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勵孩子是一個持續的過程,重點在於給予孩子自尊和成就感

孩子需要鼓勵,

就像植物需要水。

沒有鼓勵,

孩子的性格就不能健康發展,

孩子就沒有歸屬感。

鼓勵孩子是一個持續的過程,

重點在於給予孩子自尊和成就感。

鼓勵是教養孩子最重要的部分。可能孩子出現不良行為的根本原因,就是缺乏鼓勵。

鼓勵孩子是一個持續的過程,重點在於給予孩子自尊和成就感

一個行為不良的孩子,是個氣餒的孩子。孩子需要鼓勵,就像植物需要水。沒有鼓勵,孩子的性格就不能健康發展,孩子就不能得到歸屬感。

然而,我們目前的教養方法卻持續讓人失望和沮喪。在孩子眼裡,大人們顯得巨大、高效迅速、無所不能。當孩子有了這些感受,只有他們與生俱來的成長勇氣支持著他們不放棄成長。孩子的這種勇氣太棒了!設想我們和一群巨人同處室,我們能不能做到像孩子們那樣持續給自己勇氣?雖然孩子們在這樣的環境中會覺得自己能力甚微,可是他們用驚人的成長願望和勇氣,克服自己這種渺小贏弱的感受。他們渴望成為家庭內平等的一分子,然而當他們在努力嘗試給自己這個定位時,卻不斷遇到挫折和困難。正是我們目前普遍的養育方式讓他們沮喪氣餒。

四歲的彭妮跪坐在餐桌旁,看著媽媽把買回來的東西一一放好。媽媽把蛋託從冰箱裡拿出來放在桌上,又把一盒雞蛋從購物袋裡拿出來。彭妮伸手拿蛋託,想幫忙把雞蛋放進去。“彭妮,別動!”媽媽喊,“你會把雞蛋打爛的,還是讓我放吧。寶貝,等你長大點再做。”

媽媽這幾句無心之語卻給彭妮澆了一盆冷水,讓她感到氣餒,媽媽加深了讓彭妮認為自己很弱小的信念!這對彭妮的自我認知帶來了多少傷害?我們知道,即使是兩歲的孩子,也能小心地把雞蛋放好。我們見過兩歲的孩子很小心地把一個個雞蛋放進蛋託的凹洞裡,當他們完成這件工作,眼睛散發出自豪的光彩。媽媽們也會為孩子的成績而高興!

三歲的保羅正在自己穿棉衣,準備和媽媽一起出門買東西。媽媽說:“保羅,過來,我幫你穿,你穿得太慢了。”

保羅看著能幹的媽媽迅速地給自己穿好衣服,完成了這件他自己要好一會兒才能完成的工作,感到自己真是沒用,這樣的挫敗感讓保羅放棄繼續嘗試,以後就讓媽媽幫自己穿衣服好了。

我們常常無心地通過講話語氣、行為動作,讓孩子們覺得自己無能、沒用、做不了大事情,並且低我們一等。而即使孩子們面臨這樣的狀況,他們通常還是會通過不斷努力,找到自己的定位。

我們通常沒有給孩子不同的途徑和機會,讓他們找到自己的強項和長處,反而我們常常以大人的偏見——我們不相信孩子有能力——站在他們的對立面。為了讓我們的行為和偏見顯得有道理,成人還會武斷地規定所謂適齡行為的標準。一個兩歲的孩子試圖幫忙清理餐桌時,我們立刻從他手裡把盤子搶過來:“別動,寶貝,你會把盤子打碎的。”為了不打碎盤子,我們卻打碎了孩子發展自我能力的信心。(你真的認為塑料餐具的發明,是為了鼓勵孩子的好奇心,滿足孩子的能カ嗎?)我們的行為阻礙了孩子發掘自己能力和優點的努力。我們高高在上,認為自己更聰明、更厲害、有能力。當一個幼兒自己穿上了鞋,我們卻說:“你看,你把左右腳穿反了。”當小寶寶第一次嘗試自己吃飯,結果把自己弄成大花臉,把餐椅、圍兜和衣服都弄髒了,我們會大喊:“看你搞得這麼髒!”然後把勺子從他手裡拿過來,喂他吃。這些行為向孩子展示的,是他多麼弱小無能,而我們多麼聰明能幹。當孩子通過拒絕張嘴吃飯,來表達他的反抗和不滿時,我們卻對他生氣。漸漸地,我們打碎了孩子想通過發展能力而為自己定位的意圖。

鼓勵孩子是一個持續的過程,重點在於給予孩子自尊和成就感

我們常常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行為給他人帶來的感受,孩子卻因此受挫。最常見的現象,就是我們會以孩子還比較弱小為由拒絕他們一這樣的態度和行為讓孩子感到氣餒。我們對孩子的行為能力缺乏信心,想當然地認為“等他大一點就會了”,傳達出的意思就是孩子現在太小、能力不夠、不完善、不夠好。

那麼當孩子犯了錯誤或者沒有達到預期目標時,我們要儘量避免使用那些讓孩子覺得他是失敗者的言語和行為。我們要學會將事情和人分開——“事情沒成功是可以的”“很遺憾結果沒像你想象的那麼理想”。我們要清楚地知道,每次的“失敗”,只是孩子的經驗和技巧還不夠,完全與孩子的個人價值無關。真正有勇氣的人,不怕犯錯誤或有缺點,並且他的勇氣不會因為錯誤和缺點而減少。這種“能夠接受缺點的勇氣”,大人和孩子都需要。沒有這樣的勇氣,就會感到受挫和氣餒。

鼓勵孩子,一半指的是避免羞辱或過度保護的行為,從而不令他們氣餒。如果我們的行為讓孩子感到對自己缺乏信心,就容易造成孩子氣餒。另外一半指的是學會鼓勵孩子。只要我們表達出對孩子勇氣和自我認知信念的支持,就是對孩子的鼓勵。如何做到這一點,沒有統一的標準答案,這需要家長認真地思考。我們需要細心觀察,經常捫心自問:“我的這個方式,對我孩子的自我認知有什麼影響?”

我們可以從孩子的行為中,判斷孩子是否有自信。一個懷疑自己能力和價值的孩子,會表現不良。這樣的孩子不是在參與、貢獻中尋求自身價值,他心裡的氣餒會讓他的行為轉向對他人無益、讓他人惱怒。因為他在心裡堅信自己不夠好,沒有能力做出貢獻。而不良行為雖然不好,卻能夠讓他得到關注。正所謂“捱打總比被忽視強”,做個出名的“壞孩子”也是與眾不同。這樣的孩子心裡相信,他無法通過和他人合作而獲得成功和價值感。

因此,鼓勵孩子是一個持續的過程,重點在於給予孩子自尊和成就感。人類從嬰兒期開始,就需要通過成就來找到自己的定位。

鼓勵孩子是一個持續的過程,重點在於給予孩子自尊和成就感

七個月大的芭芭拉如果被單獨放進遊戲床裡,就會大發牌氣。這麼小的寶寶暴躁程度已經讓媽媽吃驚。芭芭拉會拱著後背,猛踢遊戲床,使勁尖叫,臉漲成紫紅色。她是五個孩子中最小的,從出生起就經常被抱著。她總是坐在媽媽的腿上吃東西,即使在遊戲床裡,媽媽也常常在旁邊陪著。如果媽媽需要離開一會兒,總會要求兄弟姐妹中的一個來陪她逗她。芭芭拉總是累到不行才睡覺,而睡前習慣哭一小會兒。一聽到芭芭拉醒過來的聲音,媽媽就會立刻趕過來,然後芭芭拉快樂地和媽媽打招呼。媽媽一直覺得她是個快樂的寶寶。

雖然才七個月,芭芭拉的行為中已經出現了氣餒的先兆。只有別人讓她高興,她才能找到自己的家庭定位;如果得不到關注,她就迷失了自己。只有當她成為注意力的焦點時,她才能和家人互動。

有人會問:“嬰兒能學得會嗎?”自給自足是人類成長的基本要求。一個孩子從出生起,就開始學習照顧自己。芭芭拉需要學習如何自娛自樂以及不需要他人持續的關注。媽媽很愛芭芭拉,希望她成為一個快樂寶寶。可是媽媽的行為是對芭芭拉的過分保護,芭芭拉很快發覺,只要哭就能得到自己想要的。媽媽會盡一切努力不讓她哭,不讓她不高興,讓她快樂開心,可是卻在無意識中讓芭芭拉失去了自給自足的勇氣。媽媽不應該因為芭芭拉大發脾氣而妥協。如果她用哭的方式,那就讓她哭個夠,同時給她玩具,不要去打擾她,讓她學習自得其樂。這可以是鼓勵芭芭拉的一種方式。另外,還可以每天找出一段特殊時間,讓芭芭拉獨處,讓她學習照顧自己。這個新訓練最好是在上午,哥哥姐姐都在學校,媽媽忙著做家務。要對一個大哭大鬧的嬰兒置若罔聞很不容易,芭芭拉的媽媽可以利用這個機會鍛鍊自己的勇氣,明白愛孩子是為孩子著想。好媽媽不需要滿足孩子的所有要求。一個只有得到別人關注才快樂的人,不是真正快樂的人。真正的快樂不需要建立在他人的關注上,而是發自內心,感受到內在的滿足。一個家庭中的嬰兒非常需要這個認知,因為她最小,她的哥哥姐姐已經能夠自己做很多事情了。

三歲的帕蒂想幫媽媽擺晚飯,她拿起牛奶瓶準備往玻璃杯裡面倒牛奶,媽媽搶過牛奶瓶,和藹地說:“別動這個,親愛的。你還不夠大,我來倒牛奶,你可以擺餐巾紙。”帕蒂露出難堪的神情,轉身離開了餐廳。

孩子天生具有極大的勇氣,並且熱切地嘗試其他人能做的事情。如果帕蒂真的把牛奶酒在桌子上又能怎樣呢?損失牛奶和損失孩子的信心,哪個更嚴重?帕蒂自己有勇氣嘗試一個新挑戰,媽媽只要信任她,就是給她鼓勵。如果牛奶灑了,媽媽只需要不斷鼓勵帕蒂面對失敗,擦掉灑出的牛奶,輕聲說:“再試一次吧,你做得到。”

五歲的斯坦有點無精打采地在遊樂場上玩著沙子。他看起來安靜瘦削、悶悶不樂,他慢慢地把沙子從一隻手倒入另一隻手。他的媽媽坐在旁邊的長椅上,斯坦問媽媽。“我現在可以去盪鞦韆嗎?”媽媽回答:“如果你想去的話,我牽著你的手就好了,這樣不會有危險。"斯坦站起來拉住媽媽的手。媽媽一邊牽著他向鞦韆走去,一邊解釋:“我們要小心點,離遠點,這樣才不會被撞到。斯坦坐上了鞦韆,媽媽問:“我推你好嗎?”斯坦問媽媽:“我可以上下襬著玩嗎?”媽媽說:“那你可能會摔下來哦!還是我來推你吧,抓緊哦”媽媽開始推斯坦,他緊緊地、安靜地抓著鞦韆繩。沒一會兒,斯坦就覺得沒趣了,從鞦韆上下來。媽媽又牽起他的手:“寶貝,小心,其他盪鞦韆的人會撞到你哦。”他們經過兒童單槓時,斯坦看到幾個孩子掛著翻圈玩,問:“媽媽,我能玩這個嗎?”媽媽回答:“不行的,斯坦,這個大危險了。來滑滑梯吧!上滑梯的時候小心,別摔下來,我在下面等你。”斯坦小心翼翼地爬上滑梯,坐下來抓住扶手準備往下滑,嘴角帶著淺淺的微笑。“等一下,等別的小朋友離開以後再滑,不然你們會撞在一起。”媽媽喊道,“現在你可以滑下來了。”滑了幾次之後,斯坦說他累了,想回家,然後牽著媽媽的手離開了遊樂場。他沒有機會大聲喊、大聲笑,沒有機會跑來跑去、亂蹦亂跳。他覺得這裡一點也不好玩。

斯坦的媽媽對他過度保護,結果讓他失去了勇氣。她怕斯坦受傷,所以處處攔著孩子,令他縮手縮腳,不能參加同齡孩子的活動。斯坦無法自己做主,總是先問媽媽能不能。媽媽允許時,他也是漫不經心、沒有精神,毫無樂趣可言。他表現出的無精打采和悶悶不樂,正是內心受挫的體現。生活中一定會發生打擊和傷害,孩子們要學習怎樣面對痛苦,並大步跨越痛苦。受傷的膝蓋會痊癒,而挫傷的勇氣則會終生留下傷疤。

斯坦的媽媽需要明白,當她努力去保護兒子不受傷時,實際如同在對他說:“你的能力多弱呀!”同時,這樣的行為還會增加斯坦對危險的恐懼感。五歲的孩子,在遊樂場上完全有能力照顧自己。雖然不能把他單獨留在遊樂場上,但他毫無疑問可以在遊樂設施之間遊刃有餘,完全有能力避開擺動的鞦韆,玩轉兒童單槓。這些活動能夠讓孩子建立信心。

他為什麼不能去體驗快速下滑的驚險刺激呢?

孩子們需要自由和空間,測試並提高自己應對危險情況的能力。當然,這並不是說我們可以疏忽,我們要準備著,當孩子遇到難度較大的情況時,提供保護和指導。

鼓勵孩子是一個持續的過程,重點在於給予孩子自尊和成就感

八歲的蘇珊和十歲的伊迪絲拿著成績單回到家。伊迪絲興奮地跑向媽媽,而蘇珊悄悄地溜進自己的房間。“媽媽看!我全都是A!”媽媽看了伊迪絲的成績單,顯得很高興。她問伊迪絲:“蘇珊去哪兒了?我要看看她的成績單。”伊迪絲聳聳肩:“她可不像我,成績這麼好。”接著評判道:“她很笨!”媽媽一眼看到正要出去玩的蘇珊,把她叫了回來:“蘇珊,你的成績單呢?”蘇珊慢吞吞地回答:“在我的房間裡。”“你得了什麼成績?”蘇珊不肯回答,站在原地,垂著眼皮盯著地面。媽媽說:“我猜你的成績很差,是不是?去把你的成績單拿出來!”媽媽看到蘇珊得了三個D和兩個C,一下子氣炸了:“我真為你感到丟臉,蘇珊!你有什麼理由考這樣的成績?伊迪絲總是成績很好,你怎麼就不能學學姐姐呢?你總是又懶惰又粗心!真是咱們家的恥辱!你不能出去玩回到你的房間去!”

蘇珊不如姐姐聰明,而伊迪絲為了保持自己聰明的家庭地位,更加往下推妹妹,這又反過來加深了蘇珊的挫折感。更甚者,媽媽還通過剝奪她出去玩的權利來懲罰她。

大多數人認為,鼓勵會刺激兩姐妹競爭更加激烈,而事實並非如此。讓兩人爭加劇的,是讓受挫的一方覺得更加沒有希望,領先的一方產生需要永遠保持領先的信念。領先的一方因此可能會產生過度的雄心,為自己樹立不現實的目標。她會認為:除非自己一直領先,否則就會成為一個失敗者。要想鼓勵蘇珊,媽媽必須不再把伊迪絲當作她的榜樣。所有的比較都是有害的。蘇珊只能通過自己產生內在動力,而不是模仿伊迪絲。只有當媽媽表現出對蘇珊的信心,才能夠真正幫助她。現在,即使蘇珊努力,也是在迎合他人的期望。只有重拾真正的信心,蘇珊才能改善。媽媽應該避免批評,把注意力轉移到蘇珊的進步上,別看是小小的進步,這至少是鼓勵的開始。

讓我們看看同樣情形可以怎樣不同處理,試試看如何鼓勵氣餒的孩子。

蘇珊和伊迪絲拿著成績單回到家,蘇珊悄悄溜進了自己的房間。“媽媽看,我全是A”媽媽看了看伊迪絲的成績單,並簽了名,說。“真好,我很高興你對學習這麼感興趣!”(請注意,媽媽評論的重點,不是成績,而是學習本身。媽媽改變了以前的讚美,而是就事論事。)媽媽也知道蘇珊在逃避自已的成績。她等到和蘇珊獨處時才說:“親愛的,你需要我在你的成績單上簽名嗎?”蘇珊很勉強地拿出成績單。媽媽看過後簽了名,對蘇珊說:“我很高興看到你對閱讀這門課(她兩個C中的一門)有興趣。閱讀很有趣 是嗎?”媽媽抱了抱蘇珊,並建議她;“你要不要幫我一起擺餐桌?”她們一起擺餐桌時,蘇珊有點忐忑,忍不住說:“伊迪絲全都是A,而我大部分是D。”媽媽說:“你能不能和伊迪絲的成績一樣,這不重要。即使你們成績不同,你也有可能對學習感興趣。而且,你會發現你比自己想象的好很多!”

我們能夠想象媽媽態度的改變對蘇珊會產生什麼影響。首先,蘇珊會不敢相信。媽媽改變了想法,她不再認為只有伊迪絲才能考好,而蘇珊在學習上永遠不會有起色。對於蘇珊而言,她幾乎已經確定,任憑怎麼努力,自己都不可能取得出色的成績了。而她努力在閱讀這一門上得了C,這是她的長處。當媽媽對她的努力表示認可時,就給了蘇珊重新認知自己地位的機會,她也能重新看待“需要壓倒才能贏得競爭”這件事。媽媽的做法激勵蘇珊進一步努力,讓她看到即使是C也是有價值的。她會感覺到:“如果得到C是好事(不再覺得沒有希望,那也許我能做得更好。”這個小小的希望就成了蘇珊的內在動力,我們可以欣喜地看到蘇珊更加努力了。

十歲的喬治在家裡和學校都是個浮躁的孩子。他做事總是虎頭蛇尾,成績平平。他是三個孩子中的老大,大弟弟八歲,小弟弟三歲。喬治喜歡和小弟弟玩,經常和大弟弟吉姆發生衝突。吉姆在學校的成績很好,他雖然不像喬治那麼興趣廣泛,但只要開了頭的事情,吉姆都會完成。

一天,喬治正在組裝一個書架,接近完工。媽媽擔心他又半途而廢,想給他一些鼓勵,便說:“這組書架真可愛,喬治,你做得太好了!”完全出乎媽媽的意料,喬治哭喊起來,將書架摔到地上,尖聲叫著說:“它們不可愛!它們糟透了!”然後從工作間跑回了房間。

喬治的媽媽用了最明顯的方法鼓勵他,給他讚美。可是喬治的反應卻證明讚美不但沒有起到鼓勵的作用,反而適得其反,增強了他的氣餒。為什麼會這樣呢?讚美他的成績就是鼓勵他呀,難道不是嗎?

這個例子證明,怎樣鼓勵孩子並沒有統一的答案和準則,應該取決於孩子。喬治有過度的雄心:他為自己設立了過高的目標。當媽媽讚美他時,他感到生氣,因為他相信,他不可能完美地做完一件事。他反而認為媽媽的讚美是在譏諷他。喬治認為自己要完成的作品應該完美無瑕,但是因為他的技巧不夠嫻熟(這隻有通過不斷練習才能獲得),他的努力總是達不到自己的理想目標。他企圖一步登天,所以對自己做的每件事都不滿意。當媽媽給他讚美時,他卻認為那離自己的要求還很遠。“連媽媽都不瞭解,那就沒有人可以瞭解,我其實多麼失敗!”所以喬治聽了媽媽的話會生氣。

喬治非常需要鼓勵。在他眼裡,自己做什麼事都是個徹頭徹尾的失敗者。他開始做一件件不同的工作,讓人覺得他總是很忙。但他什麼工作也不完成,其實他是在逃避自己是個“不完美的失敗者”的感覺。他的弟弟總是成功完成,更是加劇了他的自我貶低。他的過度雄心,就是他認為“吉姆超過了我”想法的結果。他認為除非他超越吉姆,否則沒有任何價值,他一定要比弟弟更好。這是一個錯誤的信念。而當喬治看到想要超過吉姆困難無比,簡直不可能時,他就認定自己只能是個失敗者。無論喬治得到多少讚美,都無濟於事。如果媽媽告訴他不必力求完美,這更是徒勞,只能加深他“沒有人瞭解我”的想法。他覺得自己必須做到完美,他做的事情就代表了他這個人。即使偶然做成功一件事,他也會認為這只是個意外。支持他過度雄心的行為和支持他自行努力失敗的舉動,都會增強他的挫敗感。喬治需要將他的關注從“做出完美的成就感”轉移到“做出貢獻的滿足感”上。對喬治而言,即使做出貢獻,這個貢獻也必須是完美的,否則他還是會認為自己是個失敗者。

鼓勵孩子是一個持續的過程,重點在於給予孩子自尊和成就感

喬治需要更多幫助來重新評價自己的價值和家庭地位。喬治的完美主義不是無緣無故產生的,很可能與父母有關。可能父母一方或雙方標準過高,他們可能嘴上跟喬治說“不必力求完美”,而自己的行為卻否定了這個說法。在這個家庭中,父母需要和孩子們開誠佈公地一起討論:好到什麼樣是足夠好?媽媽與其讚美喬治,不如跟他說“我看到你對組裝書架有興趣”更有效。

五歲的埃塞爾開心地嘗試為自己鋪床,她忙來忙去地把被子左拉拉右拉拉,最後終於鋪好了。媽媽走進她的房間,看著鋪得並不太平整的床說:“我會幫你鋪床的,這床被子對你來說太重了。”

媽媽這樣的行為不僅暗示埃塞爾因為她小所以低人一等,而且又通過熟練鋪好床證明了她比埃塞爾優越。埃塞爾難堪地站在旁邊,她費了好大勁鋪好床帶來的喜悅,被媽媽的成績衝得無影無蹤。埃塞爾很快會覺得:“我做這些努力有什麼必要呢?反正媽媽比我做得好很多。”

如果媽媽看到埃塞爾自己鋪床,表現出愉快,例如她可以說“你真能幹,能把被子拉起來!”或者“看看我的大姑娘,能自己鋪床了呢!”埃塞爾就會感受到成就的光芒,並且想要繼續。不管床上有多少皺褶,畢竟孩子完成了一件工作,媽媽應該避免顯示自己比孩子做得好。她不要指出埃塞爾留下多少皺褶,而是可以等女兒不在場的時候再鋪平整等埃塞爾再自己鋪幾次床以後,媽媽可以提出建議,以增加鼓勵。例如“你想想看,如果把被子先捲起來,再一個角一個角拉平,會怎樣?”或者“如果你從這裡拉一下,會怎樣?”該換床單時,媽媽可以建議和埃塞爾兩個人一起鋪床,並同時玩說話的遊戲一一要避免批評,多表達建設性的支持。例如:“我們現在各自找一個床墊的角,把一部分床單掖在下面。現在,咱們一起把床單拉到床頭。你好,床頭先生!”從諸如此類的遊戲中,母女倆一起愉快地做事,孩子也能愉快地學習,並且媽媽不會給埃塞爾“你不會”的感受。

四歲的沃利和媽媽一起去鄰居家串門。鄰居家十八個月大的女兒帕蒂,正在客廳的地板上玩玩具。媽媽建議沃利:“去和帕蒂玩吧,乖乖地玩,別捉弄她。”兩位媽媽在廚房坐下來喝咖啡,沃利聳聳肩,脫掉外套,衝進客廳。不一會兒,就聽到帕蒂的尖叫聲。兩位媽媽以最快的速度跑到客廳,看到沃利臉上露著揚揚自得的表情站在那裡,還緊緊抱著帕蒂的洋娃娃。帕蒂大聲地哭著,額頭上有個紅印。帕蒂的媽媽趕緊過去把她抱起來,摟著她親吻安撫。沃利的媽媽抓著沃利:“你這個調皮的孩子!你對帕蒂幹了什麼?你搶了她的洋娃娃,還打了她,是不是?你怎麼這麼沒規矩!我現在必須打你的屁股!”她打了沃利兩巴掌,沃利哭了起來。“老實說,我真的不知道該拿他怎麼辦?。”她對已經讓帕蒂安靜下來的帕蒂媽媽說,“他總是欺負比他小的孩子。”沃利悶悶不樂地看著媽媽試圖逗帕蒂笑,而帕蒂轉過頭,把臉埋進媽媽的懷裡。帕蒂的媽媽說:“我們把咖啡喝完吧,她沒事的,我抱著她就好了。”沃利的媽媽又轉向沃利:“你真是個調皮的孩子,總是欺負比你小的孩子,丟不丟人?你給我老老實實在椅子上坐著,否則我會再打你屁股!

這件事情裡面反映出很多信息,但就本章的目的,我們只談其中的

挫折感。第一個強化沃利“低人一等”想法的,是媽媽已經預設他是“壞”的。每一次我們跟孩子說“要做個好孩子”時,我們都在暗示他有可能是“壞”的,我們對他自我改善的天性沒有信心。然後,媽媽指出沃利的“壞行為”會怎樣,告訴他“不要去捉弄帕蒂”。另外,沃利媽媽也沒有把沃利的行為和人分開。她認定沃利是個調皮、沒規矩的孩子。媽媽的預設、沒信心和指責的語言更加強化了沃利的自我價值觀。沃利的不良行為,是因為他沒有信心憑自己的能力引起媽媽的積極關注。除了做個讓人討厭的孩子,沃利不知道自己還能有什麼位置。一個欺侮弱者的孩子,通常是個氣餒的孩子。他認定,只有當一個人顯得很厲害很權威,才是有價值的。他是氣餒,不是沒規矩,更不是懷著惡意。我們必須把行為和行為者分開。我們必須理解,不良行為是內心氣餒的錯誤表現。最後,媽媽看起來更加在乎那個小嬰兒的笑容,這又使沃利的心靈雪上加霜。

應對這種情況的有效方法是不要做任何令人氣餒的評論。那些評論不會“教”給孩子任何事。表達出相信沃利有能力和帕蒂玩的態度,比任何言語更能達到效果。“我們到隔壁去,如果你想的話可以和帕蒂玩。”只需要帶著這樣快樂的期望便足夠了。當他們到達時,媽媽可以再次讓孩子自己決定,是和帕蒂玩還是坐在媽媽身旁。只要一開始有爭執,媽媽可以很快地過去,拉起沃利的手說:“兒子,我對你今天感到如此不開心覺得很遺憾。既然你不喜歡在這裡玩,我們就回家去吧!”當然,這樣一來,媽媽會犧牲了這次的造訪。但這樣做,可以“教”給沃利,如果他願意控制自己的行為,他可以與媽媽再來。她下回拜訪時,可以把沃利托給親戚或其他鄰居一次,這樣可以讓他反省自己的行為。

如果沃利的媽媽能夠避免當面指出沃利的不良行為,那麼對沃利自信心的打擊會至少減少ー半。如果她能接納雖然沃利有不良行為,但他仍是個寶貝孩子,那她就容易在不縱容他的不良行為的前提下,給予沃利鼓勵。當她表示沃利可以犯錯誤,那麼她就同時將“為自己行為負責”的責任心交還給了沃利,並且能夠讓他學會承擔後果。當她建議沃利“準備好了再去串門”時,她同時也表達了對沃利能夠改善自己行為的信心,沃利的心情會好轉,也會想要再次去拜訪鄰居。

兩位媽媽過分關心帕蒂的舉動,也會令帕蒂有受挫感。她額頭上的紅印,說明帕蒂沒有受到很大的傷害,媽媽們不用小題大做。帕蒂從這樣的經歷中會學到一點疼痛都不能忍受,只要一發生傷害,就需要有人立即安慰。她會愈來愈依賴媽媽,自己的勇氣和調適能力會慢慢受損,很容易發展出自己是個容易受到傷害的嬰兒的自我認知,時刻需要別人的保護。成人的生活裡充滿不適和痛苦,這正是生活的一部分。如果孩子們學不會忍受痛苦、挫折、傷害和不適,那麼他們今後的生活將會阻力重重。我們無法將孩子保護在真實生活之外,因此,幫助孩子為真實生活做好準備,才是最重要的。

替孩子難過,是大人所有態度中對孩子傷害最嚴重的態度之一,這種態度傳遞出的是大人對孩子以及他克服困難的能力缺乏信心。

鼓勵孩子是一個持續的過程,重點在於給予孩子自尊和成就感

如果帕蒂的媽媽用淡定的態度對待這件事,就能幫助帕蒂學習接受疼痛。這並不意味著我們袖手旁觀,不去安慰孩子,那是冷漠無情。我們用不同的方式安慰,會產生不同的效果:“看到你很疼,我也有些難過,這很快會好起來的,你能夠忍受。”媽媽可以只談論那個小傷,不用立即抱起帕蒂:“寶貝,你會沒事的,這只是個小小的傷。”然後就此打住。這時候,帕蒂還不能從當時的情緒中平靜下來,如果繼續努力安慰她,會讓她產生更多被傷害的情緒,讓媽媽為自己忙個不停。媽媽說完這些安慰的話,可以靜靜地幫助帕蒂把玩具收好,這個時間會讓帕蒂有機會將關注收回到自己身上,處理自己的問題。帕蒂是受傷的一方,她需要面對和克服的不僅僅是疼痛,還有他人的不友善及自己的弱小。如果媽媽給她空間和機會,並表達對她的信心,那麼她就能很快恢復找到自己的勇氣,發展適應困難的能力。

蕾切爾在學刺繡。愉快又專注。她時不時拿起正在繡的這條客用毛巾,欣賞自己的作品。過了一會兒,她帶著這個心愛的“作品”去問媽媽一個不太確定的針法。“這裡是菊葉繡針法,蕾切爾。”媽媽說,“可是老實說,寶貝,你看看這背後,你可以繡得更好呀,這些針腳太長了,看起來好亂。你拆掉重來一次吧,會好看很多的。”蕾切爾喜悅興奮的表情暗淡下來。她嘆了口氣,抿著嘴角輕輕說:“我現在不想繡了,我想到外面去。”

對於蕾切爾從自己作品中想得到的滿意和自豪,媽媽的話是嚴重的打擊。“你可以繡得更好”,這絕不是鼓勵。它暗含了“你做得不夠好”的意思。蕾切爾眼中的好看,在媽媽眼裡是亂七八糟,這是第二次挫折。媽媽還建議她拆掉重來,這令蕾切爾難以忍受,所以她丟下整件事情,將注意力轉向別的。蕾切爾的媽媽從孩子表情的變化,應該能夠看出自己的話造成了什麼影響。

比較有幫助的一個方法是:媽媽再教蕾切爾一次菊葉繡針法,並分享蕾切爾對自己作品的喜愛,可以說:“寶貝,這個很漂亮,這裡的針法很可愛。”指出幾處蕾切爾繡得好的地方。“等你繡完了,咱們把它掛在浴室裡。”這樣子,媽媽不但分享了蕾切爾對作品的喜愛,還表達出這個是有用的作品。當媽媽指出蕾切爾繡得好的地方時,這也能夠鼓勵蕾切爾想要通過努力達到更好。我們要將注意力放在長處而不是短處上面。繡得好的地方是蕾切爾長處的體現,她的注意力也應該被引向那裡。

父母放手讓孩子進行新體驗,有時候需要很大的勇氣。

鼓勵孩子是一個持續的過程,重點在於給予孩子自尊和成就感

七歲的彼得剛從爸爸媽媽那裡領到自已做家務的報酬,他想去商場的模型店買一架心儀已久的飛機模型。媽媽說:“我現在沒有時間帶你去商場,我們可以明天去。”彼得提議:“我可以自己騎自行車去。”媽媽回答,“彼得,你從來沒有自己騎自行車去過中心繁華區,你知道那邊有很多車。”彼得說:“我可以照顧自己的,媽媽,很多小朋友都是自己騎自行車去那裡的。”媽媽思考了一下,她想到商場外面那長長的一排自行車,自己經常在那裡絆一下,又想到路上車流的危險。但是她也想到彼得每天自己騎自行車上學,應付自如,確實能夠照顧好自己。她回答:“好的 寶貝,你去吧,去買你的飛機模型。”彼得愉快地跑出去。媽媽忍住心裡的不安,她想:“他還這麼小……但這總是學習的機會。”將近一個小時後,彼得拿著完好無損的飛機模型跑進屋子:“看,媽媽,我買到了!”媽媽高興地說:“我真高興,彼得!現在你可以自己買東西了,是不是感覺很棒?!”

雖然彼得的媽媽非常忐忑不安,但她明白,彼得需要學習照顧自己。她克服了心裡的恐懼,對彼得騎自行車的能力表現出信心。而彼得用行動證明了媽媽的正確,媽媽接著表揚了彼得的成功。最後,媽媽通過給彼得更多獨立購物的機會,認可了彼得的獨立。

六歲的本尼總是扣錯釦子,上下對不齊。媽媽沒有立即糾正他,而是讓這樣的情形持續了一段時間。有一天,她對本尼說:“本尼,我有個主意,你要不要試試看,從最下面的一顆釦子往上扣,看看會怎樣?這樣的方法,能讓你看得更清楚。”這個新方法讓人高興,本尼按照媽媽的建議做了,當他整整齊齊地扣完最上面一顆釦子時,他開心地笑了起來。從這次的成功得到了啟示,媽媽將這個方法推而廣之。本尼往掛鉤上掛睡衣時,褲子總因為擠成一團而掉下來。媽媽建議:“要不要試試看拿住睡褲的鬆緊帶那裡抖一抖,然後掛上去?”本尼撿起地上的睡褲,拿住鬆緊帶將睡褲抖松,然後穩穩地掛在了掛鉤上!他高興地笑道:“哦!這樣就行了!”

本尼的媽媽用這樣的方式鼓勵他,隻字不提他的兩次失敗,而是通過引導他敢於嘗試並願意學習的慾望,讓他取得成功。即使不用媽媽指出來,本尼也看到了自己的成功,而且從媽媽的微笑和明亮的眼神裡,本尼也感受到了媽媽分享他成功的喜悅。

上述例子向我們展示了鼓勵的重要性,並指出一些我們沒有意識到的“小陷阱”。鼓勵非常重要,本書稍後還會再次提及。當然,我們不能指望只鼓勵一次就會產生終生的效果。鼓勵是一種持續的行為,能夠讓心生氣餒的孩子最終改變錯誤的自我認知。

鼓勵孩子是一個持續的過程,重點在於給予孩子自尊和成就感

作為鼓勵的一部分,讚美則要謹慎使用。它可能有危險性,就像喬治的例子那樣。如果孩子將讚美看成是給自己的獎賞,那麼少了讚美就會讓孩子覺得被貶低;如果這個孩子沒有在每件事上得到讚美,那麼他可能會覺得自己是個失敗者。這樣的孩子做事情是為了得到讚美,而不是因為自己做出貢獻和努力而心生滿足。因此,這樣的行為容易強化只有得到讚美才有價值的錯誤觀念,導致挫敗和氣餒。在這種情況下,最好用一些簡單的話語鼓勵,例如:“我很高興你會做這件事”“真不錯”“謝謝你所做的”“看,你能做到”。

父母的愛最好通過不斷鼓勵孩子學習獨立來表現。我們需要從孩子一出生就開始,並貫穿他們的整個童年。我們需要對孩子表達出不間斷的信心和信任,這是一種能夠幫助孩子克服童年任何問題的態度。孩子們需要發自內心的勇氣,讓我們幫助孩子們發展這種勇氣,並保持終生。

在本章的結尾,我們也想給父母們一些鼓勵:當你讀這本書時,你可能會發現有些方法很有道理;同時,你也會發現,自己犯了和書中父母類似的錯誤。如果沒有發現自己的錯誤,就無法學習和進步。書中指出育兒中出現的失誤,並不是要批評和責怪當代的父母。他們也是大環境的產物,而這個大環境超出了他們的控制能力範圍。我們所做的,只是嘗試提供一些幫助和解決之道,不是要讓已經感到手足無措的父母更加沮喪和受挫。

我們再三強調,父母有勇氣非常重要。當你感到忐忑、內疚,或者發現自己在想:“我的天哪,我完全做錯了!”這時,請意識到自己有挫敗感了。將自己的注意力轉移到“那我怎麼做能讓事情更好”這樣的理智思維上來就好了。當你嘗試的新方法管用了,為自己高興吧;當你又回到舊習慣,也不要責怪自己。你需要具備的,是增強自己的勇氣,改善自己,有勇氣接納自己的不完美;當你失敗了,想一想自己曾有的成功,再試一次。總是對自己的錯誤耿耿於懷,只會削弱你的勇氣。請記住,沒有人能在脆弱中成長,成長需要力量和堅強。謙虛地承認自己會犯錯,這並不影響你的個人價值,這會對你保持勇氣非常有幫助。更重要的是,我們要的是進步,而不是完美( not working for perfection but only for improvement)。留心那些小小的進步,就能放鬆下來,對自己的能力更有信心。本書提到的理念和實踐需要時間,不是一夜之間能做到的。每一個小小的進步,都是在向前邁進。每一次向前邁進,又成為鼓勵自己的源頭。

鼓勵孩子是一個持續的過程,重點在於給予孩子自尊和成就感


鼓勵孩子是一個持續的過程,重點在於給予孩子自尊和成就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