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構定增玩法解密——神棍局量化透市

大漲後的健康小調整,主線、題材、外資三個角度,都沒有減弱的態勢。最近市場流行的機構定增,有了新玩法,大家一定要注意哦。

題材分佈+市場聲音

先來看漲停板的題材分佈:

機構定增玩法解密——神棍局量化透市


目前市場比較熱門的題材,基本就是抗疫主線、數字貨幣(數據中心等)、新能源車,分別對應著當前疫情防治、中期基建升級、未來消費恢復。後期強度可能會有側重,但把握這三個邏輯,再加上適當的波段操作,今年賬戶資產應該不會難看。

另外,外資進場慾望依然強烈,但大盤還是跌了,局長認為這種調整是比較健康的。當然,如果一定要找理由,應該是“中信證券和中信建投合並”的謠言,外加格力的業績跳水,讓市場把“黑天鵝”的擔憂放到了權重股上,導致市場做多力量不足,右側趨勢依然是大概率的。

來聽下市場機構的聲音:國金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邊泉水

疫情初期,我國貨幣政策的取向非常清晰,短期重點在於提供流動性,穩定金融體系,中期則著眼於降成本,且“量”的增加非常明顯。往前看,預計今年再降準1-2次,MLF、LPR也將有所下調,存款基準利率下調可能性相對較低,“量”的增加仍是政策的重點。雖然當前全球經濟走弱是因為疫情這一外生衝擊,但是基本結論是比較類似的,即疫情初期,貨幣政策更為重要。疫情後和經濟復甦階段,財政政策的擴張可能更為重要。前期財政政策重點集中於增加支出、貼息等方式支持抗抗擊疫情、紓困;隨著國內疫情逐漸消退,財政政策將由前期救助轉向第二階段內需反補外需的刺激。

局長總結:邊博士的觀點,主要意思是讓政府的“有形之手”把市場這個失控的“無形之手”拉回來。用大規模基建來保證社會的整體就業率,產生的財政赤字在未來經濟繁榮時再回補。

機構做T新套路

今年2月20日,局長在財富贏家學院裡,分享過對再融資新規的看法。

機構定增玩法解密——神棍局量化透市


今天我們聊一下,新規裡面的核心一條:

放寬非公開發行定價機制。將發行價格不得低於定價基準日前20個交易日公司股票均價的9折放寬至8折。

也正是因為這條細則,可以給機構創造一個20%的“做T”機會,具體操作如下:

機構買入一家公司的底倉,然後8折價格參與定增,然後賣掉跟定增數量相等的股本,完成20%的差價做T。

各位沒有想到吧?借用規則便利,不斷攤低持股成本,散戶們以為機構是在看好公司的長期未來,其實人家持股成本比普通投資者低得多,自然也就比散戶更扛得住市場風險。而我們普通投資者,只有兩條路:要麼先於市場發現低價位的優質公司;要麼順勢而為,根據市場情緒週期來回做波段。

千萬別以為,這是局長YY出來的,再融資新規還有一條細則:

主板(中小板)、創業板非公開發行對象數量分別從不超過10名和5名,統一調整為不超過35名。機構參與定增的機會,要比以前高了許多,精明的機構是不會放過任何一個攤低持股成本的機會。

(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為投資依據,據此入市,風險自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