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越是不要脸的人,心理反而越健康

说到“不要脸”,我们通常都会想到这个人不知羞耻、无视规则、特别爱面子,那些有损自己面子的事情绝对不会去做。

哪怕被人当众揭穿自己的过错,依然会强词夺理,不肯承认自己的错误,甚至会在气势上压过人,面临窘迫情景时,也依然会无视他人看法,自以为是。

有一种说法是“不要脸”的人身体越健康,心理也比寻常人健康得多。

内心强大,更具有积极性

华为总裁任正非说过,“只有不要脸的人,才会成为成功的人。”

原太平洋集团董事局主席严介和曾说过一句备受争议的话:

“什么是脸面?我们真正干大事的人从来不要脸,脸皮可以撕下来扔在地上,踹几脚,扬长而去,不屑一顾。”

这种情况下,才是一个真正干大事的人的风度,虽然他的话偏颇了一些。

但是,对于企业来说,尤其是那些创业初期的人,他们所面临最明显,也最大的问题就是面子问题。

从某种情境上来看,不要脸的人反而更加具有积极性。

他们在心态上是积极的,因为爱面子本身就是,无法面对让自己感到尴尬的事情,认为这样的情况是很丢脸的。

羞愧是人的一种情感,也是自我防御机制,但是过度的“爱面子”和羞愧是不好的。

当在面临一个决定你人生的机会时,因为爱面子,你会不敢发表自己的想法;

在需要你及时站出来,说明情况时,因羞于出头而埋没声音;

在维护自己的权利时,因羞于丢脸,而不去斥责等等。

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你能做到“不要脸”,或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也能够维护自己的利益,让他人明白你心中所想。

自我表达,异于常人

在某些方面上来看,“不要脸”是需要勇气的,也是一种表现自我的方式。

他们敢做别人不敢做的事,敢想别人不敢想的事,敢说别人不敢说的话,这无疑是需要勇气的。

这些事或许会别人误解,甚至怒骂,但是这是一种大胆的举动。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我们从小就被教育,要谦逊、温和、不做出头鸟。

但很多时候,需要我们站出来发声时,往往选择了沉默,能够遵循自我意识而去做一些事情,这不仅需要我们有强大的意志力和一定的心理素质来承担后果。

我们有时需要做一些违背群体意识的事,做一些与众不同的事情,来抒发自己内心的焦虑、紧张、害怕,这样的做法,更能让你选择正确的道路。

比起“不要脸”,“要脸”反而更让人压抑,没有一种正面的心态,容易没有自信,潜在意识中认为自己“怎么能够这样?我有什么资格?”

遇到困难,也容易找借口,固执的认为自己不行,意识被强烈的束缚,心中的愿望无形中也被抹杀,情绪被压抑。

但是长期以来,这种自我压抑是不利于心理健康的。

或许有人会提问了,为什么一个放肆大胆的人反而心理更健康呢?

1. 受观念的影响。

我们从小受到的教育告诉我们,“不要脸”是指这个人没有素质,是贬义词,是骂人的话。

这些想法影响着我们的意识,但是不得不承认的是,“不要脸”的人更具备创造能力,也更容易成功。

2. 受传统的影响。

印象中“不要脸”的人都是坏人,具备危险性的。

随着社会生活的不断发展,人们受教育程度越高,则会出现与之相驳的理论,“不要脸”,通常是在不顾世俗规则,敢于突出自我,敢于向一切不公挑战。

心理学家测算,当厚皮人士与薄皮人士,同时遭受到拒绝时,厚皮人士受到的伤害比薄皮人士要少得多,而薄皮人士则像被人砍掉一条手臂般剧痛。

在历史上,楚汉年间,刘邦与项羽并争天下。刘邦是底层出身,面对机会往往敢去争夺,他与项羽之战,几乎是交手必败,但他从不气馁,养精蓄锐认为自己终有一天可以打败项羽,而乌江一战,他无法忍受世人的眼光,自刎而死。

“不要脸”的人心理越健康,是因为他们具有某种特性,才让他们做出“不要脸”的行为。

肉体上的痛苦不算什么,精神上的压抑才是致命的。

当你想去做别人不敢想的事情,一定会问问自己,面对从肉体到精神上的双重折磨时,你有没有那样荣辱不惊的定力和意志力。

历史或现今,都是这样,一旦你自我否定,主动退出,那么便输定了。即使满腹幽怨,也没处说理。

所谓越是“不要脸”的人,心理反而越健康,主要是这类人的自我意识的完整性和心态上的积极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