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很难吗?想听听你们的亲身经历?


朋友,不知道你多大了?

其实不难,你觉得难也是从别人口中听到的吧。有一种冷叫你妈觉得你冷,有一种难叫身边人觉得重要所以难,所有人都把高考看得特别特别重要,的确那是所有人能拥有公平统一的一生中唯一一次的机会,所以重要。但是高考只是人生中一个小小的节点,他不会决定一切,生活过得好不好是由无数个选择决定的,那么高考只是一次选择的集合,毕竟你还没有放眼看过世界,在你目前的眼中只有帮助你应试考试的家人、朋友、老师、同学他们都在帮你准备或者说帮你应付人生中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选择,只是一个选择而已,只是abcd选哪个之间的犹豫,而生活不是abcd的选择,而是情感的积累、经验的积累、人性的考验,生活往往比高考要难得多。高考也是一次考试,成绩只有自己满不满意,哪里有难不难的呢?

难与不难,总归有成绩的高低、名次的先后排名,你觉得难总有人觉得不难。说出不难的人永远是实力强悍的人,加油(ง •̀_•́)ง少年!!!


幺幺三影视


高考难不难,请耐心看完“我的高考”就会得到圆满的答案。

5月转瞬即过,6月匆匆来临,高考的日子不管万千学子有无思想准备、能否金榜题名都会如期而至。不管恢复高考制度40年来,考生及家长对待高考的初衷是什么,“知识改变命运”也好,“学会数理化、走遍天下也不怕”也罢,由“读书做官论”演变为“读书无用论”也行,反正不管你持何种观念高考总归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

对于高考,我终生难忘,对于高考,我受益非浅,对于高考,我又是不幸中的万幸者。说不幸,是由于我上高中时正处于开门办学的教育大革命时代,在学工学农、接受工人阶级宣传队革命教育的环境下,以致学生没有正规教材,学校以少学文化基础课而办专业班为荣,在没有最起码的师资设备条件下盲目开设专业课,结果是基础知识没学过,专业知识学不会,荒废了学业,浪费了可贵的时光。说万幸,是自己虽然生不逢时,但赶上了拨乱反正,虽然阴错阳差使自己文化基础薄弱,但还是有幸以应届高中毕业生(每班2名)的名义参加了1977年恢复高考的第一次高考,能够与十年动乱中回乡锻炼、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知识青年一起竞考。遗憾的是,自己与社会青年相比,当年考试内容人家至少曾经学过,临阵磨枪也三分快,而自己虽为在校应届毕业生却反倒先天不足、技不如人,这种现实真不知道是悲是喜。且试后才得知,当年社会青年录取线为均分60分,应届生为均分80分,这也注定了我40年前的第一次高考只能是失败,算是万幸中的不幸吧。

其实,我对于自己的学习一直还是很自信的,性格也是不愿认输的。于是从1977年开始我连续参加了三年高考,直到1979年才考上师范学校,毕业后成为一名教育工作者。

1977年12月第一次高考失败后,我仓促复习了半年,走马观花地浏览了一下没有学过的文化知识,参加了1978年7月全国统一命题的高考。

记的,好象是第二天7月8日下午,不记得考的是什么科目了,午饭后我不敢午休,生怕误了考试。但因头天晚上没睡好不由自主地打了个盹,然后匆匆忙忙地往考场赶,紧跑慢跑还是比入场时间迟了大约十几分钟。一进考场大门,“一颗红心两种准备”的大幅标语十分醒目,大门两侧全副武装的警察一声“站住”把我吓得腿软发抖,经反复核对“准考证”后才放我进门去。上楼梯和进考场时,同样仔细进行了查验核对。特别是进考场时,监考人员不仅要核对准考证像片是否与本人一致,还要核对姓名座次等等,并要请考点主任审核,所有一切核实无误后才看了看时间:离不准入场时间大约还有几分钟。这一查不要紧,整场考试我都是在害怕、恐惧、极度紧张中度过的,握笔的手怎么也不听使唤。至于考的是什么题全都很模糊,本来会做的、能做对的题自己也不知道是怎么答的。现在回想起来,那时的高考确实很严,工作人员的确很负责,但一个没有见过世面的农村学生遇到三次严格盘查,早就吓破胆了,哪还能正常发挥呢。于是第二次高考又以总分11分之差而名落孙山。

仅仅半年时间,两次高考接连失败。对此,我迷茫、懊恼、怨恨,但我仍然没有放弃头脑中根深蒂固的通过高考可以“跃农门”的所谓理想,总是在安慰自己:不懂就问、不会就学。没办法即使家里再穷、复习再苦,我也义无反顾地加入了学校的复读大军。虽然吃的是吃不饱的黄面红面,住的是阴暗潮湿的窑洞大通铺,但仍我如饥似渴、见缝插针地学习那些上高中时没有学过的知识。

又是半年过去了,我一边上课听老师讲,一边多方借上一两本资料自习,实在借不到就反复学习学校油印的那点东西。寒假里煤油灯陪我渡过了一个个寒冷的冬夜。正月开学后每天5点起床、晚上11点多睡觉,真是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仅仅一周不到十天就白天上课经常打瞌睡,晚上胸闷气短失眠,越来越撑不住了。到了县医院一检查:居然是渗出性胸膜炎,必须住院治疗。无奈只好一边住院治疗一边自学。住院第三天病情有所好转,听说新华书店新进上海出版的《数理化自学丛书》共17本,我赶忙烦六爹为我买了一套。于是病房便成了我的书房。输液时我一手扎针,另一手拿着书放在胸前看,困了把书扣在胸脯上歇一下再看,输完液后在病床上做练习题。大概用了半个多月的时间,硬是在病床上自学了高中阶段数学的三角函数、物理的电学和原子物理学、化学的有机化学,做了好几本习题,把没学过的知识象放电影似的过了一遍,虽然自学粗糙,但也为今后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为了使自己的身体尽快恢复以顺利参加即将到来的高考,出院后继续吃药。为了我,我妈和外婆给我从农村翻山越岭陆续买来了好多鸡蛋,我姐既要忙着上班还要给我每天做可口的饭菜,正是在亲人的百般照顾下,我的身体才慢慢复原。如果没有他们,恐怕就没有我的今天。就这样,我凭着自信和毅力,一边与疾病抗争,一边与书本为伴,终于在1979年高考以高出录取分数钱13.5分而被录取。

回顾四十年前的高考,我感触颇深、受益很大。它不仅逼着我学到了知识,增长了才干,而且磨炼了意志,完善了自我。特别是通过高考使我明白了理想是行动的航标、知识是智慧的钥匙、毅力是成功的基石、身体是生活的本钱等这些深奥的哲理。三次高考的经历和艰难求学的苦累,使我养成了活到老学到老、注重锻炼身体的好习惯,收获了学无止境、坚持不懈、永不言败、逆水行舟方可到达成功彼岸等等这些使我终生受用的人生秘窍。


文字的文清


难与易是相对的!首先与录取率有关,其次与教学质量有关,第三与试卷难度系数有关。1977年恢复高考,第一年还是尝试,现在看来,难度很少,其实不然。那时录取率应该不足2%,那时,学生真没读书,不是搞劳动,就是游行。由此可见,难度还真很大。随后几年,教学质量缓慢提高,录取率也缓慢提高,但录取率只有百分之几,想读大学,百里挑一。现在筛去一半人不上高中。上高中的百分之八九十都可以读大学!分数越低,野鸡大学发的录取通知书越多,仿佛不会读书成了香饽饽!唯恐你不去读!本人1982年高考进今湖南人文科技学院的,学校档次不是很高。难度也就一般般吧。回答供参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