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中國人均住宅1.1套 網友:我的房子在哪?

據經濟日報稱,近日住建部住房政策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全國房地產商會聯盟主席顧雲昌在博智宏觀論壇第三十二次月度例會上表示,現在中國住宅人均1.1套,人均建築面積大概在35平米-40平米之間。他認為,中國住房市場還有很大發展空間。

專家:中國人均住宅1.1套 網友:我的房子在哪?

專家:中國人均住宅1.1套

“現在中國住宅人均1.1套,面積也不少了。中國住房總量滿足了?不用多大發展了嗎?”顧雲昌說,答案是否定的。

他首先從人均面積指出,中國人均建築面積現在大概在35至40平米之間,與一些西方發達國家差不多,但發達國家的面積是使用面積或者室內面積,比中國的建築面積大25%到30%,所以人均面積並沒有到位。接著從城鎮化水平說,中國現在城鎮化率58%,戶籍人口的城鎮化率42%左右。從42%或58%到基本實現城鎮化的70%,未來還會有多少人進城?房子夠不夠?

顧雲昌認為,目前最多是階段性的飽和,拆舊建新還會帶來大量的需求,加上家庭小型化和老齡化,會導致喪偶老人獨居、年輕人一人家庭越來越多。他引用數據說,發達國家一人家庭在15-20%,中國現在是6-7%,未來必然增加住房套數。

專家:中國人均住宅1.1套 網友:我的房子在哪?

網友:我的1.1套在哪裡?

消息一出網友便炸開鍋,有人直接問:我的1.1套房身在何方?還有人吐槽,我又被平均了?

一直以來我們對於房產市場的認知就是房價一直在往上漲漲漲,而媒體報道的說房產市場的供需總是需求遠遠大於供給,那麼人均不動產持有量為1.1套是我看錯了嗎?還是統計錯了?我的不動產在哪?那麼我們為什麼還要為房子發愁?

我們到底缺不缺房子?

這個看似簡單的問題,答案卻莫衷一是。所有的房地產調控政策,目標都是平衡供求關係,從而促進市場穩定健康。如果連基本的住房需求都不清楚,難免影響政策的效果,造成資源浪費,甚至加劇市場的供求矛盾。摸清住房需求的“底數”,正變得越來越迫切。

十幾年前,人們住地下室、住筒子樓、與另外一家合住一套房子,幾乎每個地方、每個人都缺房子。如今,至少在總量上,這一狀況已經得到了根本性的改變。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所長任興洲表示,房改以來大規模的住房建設,使我國住房市場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中國住房最短缺的時候已經過去了。”

但是,儘管我們已經在總量上告別了住房的絕對短缺,不同城市、不同區域、不同群體的住房供需狀況差別仍然很大,存在明顯的不平衡。

原因:嚴重分化、資本逐利

“如果說10年前各個地方都缺房子的話,現在不同城市已經出現嚴重的分化。”任興洲說,北京、上海、廣州等一線城市和東部發達地區的二線城市住房供不應求比較突出,而很多二、三線城市尤其是相對欠發達的東北、西部地區也在大量進行房地產開發,這些地方應該說已經不缺住房了,今後甚至會出現供過於求的情況。

專家:中國人均住宅1.1套 網友:我的房子在哪?

一邊是大城市居不易,漂泊在“北上廣”,很多人都在為難以擁有一套自己的住房發愁。一邊是“老家空著房子沒人住,房價又低,不如回去算了”。央行有關研究報告顯示,全國除西藏外的30個省份中,2007年—2011年城鎮住宅竣工面積與同期城鎮人口增量之比由低到高排序,比值越低則說明住房供應越緊張,上海、北京、廣東、浙江分別排名第一、第二、第五、第十三位,而該比值高出全國平均水平40%的地區多為東北、西部地區,分別是重慶、內蒙古、寧夏、新疆、遼寧等地。

除了區域上的不平衡,住房供應還存在著類型上的結構性矛盾,尤其是保障性住房和中小戶型普通商品房仍然相對短缺。還有更為重要的一點是,不同群體的住房資源佔有極不平衡。

專家:中國人均住宅1.1套 網友:我的房子在哪?

各地曝光出不少擁有幾十套住房的“房姐”、“房叔”等事件,更凸顯了這種不平衡。事實上在房子被打上了投資品的標籤後,普通人就已經失去了輕鬆購買房子的能力。貧富差距讓炒房客們名下登記幾十套房子,而普通人則還在為首付苦苦掙扎。如何“控制投機投資性需求,滿足合理住房需求”就顯得格外重要,房產市場是一個巨大的吸金池,如果讓房子一直掛上投資品的標籤,那麼再多的錢似乎也是填不滿的。所以讓房子迴歸住房的本質很重要,失去了投資的價值,才能讓更多人擁有自己的第一套房子。

(資料來源:經濟日報、人民網、第一財經)

轉發分享是最大的鼓勵,謝謝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