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国渠的作用是什么?

星星公主的兔兔


缺乏这方面的水利工程技术人才,韩国瞧准了这一点,派郑国前往秦国卧底,果然秦国动了心,欣然同意,即刻开工。一场″疲秦″的计划悄然实施,因为工程浩大,秦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不久,秦始皇就识破了韩国的诡计,把郑国给抓了起来。然而郑国的一句话打动了始皇帝,《汉书》中是这样记载的,郑国说:“始臣为间,然渠成亦秦之利也。臣为韩延数岁之命,而为秦建万世之功。”伟大的人物就在于利弊权衡中的决择,秦始皇认为郑国这个间谍说得有道理,将计就计,委派郑国将这万世之功进行下去,历时十年,終于修成,并以郑国的名字,为这一工程命名。秦国依赖关中平原源源不断的粮草,扫清六合,一统天下。


梅里一了


韩桓王心里很紧张,因为吕不韦主政以后的秦国,实力再次恢复,而且一直渴望着东出。韩国作为紧挨着秦国的小弟,是阻挡秦国东出的重要枢纽。

为了保住韩国,韩桓王想了一个好主意,那就是帮助秦国修建一条河渠,这条河渠工程浩大,需要十多年时间,外加数十万人的努力才能修建而成。

这么一来秦国就会花大力气在修渠事业上,便无暇顾及东出了。既然没机会东出,那韩国自然就能够得到保全了。这条渠的名字就是郑国渠。


一、郑国渠花费了秦国10年时间。

秦始皇刚登基那会儿,秦国已经很强大了。虽然秦昭襄王晚年秦国再次遭受联军打压,但是军事实力并未受损。

再经过安国君和嬴异人的4年努力,秦国的实力逐步提升。尤其是这期间吕不韦雄心壮志,打算帮助秦国一统天下。

韩国心里慌啊,为此送去了水利专家郑国。在那个年代,鼠目寸光的诸侯王,除了军事人才外,觉得其他人才都是次要的。

而吕不韦一眼就看中了郑国,指名道姓要郑国留下来帮他修渠。这件事恰好正中郑国下怀,郑国本来就是为了来修渠的,以此可以帮韩国拖住秦国几年。

这一修就从秦王政元年,一口气修到了秦王政十年。期间动用的民工数量没有统计,不过从郑国渠的规模来看,至少也有数十万之多。

郑国渠长300多里,西引泾水东注洛水,使得这周围的良田都得以灌溉,而且减少了水患,使关中平原沃野千里,成为了天下最重要的粮仓之一。


二、司马迁认为,郑国渠是秦始皇一统天下的基础。

历代文人,对郑国渠的褒奖,都非常多。因为这条渠,不仅在当时很有用,往后这两千多年,都是有利于关中百姓的,属于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工程。

除了对关中平原的百姓们有好处外,其实这条河渠最重要的一个功能,那就是让秦始皇有了一统天下的后盾。

渠成,注填于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收皆亩一钟,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因命曰郑国渠。---《史记》

这是《史记》里对郑国渠的一段描述。郑国渠修建成功以后,使得每一亩地都能够收取1钟粮食。

这是古代的计量单位,1钟等于10釜,1釜等于4区,1区等于4豆,1豆等于4升。这么来算的话,1钟相当于是640升。

而平常关中亩产只有100升左右,可见关中地区的粮食产量,足足提升了6倍多。这是相当惊人的一个数字。而且周围4万多顷荒地得到了改良灌溉,都能达到这一产量。

因为郑国渠的出现,使得关中地区在那段时间没有再出现过饥荒之年。而秦始皇的国库里,粮食自然是成倍地增长,这也就是秦始皇吞并六国的基础。

虽然说得有些夸张了,过分强调郑国渠的作用,但是郑国渠修建完成,对秦国绝对是大有好处的。


三、取名郑国渠,可见这条渠也得到了秦始皇的认可。

河渠修建过程中,秦始皇发现了郑国渠的秘密,原来这是韩国的缓兵之计,秦始皇大怒,立刻把郑国给抓了过来,打算宰掉他。

这个时候郑国却说了一段非常经典的话:始臣之间,然渠成亦秦之利也,臣为韩延数岁之命,而为秦建万世之功。

意思就是说,我郑国刚来的时候,的确是以间谍的身份过来的,打算利用修渠拖慢秦国的步伐,可是等到河渠修好了,那受益的难道没有大秦吗?我郑国修渠为韩国只延续了几年的寿命,却为大秦建立了万世的功劳。

这话说得非常体面,可见郑国此前早就演练过了若干回被发现以后的场景,这段话应该是他早就想好的托词。


秦始皇一听,还真的乐了,年轻人就是容易受到蛊惑。秦始皇不仅没有杀掉郑国,反而让他继续主持修渠工作。

等到这条渠修筑完成以后,出人意料的是,秦始皇居然用郑国的名字,为这条渠命名,称之为郑国渠。这可把郑国感动得一把鼻涕一把眼泪的。

由此可见,郑国渠修建而成,的确给大秦带来了很大的好处。秦始皇对郑国的褒奖,一点也不过分。


四、战国时期的两大水利工程,都在秦国。

都江堰和郑国渠都在秦国诞生,这就不是偶然了。秦国那边其实环境是比较艰苦的,跟平原地区没法比,要想开垦荒地十分困难。

仅有的一点平原和良田,不足以支撑秦始皇东出一统天下,勉强能够保证秦国不被消灭就很不错了。

可是秦人比较善于动脑子,他们打下了蜀国和巴国以后,开始启用李冰修筑都江堰工程,使得蜀地成为了天府之国,天下粮仓。

等到郑国来了以后,他们又让郑国在关中平原修建郑国渠,再次让秦国的粮食产量翻了好几倍。这可都是人力的功劳。

所以说活该秦国能够一统天下,因为秦国人懂得什么叫做奋斗的精神。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那就自己创造条件上。

有着两大粮仓为秦始皇保驾护航,他在征讨天下六国的时候,一点后顾之忧都没有,这就是秦始皇的优势。


总结:秦国灭六国,并不是偶然。

所以说秦始皇能够一统天下,绝对不是偶然,奋六世之余烈这是我们常常挂在嘴边的。从人治的角度进行了强有力的改革。

又修建了都江堰和郑国渠,从后备力量的角度,给了秦国坚实的后盾。因此秦国灭亡其他六国,优势太明显,不过这些优势都是秦国人自己创造出来的。

蜀地连年水患,当地人怎么就没想到修建都江堰的呢?天下七国土地贫瘠的地方又何止秦国一个国家?难道其他国家就没有需要开垦的荒地吗?他们为什么没有想过修建一条类似郑国渠的河渠呢?这就是掌握主动性的重要性。


江湖小晓生


郑国渠是公元前246年,由韩国人、水利专家郑国在秦国主持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位于今天的泾阳县西北25公里的泾河北岸。它西引泾水东注洛水,长达近 300 余里,灌溉面积号称4万顷的古代水利工程。

当时,秦国国力强盛,虎视眈眈。韩国在秦国的东面,两国距离太近,关系不好,矛盾又多,随时都有被秦吞并的危险。韩国也很清楚秦始皇(当时还是秦王)统一六国的野心。为求自保,公元前246年(秦王政元年),韩桓王想出了一个所谓“疲秦”的计策,在秦始皇继位的那一年,派出了本国水利专家一个叫郑国的人去秦国当说客(间谍),游说秦王政修建一条沟渠,西引泾水,东注洛水的水利工程。也就是在泾水和洛水(北洛水,渭水支流)间,穿凿一条大型灌溉渠道。表面上说是可以帮助发展秦国的农业,真实目的是要耗竭秦国经济实力,企图转移秦国视线,引诱秦人将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到这庞大的水利工程中去,使它无法也无力发动统一战争。

韩国包藏祸心的投其所好,却没有想到秦王很爽快地采纳了韩国人建议。并决定由郑国主持,在关中地区的渭河平原上,开凿、兴修大型灌溉渠,它西引泾水东注洛水,长达约300余里。泾河从陕西北部群山中冲出,流至礼泉就进入关中平原。秦王政当然知道这是韩国的计谋,但他为什么又会答应呢?他想到的不是郑国口中的“千秋伟业,万世之功”。而是要想统一天下,就不能缺少雄厚的经济实力。农业生产、经济发展又离不开水利灌溉和水利利用。让干旱的关中平原解决饥荒、温饱问题。当时,秦国的水工技术还比较落后,也需要像郑国这样地水利专家来帮助,所以,秦王就任命郑国主持这一水利工程。

郑国渠是战国时期继都江堰之后,我国著名的水利工程。它的开凿兴建,是以泾水为水源的有坝引水工程。大约花了十年多的时间,才告竣工。由于这项工程是郑国领衔设计和主持施工的,因此,人们称之为“郑国渠”。工程自今陕西礼泉东北,引泾水东流,至三原北汇合浊水,以及石川河道,再引流东经富平,南入蒲城,再注洛水。干渠全长约120余千米。具体一点也就是:西起仲山西麓谷口(今陕西泾阳西北王桥乡船头村西北),修筑石堰坝,抬高水位,拦截泾水入渠。利用西北微高、东南略低的地形,渠的主干线沿北山南麓自西向东伸展,流经今泾阳、三原、富平、蒲城等县,最后在蒲城县晋城村南注入洛河。所以,《汉书·沟洫志》说它的“渠首工程,东起仲山(中山),西到瓠口(谷口)。在泾县西北,隔着泾水,东西向望”。它的建成,大大改变了关中的农业生产面貌,《史记·河渠书》说它:“用注填阏之水,溉泽卤之地”。意思就是用含泥沙量较大的泾水进行灌溉,增加土质肥力,改造了盐碱地4万余顷(相当于现在的280万亩)。从此,一向落后的关中农业,迅速发达起来。雨量稀少,土地贫瘠的关中,变成富庶天下的一方。使关中地区像《史记·河渠书》说的“为沃野、无凶年”。 《汉书•沟洫志》说:“渠就,用注填阏(淤)之水,溉舄[xì戏]卤之地四万余顷,收皆亩一钟,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因名曰郑国渠”。当时,一钟相当于六石四斗,比黄河中游一般亩产一石五斗要高出很多。郑国渠修成至今2400多年,谷口以下干渠渠道,今天仍在发挥积极作用。

郑国渠的建成,韩国人万万没有想到,自己偷鸡不成反蚀了一把米。当初的“疲秦”的计策,反而促使秦国十多年后的更加富庶强大。公元前230年,秦王政开始了统一六国的行动,到公元前221年完成了六国统一,秦王政也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秦始皇。这大概也是韩桓王当初没有想到的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