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春秋第一戰神,中國兵法的祖師為什麼感覺鮮有人知?

此生不悔入中華


據說,戰神先軫戰死的時候是站著的。敵人問是願意葬在白狄還是晉國呢,當問到晉國的時候,先軫的屍體才肯倒下。

01

在中國軍事歷史中,先軫的地位很高。他是春秋時期的第一位戰神,中國兵法的祖師爺。正是因為有他,晉國奠定了兩百年霸業;南蠻異族入侵的時候,正是他指揮軍隊擊退了入侵,保護了華夏民族;正是他,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在戰爭中使用“兵不厭詐”思想的將領;在中國歷史上,先軫是第一個使戰爭成為一門藝術的人。

他是軍事天才,是前無古人的將才。他的軍事思想領先於整個時代,先軫每戰必勝,所向無敵。兵家聖祖孫武,其實也受到了先軫的影響;《孫子兵法》,也是對先軫戰爭藝術的總結。

先軫在沒有前人的經驗可以借鑑的基礎上,創下了一次次的巨大的勝利。如果先軫的理論水平高些,也有一本兵書傳世,那麼兵家聖祖的名號,恐怕就輪不到孫武了。

以前,春秋時期的戰爭往往以擊潰敵人為目的,而先軫之後,才逐漸演變為殲滅戰。先軫首先開創了以靈活多變的戰術擾亂敵軍,不但趁機追擊敵人,還將敵人全部消滅。春秋時期,有一條打仗規則是這樣規定的:即追擊敵人只能追擊50步。崤山之戰以後,諸侯國之間的戰爭才逐漸演變成了殲滅戰。

02

先軫在城濮之戰和崤山之戰中立下不世戰功

公元前656年,晉國公子重耳開始逃亡,19年後,重耳在秦穆公的介入下,坐上了君位。在位期間,重耳重用曾跟隨自己流亡的五位賢士,即狐偃、趙衰、賈陀、先軫、魏犨五人。

公元前632年晉楚之間發生了城濮之戰。先軫在城濮之戰中,先定謀略而後戰之,最終打敗了楚國,晉國取得了晉楚爭霸的勝利。在晉秦的崤山之戰中,先軫又打了春秋時代以來的首個殲滅戰。

秦穆公派兵偷襲鄭國,卻被鄭國識破,只好消滅了滑國,才撤軍回國。先軫對晉襄公提議:一定要趁著秦軍撤軍攻其不備,削弱他們的實力,不能浪費這個好機會。

秦晉之間的爭霸之戰始終無法避免。所以,晉襄公聽從了先軫的建議,發兵攻打、伏擊秦軍。秦軍被打得措手不及,全軍覆滅,秦軍三個大將也被先軫捉拿了。

03

先軫將秦國的三個將軍押送回國。然而晉襄公的嫡母文贏聽說秦國失敗了,秦國的三個大將還被抓回來了。她勸說晉襄公放了三個秦將。文贏認為:晉國若是殺了秦將,會加深兩國之間的矛盾;反之,如果將吃了敗仗的秦將放回,秦國就不會怪罪晉國了。晉襄公被文贏說服,徑自放走了三個秦將。

先軫聽說秦將已經被晉襄公給放走了,大怒,對著晉襄公就罵道:“我們打了大戰,辛苦抓回來的人,您就因為婦人的幾句話就放走了他們,對得起死去的將士們嗎?晉國就要滅亡了!”說完還隨口吐了一口唾沫,十分不屑的離開了大殿。

等晉襄公反應過來以後,派軍去追三個秦將時,已經來不及了。但他並沒有因為先軫的無禮而懲罰先軫。可是,他不懲罰先軫,反而讓先軫感到十分愧疚,不該這樣不顧君臣之禮。他覺得自己有罪應該受到處罰。

後來,晉襄公派他攻打白狄,因為白狄實力不是太強大,他必定會獲勝回來。到時候自己不僅不會受罰,反而還要受到嘉獎,這是不對的。但若是晉襄公不嘉賞他,就會落下口實。所以,他當時沒有穿鎧甲便上了戰場,因為他只能戰死在戰場上,才能不讓晉襄公為難。

04

史書不可能不受當時的政治影響,史書自然不能把所有的歷史事件如實記錄。因為先軫的確有不“敬”、不“忠”君王的行為。他的形象不符合封建帝王統治的需求。所以,在史書上,先軫不會有太高的地位。

在史書裡,先軫並沒有得到他在歷史中應該有的“待遇”。《史記》中並沒有為他單獨列傳,《左傳》中對他的敘述也是寥寥數筆,後世的史家們好像也選擇對他自動無視,最後造成的結果是,現在很多人竟然不知道歷史上曾有過先軫這個人。

結束語

哪個國家的宣傳部門不是宣傳國民要忠於祖國呢?忠於國家,這是整個人類社會的普世價值觀。一個人連自己的祖國都不忠,還能指望這個人忠於誰呢?

中國越來越強大,國家利益越來越多,身為中國人,那必定要維護祖國的利益。無論是辱罵祖國,還是背叛祖國,那不是滑天下之大稽嗎?

所以,我們還是得首先學會做人。您說呢?


宇哥侃文化


也許先軫這個名字,在很多人聽來都很陌生,但是如果稍涉春秋史,就很難不熟悉先軫。晉國是春秋第一大國,而先軫對於晉國能晉升為春秋大國起著極為關鍵的作為。

城濮之戰

一,前奏

公元前634年,宋成公背楚投晉,這年冬天,楚伐宋國。前633年,宋國派公孫固向晉國求救。

由於楚成王曾有恩於晉文公,晉文公有點猶豫。先軫主張救宋,在諸侯中樹立威信。晉文公另一位重臣狐偃也贊成與楚開戰,還說出一個好點子。狐偃說楚國剛得曹國歸附,又新與衛國聯姻,如果攻打曹、衛,楚國必來救,這樣宋國和齊國的壓力便自行緩解。(此前楚國的軍隊包圍著宋國,並佔據著齊國的谷地,將齊桓公的兒子公子雍置於此,窺伺齊國君位。魯國此刻屬楚國勢力,魯僖公派公子買率軍在谷助楚。)

確立方針之後,晉文公在前633年冬,舉行被廬之蓃,建立三軍。在趙衰的舉薦下,先軫任下軍將,是晉國軍政的第五號人物。

前632年,晉國的第一任中軍將郤穀死了,先軫被破格提拔為中軍將,一躍而為晉國軍政第一號人物。

晉國接下來,與齊昭公結盟。此時衛國親晉勢力要求背楚聯晉,衛成公只好向晉文公請求參加結盟,為晉文公所拒,衛國人將衛成公驅逐出境。

魯僖公見勢不對,殺了公子買,向晉楚兩邊討好。晉國又很快擊潰了曹國。楚國的聯盟風雨飄搖。

楚成王見晉國勢猛,命令軍隊回國,又解除了對齊國谷地的包圍。齊昭公見危險已解,便不想為晉國出力,而秦穆公見晉國的勢力越來越大,也不想幫助晉國。秦、齊兩個大國表面上與晉聯盟,實則中立。

成得臣不聽君命,不但不撤軍,反而猛打宋國。楚成王自己帶著軍隊撤回,留下成得臣帶著自己的軍隊繼續作戰。這時,先軫的謀略就派上戰場了。

二,先軫之謀

先軫讓宋國先向齊國和秦國許諾報酬,請齊、秦二國向楚國斡旋,與宋和談。又將曹共公抓起來,把曹、衛之地割給宋國。如此一來,楚國因為要護著曹國和衛國,一定會拒絕齊、秦之請,絕不放過宋國。齊國和秦國因此恨楚,就會倒向晉國這邊。

成得臣派宛春至晉,提出恢復衛成公的君位,返還曹國的土地,自己便從宋國撤軍。

狐偃說,這樣一來,楚國得了曹、衛二利,我們才得宋國一利,太吃虧了,不能答應。

先軫說,不答應不行。若果按楚國的方案,宋、衛、曹三國都得利,如果我們拒絕了,非但得罪了曹、衛,連宋國也一併得罪了。

先軫建議先答應楚國之請。我們另外與曹、衛談,若他們肯背叛楚國,我們就恢復衛成公之位,歸還曹國的土地。同時,扣下楚使,激怒成得臣,令其不得不戰。

一切都按先軫的預設進行,成得臣果然怒不可遏,解除對宋國的包圍,直撲晉國。

三,沙場爭鋒

前632年四月的一天,晉楚在城濮開戰。楚國成得臣帥若敖氏六卒為中軍,與先軫、郤溱率領的晉國中軍相對;楚國子西率領申、息之師,列於左陣,與晉國的狐毛、狐偃兄弟率領的上軍對峙;楚國子上率領陳、蔡軍隊,陳於右陣,與晉國欒枝、胥臣率領的下軍對峙。

晉國胥臣幾乎沒費多少力氣便沖垮了楚國子上率領的右軍。狐毛、狐偃與子西開戰,先佯裝敗逃,誘子西率軍追擊。先軫、郤溱突出奇兵,半道殺出,攔腰截殺。這時狐毛、狐偃也掉轉方向殺回來,子西大敗。成得臣見勢不對,為保存若敖六卒的實力,未與晉軍正式交鋒便下令撤軍。晉國取勝。

先軫在戰前先大打政治牌,令楚軍孤立,接著又在戰場上出其不意,從中攔截,大勝楚軍,將晉國推向超級大國的高峰。第一戰神的稱謂,當之無愧。

先軫之死

魯僖公三十二年,公元前628年,晉文公薨。秦國在晉國舉喪之時欲率軍襲擊鄭國,路遇鄭國商人弦高,知軍情已洩,於是秦國的三個將領——孟明視、西乞術、白乙丙改攻滑國。滅了滑國之後,經晉國之境返回秦國。

晉國在先軫的主張之下截擊秦國軍隊,俘虜秦國孟明視等三將,大獲全勝。晉文公夫人文嬴是秦穆公之女,見秦軍失利,秦將被俘,便站出來說話了。文嬴向晉國新君晉襄公請求,釋放孟明視三將回國,交由秦國國君處置。晉襄公接受文嬴的請求,釋放孟明視等人。先軫知道秦將已釋,大發雷霆,當廷吐口水,以洩不忿。晉襄公此時也悔,派陽處父帶人去追。陽處父追到孟明視等人時,孟明視等已經上船,只能眼睜睜地看著他們離去。

先軫因一時之忿,衝國君吐了口水,事後他一直很內疚。公元前627年,晉國與狄人爆發箕之戰,先軫率軍出戰。為懲罰自己先前對晉襄公不敬,他脫下頭盔衝進敵軍陣營,幾乎以自殺的方式戰死。晉國在箕之戰又大獲全勝,且脫穎出郤缺這樣優秀的人才,可先軫卻再也無法站起來了。

先軫對於晉國或整個春秋甚至是整部先秦史而言,都是一顆耀眼的明星。目前先軫只為少數人所熟知,只能說國人對先秦史的重視不夠。


飛露灑我裳


不是他鮮為人知,而是現代真正讀歷史的人太少了。

先軫,山西人,兵法祖師爺,比孫武早一百多年,實戰經驗超過孫武,曾有《孫軫》兵法。正是他,奠定晉國兩百年春秋霸業。當年,楚國攻打宋國,宋向晉求救,晉文公(重耳)進退兩難:首先,自己落難時,楚國給予過照顧。其次,必須讓小弟(宋)得到安慰,否則以後就收不到小弟。先軫說,這好辦,他打咱小弟,咱就揍他的小弟——曹國和衛國。

先軫在不到兩個月時間裡千里奔襲,一舉滅掉這兩個國家。當時楚成王正準備救援曹衛,在得到消息後,大驚:先軫用兵,為何不按套路?於是,楚成王通知圍攻宋國的子玉說:“先軫有將才,子且讓之!”子玉是楚國第一名將,從來沒打過敗仗,在得到命令後,不但沒退兵,反向楚王表態:如遇先軫,決一死戰。

4月4日,中國歷史上空前的大戰——“城濮之戰”開始了。先軫向楚軍最薄弱的右翼發起攻擊,在擊潰敵右翼後,利用地型死磕敵中軍,又將敵左翼引誘到預定位置全殲,同時利用反間計向子玉傳遞錯誤信息。楚軍左右兩翼被全殲後,子玉如夢初醒,只得一死謝罪。

晉文公死後,秦穆公趁晉國國喪不能出兵,準備拿下鄭國。但是他忘了晉國還有先軫,在晉襄公許可下,先軫在秦軍必經的崤山設下埋伏,發起了對三萬秦軍的殲滅戰。這場戰爭在歷史上被稱為“崤之戰”,先軫生擒秦軍三位主將。

但晉襄公卻放走了秦軍統帥。先軫聽到消息後,怒闖宮門,並向襄公吐了口水。襄公如夢初醒,派人去追秦國三帥,結果沒追到。4個月後的“箕之戰”中,在大敗白狄、擒獲白狄國君的情況下,主將先軫為懲罰自己辱罵君主之過,隻身衝進敵營,卸下甲冑,任憑敵軍射殺,以這種悲壯的方式結束了69歲的生命。

先軫一生的軍事活動主要是指揮了城濮之戰和崤之戰兩次戰役。城濮之戰中,先軫幫助猶豫不決的文公下定爭霸決心,並用他的謀略為此戰鋪平道路,最終終於指揮晉軍與楚軍進行了有名的城濮之戰,大敗楚軍,為晉文公建立霸權奠定了牢固的基礎。文公去世後,其子繼位為襄公,先軫又率軍與秦軍進行了崤之戰,伏擊並全殲秦軍,俘其三帥,創造了中國軍事史上第一個乾淨漂亮的殲滅戰戰例。

先軫善於接受前人經驗並加以創新,能夠運用多樣化謀略,從而豐富了中國古代戰略戰術,對軍事學的發展作出了貢獻。

將外交因素納入戰略範疇,並開了“兵者詭道”的先河。城濮之戰前,先軫所採用的外交手段,具有極濃的詭詐性、欺騙性,與傳統思想指導下的戰爭外交迥然不同。先軫所指導的城濮之戰,是中國古代軍事思想發展的一個轉折點,是軍事發展道路上的一塊里程碑。

以“詭道”思想指導戰鬥,豐富和發展了中國古代的戰術。城濮之戰中,先軫運用詭詐和突然兩個因素,力爭戰場上的優勢和主動,增大了勝利的概率。他根據戰鬥編組把它看作三部分,根據其各自的特點分別採取不同的戰術,最終左、右兩軍被各個擊破,最強的中軍也成為了弱軍、孤軍,不得不退。這樣的指揮藝術,在先軫之前和同時代,是絕無僅有的。

此外,崤之戰雖然不是理論指導下的自覺產物,但對後世殲滅戰思想理論的確立,有一定的啟迪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