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布拉斯加》:逼使老人執拗的不僅是“孤獨”,還有“尊嚴”

01

中國已經漸入“老齡化社會”。左右隨便打聽一下,家裡有著一位甚至幾位八十歲以上的老人,一點都不稀奇。

一個家庭或者說家族,老人就是一個核心,是凝聚力的真正源泉。有老人在才會有“家”的感覺,這應該是所有做子女的共識。

最近有一首叫《萬愛千恩》的歌曲,裡面一句歌詞說得特別好:“叫一聲爸媽能有人回答,比啥都重要”。細琢磨,越琢磨味道越濃。


《內布拉斯加》:逼使老人執拗的不僅是“孤獨”,還有“尊嚴”


但人一旦上了年紀不易相處。很多人性格變了,原本包容、通達的人都有可能變得瑣碎、固執,那本來心胸不開闊的就別說了。

我們現在經常發現,現實中很多不道德的事情中總有“老人”的存在,就是因為這些人年輕時就有問題,到老了則更甚之,索性倚老賣老為老不尊。這不是本文的主旨,暫且不談。

很多做子女的常常有一個苦惱,就是父母經常可以相信別人甚至謊言,卻不願相信自己的兒女。簡單地說,特別不好勸。

可能在他們的心目中,給孩子們當了多半生的“人生導師”,位置的互換不習慣了。

也有可能他們認為,兒女勸說的目的就是制止,裡面並不一定有多少道理的成分。

還有一種可能,他們已經離開了社會的中心而成為一個“邊緣群體”,堅持,是為了昭示自己的存在。


《內布拉斯加》:逼使老人執拗的不僅是“孤獨”,還有“尊嚴”


所以,怎麼和這個群體溝通,不僅僅關係到他們晚年的幸福,也不僅僅是一個家庭自己的事情,而是一個社會性的、值得探討的話題

讓我們在一部名叫《內布拉斯加》的美國影片裡,看我們每個人都該做些什麼、該怎麼做。

02

《內布拉斯加》不是一部“爽片”。情節單一而沉悶,主人公就是一個已入耄耋之年的執拗的老頭,死活要去幹一件誰都攔不住的執拗的事情。

雖然是2013年的電影,但片子做成了黑白的,剛一開始就是這麼一幅畫面——

一個約莫80多歲的老人,走在一條城際公路上。頭髮斑白而凌亂,衣服也不是太合身,走起路來高一腳低一腳踉踉蹌蹌。

一輛警車在路邊停住。下來一名警察對老人詢問,說了一會後警察連連搖頭,然後老頭被帶進警車。

這是《內布拉斯加》的開幕鏡頭。


《內布拉斯加》:逼使老人執拗的不僅是“孤獨”,還有“尊嚴”

這電影挺牛,在2013年同時獲得奧斯卡“最佳故事片”提名、戛納電影節“金棕櫚獎”提名和美國“金球獎”提名,豆瓣評分高達8.6。

被警察帶走的那個老人叫

伍迪。某一天他收到了他所在的蒙大拿州的鄰居、內布拉斯加州一個雜誌社寄來的一封信,信上忽悠訂他們的雜誌,你訂了就給你一個隨機的號碼,然後搖獎,獎金最高100萬美元。

這伎倆一點都不新鮮,如果讓熟知各種騙子伎倆的中國人來判斷,立刻可以斷定是騙人:你個破雜誌一年能賺多少錢啊拿100萬發獎?

《內布拉斯加》:逼使老人執拗的不僅是“孤獨”,還有“尊嚴”

伍迪信了。他不只是相信有這筆獎金,而是認為自己已經獲得了這個100萬。

“你可能贏得了100萬美元的獎金”,信上就是這麼說的。他姥姥的歲數大了老眼昏花根本注意不到那個“可能”。

後來他的兒子戴維反覆跟他說他根本就沒有得什麼獎,老伴凱特罵他倒是已經得了老年痴呆應該趕緊給送到養老院。

《內布拉斯加》:逼使老人執拗的不僅是“孤獨”,還有“尊嚴”

伍迪的反抗就是堅持,他認為自己沒有錯。

他要做的就是儘快趕到內布拉斯加的林肯市,在規定的日期前拿回這筆獎金。

因為好久都沒有離開自己居住的蒙大拿州了,他也不知道該怎麼坐車。最後他決定自己走,走到那個林肯市。

於是就出現了電影開始的那個場面。他的每個“開始”,也都遭到了警察的“破壞”。

《內布拉斯加》:逼使老人執拗的不僅是“孤獨”,還有“尊嚴”

03

伍迪有兩個兒子,戴維是小的那個。開音響商店的他趕上經濟不好,日子過的也是有一搭無一搭。

在戴維的童年記憶裡,老爸整天就是喝酒。喝高了就耍酒瘋,把他和哥哥羅斯拎起來揍一頓。他看到的父母幾乎常年在打架,老媽凱特伶牙俐齒,伍迪說不過老婆就再出去喝酒。

看著反應遲鈍卻又無比倔犟的父親,戴維的心裡除了憐憫和同情,也是真煩,真無奈。

可他是兒子,能怎麼辦?中國的孩子講孝道,美國的兒子也不是牲口八道。

《內布拉斯加》:逼使老人執拗的不僅是“孤獨”,還有“尊嚴”

戴維的爺爺是內布拉斯加的一個農民,他的叔叔伯伯都還在那裡種地。伍迪參加過越戰,復員後在老家跟別人合夥開了個修車行。老媽凱特是個城市姑娘,在他不大的時候就拽著老爸到蒙大拿來開發廊,他們哥倆在這裡長大生根。

戴維決定給自己休幾天假,乾脆開車拉著父親去林肯市,權當旅遊了。

雖然900英里的路途不近(約等於1400公里,比北京到上海還要遠一些),但得讓老爸自己知道有沒有這個100萬,否則他不會停止,就是閉上眼也不會甘心。

市場不景氣,自己的事情也不順,一路上就算父子倆散散心吧。

《內布拉斯加》:逼使老人執拗的不僅是“孤獨”,還有“尊嚴”

影片的重點並沒有放在“領獎”,而是他們在領獎路上遇到的一個插曲。

編導在這裡精心設計了一個“舞臺”,正是在這個“舞臺”上,展示了形形色色的“眾生相”,也是通過這個“舞臺”,戴維不但重新認識了父親,也理解感悟了父親。

在他們走到離林肯市不遠的時候,戴維接到他伯父雷伊的電話,說他的幾個叔叔在老家霍索恩相聚,希望他們能去。正好他們這時離霍索恩也不遠,時間也有富餘,於是來了個家族團聚。

這裡是伍迪生長的地方,在他熟悉的“農夫酒吧”裡,他忍不住了,把自己“得了100萬”的消息說了出去。

《內布拉斯加》:逼使老人執拗的不僅是“孤獨”,還有“尊嚴”

他立刻成了這個平平靜靜的西部小鎮上的“名人”。

100萬!這些種玉米、大豆的傢伙沒有誰見過這麼多的錢。

酒吧裡的所有人都站起來一起給他鼓掌,很多人是發自內心,但也有人別懷鬼胎。

戴維從他老爸的臉上,看到了一種從未有過的滿足。那是一種因為被認可而生出的存在感,或許,他從來也沒有過這樣的感覺,在這個曾經是他的天地裡有過這樣明確的存在。

那一瞬間,即使是謊言,好像也值了。

《內布拉斯加》:逼使老人執拗的不僅是“孤獨”,還有“尊嚴”

在需要交往和溝通的現代社會里,孤獨是一種痛苦的存在。不被重視、淪為邊緣尚可以忍受,但沒有交流很難忍受。

現代社會是科技社會,一個人的一生可能要經過一次甚至幾次科技的換代,如果你落伍了,就會被時代遠遠地拋在後面,成為時代的棄物。

在離不開手機和互聯網的時代,被一條“線”劃到外面的老人們,基本已算是“與世隔絕”。

很多老年人的孤獨,既有“代差”產生的孤獨,也有被科技拋棄的孤獨,更有因缺乏交流對象而出自內心的孤獨。

所以,他們更想昭示自己的存在,固執,有時就是一種證明。

《內布拉斯加》:逼使老人執拗的不僅是“孤獨”,還有“尊嚴”

04

在影片中,伍迪因成為“名人”而得來的尊重,很快就因為真相大白而瞬間崩塌。

嫉妒得心裡都著了火的戴維的兩個堂兄,趁著夜黑蒙面搶走了叔叔的獎券,但立刻就發現了這竟是一場“鬧劇”。

他們氣急敗壞的把獎券扔在了街上,而伍迪也隨即成為全鎮人的笑柄。

《內布拉斯加》:逼使老人執拗的不僅是“孤獨”,還有“尊嚴”

影片中的小鎮其實就是現實生活的一個縮影,生活中的各種人、各種現象都能在裡面找到映照。

得知伍迪成了“百萬富翁”,誰便都想在裡邊舀一勺子:他的弟弟、侄子認為有他們的一份,曾經的發小來“追討”連影兒都沒有的陳年舊債......

當得知獎券是假的後,立刻又紛紛棄之如敝履,當成笑話奚落。

仔細去看,裡面的人其實沒有一個是如意的,都活得憋憋屈屈,都被一張無形的大網所籠罩,都在竭力尋找自己的“出口”。伍迪的到來,則給了他們一個宣洩的契機。

由一張假獎券引出的眾生相,其實就是美國底層社會的一個縮影。

《內布拉斯加》:逼使老人執拗的不僅是“孤獨”,還有“尊嚴”

與老爸的這次公路之行,最有感受的是戴維。

對自己父親的再認識,即使是對兒子而言,也是一個有價值的收穫。

在鎮上,他遇到了老爸的初戀情人。從她那裡,他知道了父親竟還是一個戰鬥英雄。

在越戰中伍迪是一個空軍機械師,戰爭結束後上過報紙。是殘酷的戰爭改變了他,他變得寡言,變得酗酒。

而這些,幾乎沒有人知道,也沒有人想知道。

《內布拉斯加》:逼使老人執拗的不僅是“孤獨”,還有“尊嚴”

他也感受到了老爸老媽的感情。

母親凱特快嘴不讓人,三五個人說不過她。大半輩子父親都是整天活在她的責罵中。

伍迪為了找回被搶的獎券,摔得頭破血流住到了醫院裡。戴維還要繼續和父親去林肯市,母親則要和哥哥回家。

在醫院裡,凱特臨走時在老伴的額頭上輕輕吻了一下,說:你這個大傻瓜。

60年的相守,已盡在這一吻之中。

《內布拉斯加》:逼使老人執拗的不僅是“孤獨”,還有“尊嚴”

05

像這種以家庭情感為主線的故事,大都不是以情節見長的,基本呈現的是“生活流”,但影片仍在最後給了我們一個反轉的結尾,令人佩服。

戴維曾經問過老爸,你要那100萬有什麼用。伍迪嘟囔著說他要買一輛皮卡,再買一個空氣壓縮機(以前開修車行時有過一個),完了把剩下的錢給你們哥倆,給你們留下點東西。

老爸的話讓戴維很感動。

到了林肯市的那家雜誌社,結果不說也知道。人家一聽那麼大老遠來的都不落忍了,說給個紀念品吧,就給了一頂帽子。

帶著前面有“得獎者”字樣帽子的伍迪特別沮喪,像個孩子一樣的蜷縮著。100萬原來是個笑話固然很失敗,但他的心底似乎有什麼東西在坍塌,這種感覺更加無助。

《內布拉斯加》:逼使老人執拗的不僅是“孤獨”,還有“尊嚴”

是戴維改變了這一切。

他把自己八成新的“斯巴魯”當時就折給了當地的一家汽車行,給老爸換了一輛皮卡,後車廂裡還裝著一臺全新的空氣壓縮機。

看著伍迪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那又驚又喜的神情,作兒子的戴維心裡非常欣慰

他認為,這是此行自己做的最對的一件事。

《內布拉斯加》:逼使老人執拗的不僅是“孤獨”,還有“尊嚴”

回去時還經過老家的小鎮。他和老爸換了座位,自己趴在副駕駛的椅子上,由伍迪“自己”昂然四顧地開著皮卡慢慢穿過小鎮,那些才笑話過他的人眼睛都瞪得老大。

這時的伍迪,完全不是成為人們眼中笑料的一無所成的邋遢老頭,而是那個當年剛從戰場回來的英雄,那個一表人才的飛機機械師。

他的心底什麼都沒有塌掉,老爺子感到從沒有過的充實。

出了小鎮的公路口後,爺倆換回座位,皮卡踏上歸途。

《內布拉斯加》:逼使老人執拗的不僅是“孤獨”,還有“尊嚴”

人與人之間最難得的,是理解與包容;一家人之間最珍貴的,是給予與尊重。

親情同樣需要維護,盡力去把它做好,這是《內布拉斯加》給我的啟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