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金錢換和平,北宋與遼的協議——檀淵之盟

以金錢換和平,北宋與遼的協議——檀淵之盟

真宗繼位的前幾年,遼國認為真宗皇帝佔位未穩,是進攻宋國的好時機,先後發動了三次南侵,對北宋的土地進行了大肆劫掠,但最終都由於無法形成長期固守而撤退。但是遼人的入侵對宋代君臣形成了巨大的精神震懾,甚至產生了談遼色變的氣氛。有的大臣甚至建議,首都汴梁和河北都無法待了,最好還是撤退得遠遠的,避開遼軍的勢頭。

以金錢換和平,北宋與遼的協議——檀淵之盟

古都汴梁

宋景德元年,遼軍的騎兵部隊再次在北宋境內騷擾,但這些部隊卻有意不和宋軍接觸,宋軍一進攻,他們就撤退。當邊將把這個消息報告給皇帝時,宰相寇準立刻敏銳地意識到,這是遼軍在蒐集軍事情報。寇準立刻建議皇帝開展戰備。

以金錢換和平,北宋與遼的協議——檀淵之盟

寇準京劇劇照

遼軍的進攻一般選擇在秋冬季節。半年後,遼軍果然開始進攻。當其他大臣如坐針氈時,寇準似乎胸有成竹,邊關的求救文書一天來了五封,全被他扣押下來不交給皇帝,他飲食自如、談笑自若。第二天上朝時,寇準的同僚們終於有機會見到宋真宗,將遼國入侵的消息上報給了皇帝。皇帝也立刻陷入了恐慌之中,問寇準該怎麼辦。寇準徐徐回答,如果要對付入侵,其實只需要五天時間就足夠了。他請皇帝御駕親征,坐鎮澶州抵抗遼軍。

以金錢換和平,北宋與遼的協議——檀淵之盟

遼國皇帝雕像

他的同僚們一聽說寇準讓皇帝親征,立刻想託詞離開,避免與皇帝一起送死。他們的託詞被寇準擋了回去。皇帝也想溜進後宮,寇準對皇帝說,陛下一旦回到後宮,就肯定躲著不見我了,到時候就大事去矣,請陛下留步,把親征的事定了再說。在寇準的軟磨硬泡之下,皇帝和群臣極不情願地答應出征,但具體的措施仍然沒有決定。通過這樣的描寫可以看出,在與契丹人的戰爭中,北宋的群臣都恐慌到了什麼程度。

以金錢換和平,北宋與遼的協議——檀淵之盟

契丹戰爭

事實也證明,這次遼國的軍事行動規模比以往都要大。在以往,遼軍往往只能推進到幽州以南數州,就會被宋軍阻攔,很難到達黃河沿岸(黃河是北宋的最後一道防線),最多能夠派出一支偏軍打破封鎖,到山東、河北南部擄掠一番,就回北方。而這一次,遼軍卻成功地突破了河北諸州,直搗黃河北岸,如果突破了黃河防線,北宋江山就可能易主。

以金錢換和平,北宋與遼的協議——檀淵之盟

北宋將士被俘

澶州城在黃河岸邊,由於防禦的需要,這裡設置了兩座城市分居黃河兩岸,中間有吊橋相連接,是從宋都汴梁到北方的最主要通道。按照以往的作戰經驗,宋軍總是兵敗如山倒,敵人還沒有到達北岸,南岸的士兵就都逃光。寇準把皇帝放在澶州,就是想避免出現這樣的崩盤,藉助皇帝的權威來穩定軍心。

以金錢換和平,北宋與遼的協議——檀淵之盟

宋軍

當敵人向澶州進發時,首都汴梁的君臣仍然在爭吵具體的行動。這時,又有人跳出來宣稱皇帝不應該向北進攻,而是應該向南撤退。比如,作為副宰相的參知政事王欽若是江南人,他就主張宋真宗應該總結晉朝的經驗去金陵避難並準備反攻,把首都留給遼國去掠奪。而另一位四川大臣陳堯叟則主張皇帝應該總結唐玄宗的經驗,跑到四川成都去。皇帝猶豫不決,詢問寇準這兩個人的看法,寇準佯裝不知是誰提的,大聲說:出這些餿主意的人都應該直接砍了!

皇帝終於怏怏不樂地上路了。等他們到達黃河南岸的澶州南城後,宋真宗再次不想走了。大臣們心領神會,勸說皇帝停在這裡,查看軍勢。寇準連哄帶騙請求皇帝繼續上路,表示如果皇帝不過黃河,就是對勝利沒有信心,士兵們看見了會心寒。再說,黃河以北還有足夠強大的兵力對付遼軍,他們唯一需要的就是士氣。皇帝仍然不肯前行,寇準只好私下裡找到太尉高瓊,請他幫忙勸說。高瓊在皇帝面前也贊同寇準的言論。皇帝這才心懷忐忑地過了河。過河後,皇帝登上北城的門樓,讓遠近的士兵都能望見御蓋。士兵們踴躍歡呼,讓契丹人感到驚愕害怕。

以金錢換和平,北宋與遼的協議——檀淵之盟

太尉

由於宋軍的頑強抵抗,遼軍遭受了重大損失。遼國的統軍元帥蕭撻覽被宋軍射死。當遼國皇帝發現進攻無望時,決定派遣使者,商談議和條件。宋真宗立刻如同抓住了救命稻草,決定與遼國議和。按照寇準的觀點,希望一次性從遼國手中奪回幽州,哪怕和談也要以幽州為條件。只有把遼軍推回到燕山之後,才能保證河北不受到騷擾,進而保證首都的安全。

但宋真宗已經嚇破了膽,他派遣曹利用與遼人和談。談判策略則是以金錢換土地。宋方的要求是不割地,但可以賠錢。在私下裡皇帝告誡曹利用,只要是每年一百萬以內的賠償都可以接受。而寇準則偷偷告誡曹利用,賠償必須控制在三十萬以內,否則回來等著被斬首。曹利用最終達成條件:每年給遼國絹二十萬匹、銀十萬兩。當他回到宋營向皇帝彙報時,伸出了三個手指頭。宋真宗大驚失色,驚歎說:怎麼會三百萬!過了一會兒,又轉口說如果三百萬能夠息兵,也值了。

以金錢換和平,北宋與遼的協議——檀淵之盟

檀淵之盟

宋太宗時期,北宋的財政收入大約是兩千萬。宋真宗後期,則漲到了一億五千萬以上。三十萬在整個財政盤子中,即便按宋太宗時期的標準,也只有百分之一多一點兒。以這樣的代價換取兩國的和平,對於北方防線孱弱的北宋來說,的確是值得的。

總結

這場以金錢換和平的協議,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澶淵之盟”。到了三十多年後的慶曆年間,由於北宋和西夏的開戰,遼國威脅重開戰爭,要求增加上供,於是北宋的上供又增加了十萬兩白銀和十萬匹絹。不過,遼國與北宋的確實現了相對和平,為北宋河北和長江地區的經濟繁榮創造了條件。遼國之所以願意拿錢不願意打仗,還是與它本身並不算強大的軍事實力有關。拿錢息兵,對於遼人來講,也是一筆劃算的買賣。因此,澶淵之盟並不公平,卻以較小的代價,實現了雙方的受益,也維持了北宋核心地帶一百年的和平,打造了中國歷史上又一個盛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