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丨嫩苗成長 白晝漸長 繁華伊始

  夏早日初長,南風草木香。立夏,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七個節氣,也是夏季的第一個節氣,表示盛夏時節的正式開始。鬥指東南,維為立夏,萬物至此皆長大,故名立夏也。雖沒有春日那般繁花絢爛,但立夏的到來卻拉開了繁華的序幕。嫩苗成長,白晝漸長,田間地頭此刻正農忙,我們進入了一年中奮鬥的關鍵階段。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立夏三候

對古時的人們來說,只要出現三件事,就意味著立夏到了。

  初候,螻蟈鳴

《淮南子》曰:螻蟈鳴,邱螾出,陰氣始而二物應之。螻蟈即螻蛄,俗稱拉拉蛄。立夏之時,螻蛄成群,咕咕之樂,嫋嫋不絕。

  二候,蚯蚓出

《歷解》曰:陰而屈者,乘陽而伸見也。立夏前後,雷雨紛紛。荊棘之處,蚯蚓出沒。

  三候,王瓜生

《圖經》雲:王瓜處處有之,生平野、田宅及牆垣,葉似栝樓、烏藥,圓無丫缺,有毛如刺,蔓生,五月開黃花。

  

立夏日,要“見三新”

哪“三新”?櫻桃、青梅與新麥。櫻桃甜,青梅酸,新麥清香。而此時麥尚未熟,如何嘗新?取青麥穗煮熟,去芒谷,磨成條,稱為“捻轉”,為一歲五穀新味之始。也有將青麥炒熟,糖拌,稱“涼炒麵”。嘗新的還有蠶豆,所謂“消梅鬆脆櫻桃熟,新麥甘香蠶豆鮮”。

“稱人”以驗肥瘦 流行鬥蛋遊戲

幼兒園的老師為孩子們稱體重感受立夏民俗文化。範欽龍 馬春華 /攝(資料圖)

圍繞立夏,民間也衍生出不少有趣習俗。立夏“稱人”就是其中之一。

夏天到來後,由於氣候炎熱等原因,人們容易不思飲食,體重多少都會下降。“稱人”就是在立夏日用秤給人們稱體重,主要是老人和小孩。

然後,等夏天過去再稱一次體重,和之前的體重做對比,藉此分辨健康情況,好及時調理身體。

幼兒園的孩子們在老師指導下通過“畫彩蛋”、“編蛋網”等手工製作感受立夏民俗文化。範欽龍 馬春華 /攝(資料圖)

幼兒園的孩子們在老師指導下通過“畫彩蛋”、“編蛋網”等手工製作感受立夏民俗文化。 範欽龍 馬春華 /攝(資料圖)

此外,民間還有“鬥蛋”遊戲。立夏節時,大人用絲線編成蛋套,裝入煮熟的雞蛋掛在小孩子脖子上,孩子們便三五成群進行“鬥蛋”遊戲。蛋分兩端,尖著為頭,圓者為尾,鬥蛋時蛋頭撞蛋頭,蛋尾擊蛋尾,破者認輸,最後分出高低。

由於人們在夏天容易出現嗜睡、精神不振等情況,俗稱“疰夏”,人們會給孩子拴上“疰夏繩”:用五色絲線系在小孩的手腕等處,以求消暑。這同樣表達了人們祈福消災的美好願望。

立夏食俗

  吃麵食

北京人在立夏吃麵食。華北地區的小麥已進入灌漿成熟期,再過一個月就收割了,這個時候吃麵食意在預祝小麥顆粒飽滿,今年有個好收成。北京人立夏麵食有三種:麵條、夏餅和扒糕。

  吃麥蠶、攤粞

上海郊縣農民取麥粉和糖製成寸許長的條狀食物,稱麥蠶,人們吃了,謂可免“疰夏”。用立夏時青嫩的草頭和入米粉,油煎成餅,叫做“攤粞”,為上海地區人民所喜食。

  吃烏米飯、君踏菜

在杭州,立夏吃烏米飯能夠強身健體,更有氣力進行農事勞作,烏飯樹葉的汁液還能夠防蟲驅蚊。在寧波,據說立夏吃了君踏菜後夏天不會生痱子,皮膚像君踏菜一樣光滑。

  做夏

立夏時,福州家家戶戶磨米漿,抆鼎邊,粰蠣餅,煎煎餅,炊米孟糕、碗糕,稱“做夏”,一家人圍著吃自家烹製的風味小食,祝願這一年夏季閤家平安、五穀豐登。

  喝立夏粥

在湖南耒陽,每年立夏,家家戶戶要用米豆腐、糯米丸、油豆腐、竹筍、椿籽等十餘種佐料同鍋煮食,同時吃雞籽、鴨籽、口蛋。稱有“吃了立夏籽、雷公打不死”的傳說,據說是炎帝神農氏教民辟邪之法。

  喝立夏茶

江西一帶還有立夏飲茶的習俗,說是不飲立夏茶,會一夏苦難熬。在立夏這一天,婦女們要聚集七家的茶葉,共同烹飲,說是立夏飲了七家茶,可以保證整個夏天不會犯困。

  吃竹筍

四川立夏有吃竹筍、槐豆的習俗。據說,吃了竹筍腳骨硬,好爬山。此外,還吃青梅、燒青茶,以防“蛀夏”。

斑駁的陽光透過枝葉,

  灑下金黃的光芒,

  樹影輕輕搖擺,

  空氣中開始彌散熱浪的味道。

  初夏之日,

  正如人生青春之時,

  時刻奮鬥、時刻昂揚,

  用汗水鐫刻你的人生。

據新華社、中國新聞網、光明網、齊魯晚報等綜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