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是古代帝王的面子工程嗎?在防禦北方蠻族入侵過程中到底有沒有發揮過作用?

高原任我行


長城可不是面子工程,是非常有效的軍事戰略工程,而且也並不僅僅是用來防禦的。第一,長城的目的並不是和敵人死磕,而是遲滯敵人的行動,給部隊調動爭取時間。第二,長城的效能從戰國時期已經被驗證,就別再扯淡沒用這一說了。第三,早期秦國建立長城就是北擊匈奴後總結經驗才將各國長城連接在一起,因為與遊牧民族作戰,佔據高地可有效遏制敵機動,但平原缺高地,於是作人工工程,也就是長城。
第四,除了北邊的長城,還有齊長城,楚方城,魏應該也有長城,平原對壘,長城也有效果。第五,各時期長城製作不相同,從秦的土長城到明的磚長城,製造工藝不同,但不要認為秦的長城就是粗糙簡陋的,秦長城是用土方稻草等材料一層一層慢慢人工夯實建造起來的,竣工後以弓箭射牆,牆把箭彈開而不能箭入牆才算合格,當時的土牆能做到這一步是非常非常耗費人工的,如果不合格就要推倒重來。後來的漢長城等有好幾條長城,為人熟知的明長城只是其中一條罷了。第六,各時期長城的分佈路線不同,因為將水線隨著不同時代南北移動,長城也跟著動,所以並不在前朝基礎上接著蓋那麼簡單。第七,長城迫使遊牧民族無法長期立足。只要關內沒有自己亂掉,遊牧民族即便大舉進入內地,其只是攻破長城一段,集中力量攻進來自然容易,但無法站住腳還要擔心後路被掐斷的危險。明末,後金曾越過長城攻入河北,最遠應該曾到山東,但因為後路不穩最後還要撤退,只要山海關打開才解除後顧之憂改朝換代。
當年漢高祖被冒頓單于圍困,但歷史書沒告訴你,當時更應該稱為對峙,因為漢軍高地下寨,匈奴的騎兵衝擊的話難以發揮優勢,漢軍的問題在於糧食不夠長期支撐的,如果死磕的話,匈奴未必佔便宜。
修建長城就可以有效遏制敵騎兵行動,到了明長城已經登峰造極,成為一套系統,戚繼光設計的一段長城,即便擊破一段,也只是攻克外圍,我退去城內還可以居高臨下打擊,攻克你也守不住,可擋數萬人馬。明朝前期,朱元璋在長城在設置駐軍點,駐軍囤田,土地免費送給囤田的軍士,可攜帶家眷住宿,背後依託長城支援,沿長城設置一串據點囤田養兵,所得糧食國家不徵稅,供士兵自用,正所謂國家養兵百萬而不費朝廷一粒錢糧,如果沒有長城作依託,這是不可想象的。後來朱棣謀反成功,擔心這百萬大軍日後為他人所用以自己為榜樣搶了自己子孫的皇位,隨下令內遷,否則蒙古族可能現在在中亞或者伊朗土耳其那邊成為中國人民的老朋友。
明朝土木堡之後才轉攻為守,加強了長城的建設,明朝後期戰爭不斷,國力消耗很大,但清一直到明朝滅亡山海關打開,明朝鐵騎降清後才得以入主中原,尤其是遼東打的很艱苦,遭遇很多失敗,如果沒有長城,情況會非常險惡。縱觀中國歷史,長城忽然沒有起到讓敵人望牆興嘆進不來的水平,但長城的存在客觀上有效遲滯敵人,提供了應對時間,增大了對敵後勤威脅,提高了敵風險係數等客觀作用。
修長城的中華文明一直延續到今天,其他文明呢?羅馬也修牆,但羅馬使用外族僱傭軍,文化又沒有融合,最後被人家爆菊了,只有我們留了下來。順便一說,歐洲歷史只有羅馬堪比我中華文明,當時的羅馬和中國一樣是吃豬大戶,那個時代衛生條件不過關,吃豬容易生病死人,所以伊斯蘭教後來都不讓吃豬肉,但羅馬能駕馭這種生物,客觀說明其文化科技水平到位,所以肉食提供充足,打仗很佔便宜。至於我國,也是吃豬的大戶,家字怎麼寫的?這些文明比同時期提前擁有了高人一等的衛生科技手段,所以力量也遠高於其他文明。只不過羅馬屬於海洋海洋,依託地中海輻射力量,超出地中海的運輸能力就無法輻射力量,當勢力最大化日子過好了以後,尚武精神丟失殆盡,最後被別人屠戮了。
至於我國,歷來東方都是隔著長城長江南北大戰,贏了就通吃,輸了就滅亡或者滾蛋,滾蛋到中亞把那裡的原住民打跑,中亞的原住民跑到伊朗伊拉克,把那裡的原住民打跑,那裡的原住民被迫又跑到歐洲禍害那裡的人民去了。多少年以後,中國再次打仗,又有人被打跑,他們來到中亞把那裡的原住民打跑,那裡的原住民來到伊朗伊拉克。

科羅廖夫


一、孟姜女哭長城與不到長城非好漢

說起長城,似乎褒貶不一,並且這種兩極化的評論並非只存在於古代。

孟姜女哭倒長城,被看做是對秦朝暴虐統治的天意顯靈,現代則出現了從國際、文化、民族等方面對長城的撻伐。認為正是長城的建立,使得中國疆域成為了一個相對封閉的環境,導致了中國人思維的故步自封,因循守舊;還有的認為長城只是帝王的面子工程,否則建在那些崇山峻嶺間是什麼意思;還有的人認為建設長城,只是秦始皇的陰謀,由於他擔心投降的六國並不能真正臣服於他,就用建造長城這樣的浩大工程來消磨六國精壯……


二、盡是無稽之談

說一個長城就將中國思維禁錮了的觀點,那麼中世紀歐洲大造城堡,並且有的還倚峭壁而建,把自己圍的像個鐵桶一般,照此觀點,外國人應該茹毛飲血才對。我們中國文化並沒有落後,只是從古代中西的文化起源就出現了分支,西方的自然科學發達,而中國的倫理科學深厚,發展方向不同而已,至於歸咎於長城,那麼請把自家的房子拆了才好。

秦始皇如果有這樣的陰謀,真不知道他怎麼當上的皇帝。農耕時代,人力和糧食二者是社會發展的基石。秦始皇擔憂的是六國貴族號召舊民造反,而不是要將精壯勞力耗盡,這不是殺敵一萬,自損八千的事情,而是自殺行徑,秦始皇放誰,請持這樣觀點的人瞭解一下大眾心理學。

長城建在崇山峻嶺,那是因為沒看到過地處西北的長城。一方面長城作為軍事設施,必在要衝樞紐,到了西北,必須在戈壁灘上建立,以防止騎兵衝擊。長城是一套完備的軍事設施系統,不是那麼長的一堵牆,上面有烽火臺,用於預警和傳遞信號,城牆下或城牆後一定距離內,會屯駐部隊,平時烽火臺上就是輪流值班。


三、長城的作用明顯嗎

明顯。可是實際案例中,又很少提到過誰誰在長城打的怎麼慘烈。這是為什麼?

有一句話是“善戰者,無赫赫戰功”,其道理和不戰而屈人之兵相似,又略有不同。

我們以明朝為例,後金對明朝的劫掠,多是繞道張家口,然後自西北而下,為什麼不從山海關直插中原,出了關就是北京城?因為山海關易守難攻,而山海關就是名譽天下的“天下第一關”,這第一關就是說長城的第一關。如果不是吳三桂棄守山海關,後金大規模進入中原將不知是何時。

辯證的看,圍繞長城的戰例少,恰恰是因為長城發揮了作用,從上面的例子也是可以看得出的。至於說皇帝的面子工程,一來並不是所有朝代都建長城,以秦漢、明為主,二來建堵“牆”,還是不能遊玩、不能觀瞻,遠離皇帝和百姓視線的“牆”撐面子,邏輯上也似乎說不大通。

我是文史墨客,不當之處,請多指教,期待與您的交流!


文史墨客


漢唐宋明都在用,那就是國界線。別信那些超大領土的地圖,中國實際統治一直在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