音,深受老百姓喜爱,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和文化底蕴。2006年5月20日,唢呐艺术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唢呐声声不老情


唢呐声声不老情


相传,唢呐是在公元3世纪时,由波斯(即今天的伊朗)、阿拉伯一带传入我国的,经过不断发展、完善,已成为一件具有丰富表现力的乐器。它木质管身,圆锥形,开有八孔(前七后一),上端有一带哨子的细铜管,哨子(也叫簧片)是由芦苇制成的,多为吹奏人自己制作,现也有塑料材质的。管身下端套着一个铜制的喇叭口(俗称“碗”)。吹奏时,嘴巴含住哨子,用力吹气,气流经过管身以及喇叭的振动及扩音,即发出特有的嘹亮音色。


唢呐声声不老情


唢呐声声不老情


在辽宁省葫芦岛市龙港区一处沿河绿化带有一休闲亭,这里距离居民住宅相对较远,偏僻肃静。有几位痴迷于吹唢呐的老人几乎天天聚会于此,他们最小的也有六十多岁了,都已经退休赋闲在家,彼此间居住的相距较远,但相同的爱好又把他们牢牢地吸引到一起,在这里他们可以尽情的“吹”。

唢呐声声不老情


唢呐声声不老情


唢呐声声不老情

一年四季,只要不是雨、雪等非常恶劣的天气,吃过早饭,他们就从各自的家中出发,或是自行车或是电瓶车,穿街过巷十几里,来到这个“小天地”吹个痛快,交流心得、练习经典曲子,常常为了一小段节奏,一气吹上十几遍,而不觉枯燥,一直到临近中午,才会意犹未尽地散去,乐此不疲。


唢呐声声不老情


唢呐声声不老情

他们当中周师傅是“高手”,几位老哥老弟都虚心地向他请教,他也乐得告诉大家。其他人也会毫不保留地把自己的心得拿出来,共同分享。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形势的好转,北方春天的脚步也越发急促,鹅黄柳绿,河水清清,踏青散步的人日渐多了起来。路过这里的人,时常会停下脚步,或是好奇或是欣赏,经常有人向他们挥挥手,打声招呼,离开时脚步似乎也轻快了许多。


唢呐声声不老情


唢呐声声不老情


唢呐声声不老情


唢呐声声不老情


3月29日星期天,由东向西走过来十几位“花枝招展的中国大妈”,一下子就被唢呐声吸引住了,带头大妈上前,请求吹奏一曲“秧歌调”。没有丝毫的停顿,在周师傅的带领下,高亢的“拉萨夜雨”直转欢快的“拥军秧歌”,“中国大妈”们翩翩起舞,其乐融融。


唢呐声声不老情


唢呐声声不老情


时近中午,又到了回家的时候了,几位老伙计开始收拾行囊,踏上回家的路,心中却在期待着第二天的来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