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清朝為例,說說科舉時代生員有哪些老師?其間有何話頭和門道?

史遇春之塵境心影錄


現代社會,學生需要學習的課程太多。一般情況下,學生所學的每門課程,都有獨立教授的老師。所以,在現代社會當中,每個學生從小到大所遇到老師的數量,如果用不計其數來描述,似乎一點都不會覺得是在誇大其詞。

教師是值得尊敬的職業,教師也是良心職業,這一點,在什麼時候、什麼國度,大約都是適用的。

但是,在教育存在這樣那樣問題的現代社會里,面對未來的發展,面對下一代的成長,我們還是不禁要審慎思索一下:

每個學生,一生會遇到這麼多老師,試問:這麼多的老師,真正當得起師範、師表這類詞的,又有多少呢?

說到真實意義上的師範、師表,我想,大約必須具備三個條件,或可當得起這兩個詞:

第一,其身嚴正,是正人君子一流人物;其舉手投足、處事為人都可以作為學習的榜樣。

第二,對學生道德信仰的教育方面,能夠培養出學生謙謙君子、翩翩紳士的素養,使得學生在精神上健康、最好能夠在精神上獨立。

第三,教授學生應有的知識。

同時具備以上三個條件,才可以當之無愧地稱之為師範、師表。

這樣的條件,看起來,似乎有些苛刻;其實,仔細思考一下,並不見得就是刻意刁難。

既然,選擇受人尊敬的職業,既然,選擇了良心職業,那麼,就要符合所選職業的各項要求。

說到這裡,所有人,都可以回過頭去望一望:

在您以往的人生之中,如果請您在教過您的老師之中,選出三位,讓您發自內心深處地真情抒寫並真誠感恩。

請問,您能不能湊足這三位人數?

請問,您能不能真實誠懇、不欺自心地完成這個任務?

撇開問題,就我淺見,我想,

我們能夠深情記住並真誠感恩的老師,可能是這樣的:

別人都覺得這個學生沒出息、不長進、沒前途;只有那個老師,認為這個學生會長進、會成人。

我們能夠深情記住並真誠感恩的老師,可能是這樣的:

在學生連自己是怎樣的人都弄不清楚的時候,只有那個老師,發現了學生的長處,對其進行引導,使其有了前進的方向。

另外,也有一些學生,是受了老師的資助,才記住老師的。老師資助學生,是值得肯定的。但是,老師最重要的是“培其才”,而“濟其財”只在末端。

說完現代的狀況,接下來,說一說科舉時代的老師。

清人徐珂所編《清稗類鈔·師友類》中的《師之類別》一節,對此有所描述。

話說,科舉時代的老師,也很多,但是,比起現代來,就是小巫見大巫了。

正因為是“小巫”,至少在數量上不那麼多,所以,科舉時代的老師,可以一一羅列來說。

一、受業師

生員追隨其身邊、接受學業,朝夕侍從受教的老師。

受業師有多重要?

《大清律例》竟有專項條款:

『律』311.00毆受業師

“凡毆受業師者,加凡人二等;死者,斬。[凡者,非徒指儒言,百工技藝,亦在內。儒師終身如一;其餘學未成或易別業,則不坐;如學業已成,罪亦與儒併科。]”

也就是說:

凡是毆打受業師的,量刑時,要比一般的毆打罪加二等;

毆打受業師致死者,處於斬刑。

另外,其他行業的人毆打受業師,要看學成或未學成,或者中途有沒有改投他師,然後,再論要不要加重罪行;

讀書人只要是毆打受業師,無論學成與否、改投他師與否,全都罪加二等。

二、問業師

所謂問業師:

一是指生員偶爾拜訪,請教學問的老師;

二是指生員通過書信來往,向其討教知識的老師。

當然,所謂“問業”,也不完全限於請教;也可以是質問、論難、商榷。

三、受知師

所謂受知師,主要有以下幾類:

1.生員在縣、府、道參加考試時的主考官及閱卷的主要負責人;

2.生員在科舉年份參加考試時,主考的學政;

3.生員被選為優貢或者拔貢時,主考的學政;

4.生員鄉試、會試時的巡撫、主考官、房考;

房考,即明、清時鄉會試時分房閱卷的考官。

5.生員朝考殿試時閱卷、讀卷的各位大臣;

6.生員就讀書院的山長、監院。

另,據劉禺生的《世載堂雜憶》載:

“士子中式者,稱主考曰座師,稱同考官曰房師,稱其餘考官曰受知師。”

由此記載可知,考試高中的生員,老師又有細分。

四、保舉師

生員正式進入官場之後,才有保舉師。

大多數情況下,所屬官員為其長官所欣賞,或低階官員被高階官員所知遇,然後,長官或高階官員出具奏疏,向朝廷保薦,希望藉此來提升所屬或低階官員的層級、或者填補優渥的職缺。正因為這樣,於是,才有保舉師一說。

須知,保舉師已經全然官場化。

經過保舉之後,就小的方面來看,低階官員會因為保舉而衣食無憂;就大的方面看,低階官員進階之後,可能就有了膨脹個人慾望的廣闊空間。

因此,官場上,很多人對保舉師都是感激涕零的。有些人,恨不得把保舉師當成親爹來侍奉。因為做不了高官保舉師的義子,無法入螟蛉之列,就只好用老師來稱謂了。

就以上的這些老師來看,生員對老師的致敬中,最竭盡真誠、禮數周到的,是保舉的受知師。這樣的老師,首先認可並欣賞學生的才華、學識和為人,考試時將學生錄取,又因為欣賞並認可,所以還會保舉學生為朝廷效力。

這種保舉的受知師,通俗來講,就是將學生收進門、扶上馬、還要送一程。

就因為這樣,吉祥時令、年節,學生都會拜望保舉的受知師,而且,老師、老師的父母、老師的妻妾、老師的子女等,這些人婚喪嫁娶時,學生都會向保舉的受知師送錢、送禮。老師也不需要見外,安然接受就是了。

當然,這種保舉的受知師,和上文那種單純升遷關係的保舉師,還是有很大區別的。

大多數時候,進入官場之後,一來是和受業師、問業師接觸相對較少;二來是和受業師、問業師相隔遙遠;所以,很多人對受業師、問業師就很疏遠了。

還有一些人,進入官場之後,就會完全忘掉早先的受業師、問業師,對他們不聞不問、視之如路人。這種人,喜歡打交道、通問訊、饋財物的,基本都是可以讓他們通達顯貴的人;這種人,所交往的,都是聲名顯赫、可借力、可為自己聲援的人。

五、拜門師

所謂拜門師,其實,也可以列在受知師之中。

這種老師,其實,所謂的學生最初原本也不認識他。所謂的學生也不會在意老師的言談舉止、為人處事如何。即便是老師的輩行低於學生、年齡比學生小,所謂的學生都無所謂。所謂的學生注重的,只有一條,那就是,必須是高官顯位,而且能夠奧援自己、汲引自己。一般情況下,所謂的學生認準某人可以做自己的拜門師後,他就會請人介紹引見。然後,他會穿戴整齊、拿著豐厚的財物,前去拜謁,看見某人之後,他一定會磕頭無數,口上不斷地尊稱著“老師、老師”。這樣,他就會被錄入人家的弟子名單了。

科舉時代的老師,大體已經說完。

文末,再說說相關話題。

弟子在老師跟前對自己稱謂,如果是書面表達時,一般都寫“受業”兩個字。

但是,弟子在老師跟前對自己稱謂,如果是口頭表達時,則會有一些差別:

1.對於受業師、問業師,自稱為:學生。

2.對於受知師,自稱為:門生。之所以自稱門生,大約是因為弟子要列於門牆之外等候,才能謁見老師吧。一般情況下,受知師多為達官貴人,他們的公署、私邸,都會有看門人。看門人住的房子,叫做門房。弟子要去拜望老師,肯定要先到門房,等待看門人通報、被受知師傳見之後,才敢面見老師。所以,謁見受知師,也被稱之為拜門。拜門時,還要給看門人一些銀兩,叫做門包。據說,門包的分量一般是學生送給老師錢財的百分之十。

(全文結束)


https://www.toutiao.com/c/user/6134662558/#mid=6134493673


謝謝大家關注!


史遇春之塵境心影錄


清人徐珂所編《清稗類鈔,師友類》中的《師之類別》一節,對此有所描述。

話說,科舉時代的老師,也很多,但是,比起現代來,就是小巫見大巫了。

正因為是小“小巫”至少在數量上不那麼多,所以,科舉時代的老師,可以一一羅列來說。

一,受業師

生員追隨其身邊,接受學業,朝夕待從受教的老師。

受業師有多重要?

《大清律例》竟有專項條款:

(律)311.00毆受業師

“凡毆受業師者,加凡人二等:死者,斬。凡者,非徒指儒言,百工技藝,亦在內。儒師終身如一,其餘學未成或易別業,則不坐,如學業己成,罪亦與儒併科

也就是說:

凡是毆打受業師的,量刑時,要比一般的毆打罪加二等:

毆打受業師致死者,處於斬刑。

另外,其他行業的人毆打受業師,要看學成或未學成,或者中途有沒有改投他師,然後,再論要不要加重行:

讀書人只要是毆打受業師,無論學成與否,改投他師與否,全都罪加二等。

二,問業師

所謂問業師:

一是指生員偶爾拜訪,請教學問的老師:

二是指生員通過書信來往,向其討教知識的老師。

當然,所謂“問業”,也不完全限於請教:也可以是質問,論難,商榷。

三,受知師

所謂受知師,主要有以下幾類:

1.生員在縣,府,道,參加考試時的主考官及閱卷的主要負責人,

2生員在科舉年份參加考試時,主考的學政:

3.生員被選為優貢,或者拔責時,主考的學政。

4.生員鄉試,會試時的巡撫,主考官,房考。

房考,即明,清時鄉會試時分房閱卷的考官。

5.生員朝考殿試時閱卷,讀卷的各位大臣。

6.生員就讀書院的山長,監院。

另,據劉禺生的《世載堂雜憶》載。

“士子中式者,稱主考曰座師,稱同考官曰房師,你其餘考官日受知師。”

由此記載可知,考試高中的生員,老師又有細分。

四,保舉師

生員正式進入官場之後,才有保舉師。

大多數情況下,所屬官員為其長官所欣賞或低階官員被高階官員所知遇,然後,長官或高階官員出具奏疏,向朝廷保舉,希望藉此來提升所屬或低階官員的層級,或者填補優渥的職缺,正因為這樣,於是,才有保舉師一說。

須知,保舉師己經全然官場化。

經過保舉之後,就小的方面來看,低階官員會因為保舉而衣食無憂,就大的方面看,低價官員進階之後,可能就有了膨脹個人慾望的廣闊空間。

因此,官場上很多人對保舉師都是感激涕零的,有些人,恨不得把保舉師當成親爹來侍奉。因為做了做不了高官保舉師的義子,無法入螟蛉之列,就只好用老師來稱謂了。

就以上的這些老師來看,生員對老師的致敬中,最竭盡真誠,禮數周到的,是保舉的受知師。這樣的老師首先認可並欣賞學生的才華,學識和為人,考試時將學生錄取,又因為欣賞並認可,所以還會保舉學生為朝廷效力。

這種保舉的受知師,通俗來講,就是將學生收進門,扶上馬,還要送一程。

就因為這樣,吉祥時令,年節,學生都會拜望保舉的受知師,而且,老師,老師的父母,老師的妻妾,老師的子女等,這些人婚喪嫁娶時,學生都會向保舉的受知師送錢,送禮,老師也不需要見外,安然接受就是了。

當然,這種保舉的受知師,和上文那種單純升遷關係的保舉師,還是有很大區別的。

大多數時候,進入官場之後,一來世和受業師,問業師接觸相對較少。二來是,和受業師問業師,相隔遙遠,所以很多人對受業師問業師就很疏遠了。

還有一些人,進入官場之後,就會完全忘掉早先的受業師,問業師,對他們不聞不問,視之如路人,這種人,喜歡打交道,通問訊,饋財物的,基本都是可以讓他們通達顯貴的人,這種人,所交往的,都是聲名顯赫,可借力,可為自己聲援的人。

五,拜門師

所謂拜門師,其實,也可以列在受知師之中。

這種老師,其實,所謂的學生最初原本也不認識他,所謂的學生也不會在意老師的言談舉止,為人處事如何。即便是老師的輩行低於學生,年齡比學生小,所謂的學生都無所謂,所謂的學生注重的只有一條,那就是,必須是高官顯位,而且能夠奧援自己。汲引自己。一般情況下,所謂的學生認準某人可以做自己的拜門師後,他就會請人介紹引見,然後他會穿戴整齊,拿著豐厚的財物,前去拜謁,看見某人之後,他一定會磕頭無數,口上不斷的尊稱著,老師,老師。這樣,他就會被錄入人家的弟子名單了。

科舉時代的老師,大體己經說完。

結尾,再講講相關話題。

弟子在老師跟前對自己稱謂,如果是書面表達時,一般寫受業兩個字。

但是,弟子在老師跟前對自己稱謂,如果是口頭表達時,則會有一些差別。!

1.對於受業師,問業師,自稱為:學生。

2.對於受知師,自稱為門生,之所以自稱門生,大約是因為弟子要列於門牆之外等候,才能謁見老師吧。一般情況下,受知師多為達官貴人,他們的公署,私邸,都會有看門人。看門人住的房子,叫做門房。弟子要去拜望老師,肯定要先到門房,等待開門人通報被受知師傳見之後才敢面見老師,所以,謁見受知師,也被稱之為拜門,拜門時,還要給看門人一些銀兩叫做門包,據說,門包的分量一般是學生送給老師錢財的百分之十。








拍案再驚奇


古代科舉制度是儒學宗師親自授業者為弟子,轉相傳授者為門生。與宗師形成私人依附關係;學子門生成為世族豪強地主的一種依附人口。入仕主要通過察舉、徵辟,又需官僚舉薦,於是大批追求功名利祿之士紛紛投靠以儒學起家的官僚門下充當門生。門生投靠宗師舉主者日多,對門閥大族的形成和發展起了重要作用。充當門生,不僅要出財貨,致賻贈,還要為主人奔走服役,甚至要為主人行不法之事。

清人為了取得參加正式科舉考試的資格,先要參加童試,參加童試的人稱為儒生或童生,錄取“入學”後稱為生員(清代有府學、州學和縣學,統稱為儒學)。儒學和孔廟在一起,稱為學宮。生員“入學”後即受教官(教授、學正、教諭、訓導)的管教。清初生員尚在學宮肄業(有月課和季考,後來變成有名無實了),又稱為生,俗稱秀才。這是“功名”的起點。

生員分為三種:成績最好的是廩生,有一定名額,由公家發給糧食;其次是增生,也有一定名額;新“入學”的稱為附生。每年由學政考試,按成績等第依次升降。

正式的科舉考試分為三級:1 鄉試,2 會試,3 殿試。

例如,曾國藩道光十二年(1832年)考取了秀才。連考兩次會試不中,隨後又努力複習一年,在虛歲28歲時,道光十八年(1838)殿試考中了同進士,從此之後,他一步一階的踏上仕途之路,併成為軍機大臣穆彰阿的得意門生。

再如康熙年間,廣東順德有個百歲老人黃章,竟在曾孫的攙扶下,千里迢迢到京師會考,科考中舞弊成風,賄買、夾帶、頂名、冒籍、槍替、傳遞等等諸種作弊手段五花八門甚是黑暗。

不過清朝牛人好像沒有幾個科舉取得好成績的。查了一下清朝狀元居然沒有認識的。看來清朝的科舉制度不怎麼樣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