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位一體多方協同把黃河打造成“生態河、美景河”

中國經濟導報記者 | 張守營

黃河流域生態經濟帶建設,是一個涉及生產、生活、生態、文化等“多位一體”的系統工程,也是一個需要流域內不同省區政府廣泛參與及協作的重大工程。日前,由寧夏社會科學院與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共同發佈的《黃河流域藍皮書: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報告(2020)》顯示,加快黃河流域生態經濟帶建設,應把黃河切實打造成一條“生態河、美景河”,共同推動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實現流域的生態共享、發展共贏。

加強頂層設計全面謀劃

黃河流域生態經濟帶建設,是實現該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國家戰略的有效路徑,需要全面謀劃,科學推進。專家建議:

首先要打造黃河流域生態經濟示範區。在綠色發展理念指導下,根據黃河流域上下游生態經濟發展的實際,打造不同類型的生態經濟帶,從國家層面推動黃河流域生態經濟建設,打造流域生態經濟示範區。

其次要建立並完善黃河流域生態經濟帶建設的體制機制。圍繞黃河流域生態經濟帶建設,實現該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應儘快建立起保障生態經濟帶建設的體制以及區域協同發展機制。黃河流域涉及9個省區,要建設流域生態經濟帶,需要從國家層面統籌規劃,綜合考慮協同發展,建立類似於京津冀一體化創新推進機制的跨省區的協同發展機制。

再者要編制《黃河流域生態經濟帶建設總體規劃》。要加強注重黃河保護和治理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抓緊開展頂層設計,針對黃河上、中、下游的不同特點,制定新的治黃路線圖。建議儘快組織協調編制《黃河流域生態經濟帶建設總體規劃》,以及相應的生態功能區保護、國土空間佈局、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建設等專項規劃,並及時組織實施。根據黃河流域不同區域的生態基礎、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以及存在的關鍵問題,立足實現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之間的和諧,探索富有地域特色的生態經濟發展模式。為此,應做好生態經濟發展的統籌謀劃,編制黃河流域各省區生態經濟發展規劃,並與《黃河流域生態經濟帶建設總體規劃》相銜接,提升流域生態產品供應能力,以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強化黃河流域生態保護針對黃河流域生態環境脆弱、水土流失嚴重的狀況,迫切需要通過加強生態保護、生態恢復和生態建設,提升流域生態系統質量,為推動黃河流域生態經濟帶建設提供生態基礎。專家建議具體如下:

一是以水土流失綜合治理為基礎。黃河流經的黃土高原地區水土流失嚴重,是水土流失綜合治理的重點區域。為此,應依靠數字化手段,因地制宜採取生態措施,並配以有效的政策保障,實現水土流失治理的制度化、智能化,增強生態系統恢復的穩定性。

二是以生物多樣性保護為重點。生物多樣性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更是人類健康的重要保障。物種消失越多,生態系統處於崩潰的風險就越大。黃河流域生物多樣性保護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為此,應注重對黃河流域生物多樣性的保護。

三是以生態廊道建設為途徑。當前,生態廊道是生態環境建設的一個重要選擇,特別是在黃河流域的不同段位,可以建設綠色景觀廊道、生態隔離帶以及生態休閒帶,滿足居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同時,也有助於實現黃河自身的健康。保障水資源可持續利用

水資源可持續利用不僅為黃河流域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保障,更為黃河實現自身健康提供保障。因此,實現水資源可持續利用,是推動生態經濟帶建設的核心。為此,專家建議:

首先,科學調整黃河流域水資源配置方案。幾十年來,黃河流域生態環境、社會經濟狀況發生了很大變化,水資源稟賦及水資源需求等都發生了變化。順應新時代綠色發展的要求,建議對“八七分水”方案進行科學調整,實現更優配置,以助力生態經濟帶建設。

其次,強化節水技術的應用、推廣與示範。黃河流域生態經濟帶建設中,要以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為核心,全面樹立節水優先的理念,並將此理念轉變為實際行動,立足區域水資源稟賦特徵,根據農業、工業、城鄉生活、生態等不同部門用水特點,選擇適宜的節水技術,並加以推廣與示範,形成流域節水的引領區、示範區。

再次,強化制度建設,完善水價形成機制,推行階梯水價。實現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完善的制度措施發揮著有效作用。因此,針對黃河流域農業用水比例偏高的實際,應根據農業生產結構的不同,以及農業用水的控制性指標,確定相應的用水量。輔以農業用水精準補貼和節水獎勵機制,實行農業用水定額管理,有序推進超定額累進加價的“階梯水價”制度,促使流域水資源利用效率的提高。

最後,建立調水調沙後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的預警方案。黃河流域調水調沙導致了同流量水位低下,給黃河下游引黃供水帶來不便,可能會影響下游地區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為此,應超前科學謀劃,合理應對,建立預警方案,切實解決調水調沙後河道下沉導致的水資源供應不足問題。

培育綠色發展新動能

遵循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原則,因地制宜構建黃河流域不同區域產業體系,是推動生態經濟帶建設的根本路徑。為此,專家建議,應對傳統產業進行生態化改造,並培育區域綠色發展新動能。

一是對傳統產業實施生態化改造。在對黃河流域產業進行清查的基礎上,儘快建立起傳統產業清單,在綠色發展理念指導下,依據國家環保規制的要求,從中甄別出有生態化改造價值的重點產業。然後,根據這些產業發展特點和技術需求,選擇適宜的綠色技術,對其進行升級改造。

二是注重培育綠色發展新動能。培育綠色發展新動能是破解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的一個有效途徑。特別是,黃河流域作為農業生產的重要區域,水資源、耕地資源質量相對較好,為此,應大力發展生態農業,逐漸培育、打造具有地域特點的有機生態農業產品品牌;與此同時,注重生態農業與第二、三產業之間的融合。工業發展方面,藉助於清潔生產工藝,大力發展循環經濟、低碳經濟。緊緊圍繞節能減排控制目標,以先進裝備製造、新能源、新材料等新興產業為重點,推動工業高質量發展。同時,強化環保規制的執行、監督力度。服務業發展方面,注重在生產服務業與生活服務業兩個方向展開,大力發展綠色金融、綠色物流、綠色技術服務等產業;同時,大力發展鄉村生態旅遊、生態康養、養老嬰幼服務等新業態。

注重流域“四大”發展

藍皮書認為,黃河流域生態經濟帶建設不是孤立的,需要在綠色發展理念指導下,通過平衡發展、融合發展、開放發展,推動黃河流域生態經濟帶建設,助力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目標的實現。

首先應注重流域綠色發展。黨的十八大以來,綠色發展逐漸成為時代的主旋律,也成為新發展理念的主基調。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中,應堅持綠色發展,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黃河流域上、中、下游地區,無論是生態保護、資源利用,還是產業發展,或是鄉村建設,要用綠色理念推動行為、方式的根本性轉變,推動流域的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

其次,注重流域平衡發展。秉承實事求是的原則,立足黃河流域各省區的生態、資源、環境、經濟、社會等領域的實際,充分考慮彼此之間的共性、個性特點,選擇適宜的生態經濟發展模式,實現全流域的平衡發展,為破解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作貢獻。特別是要加大黃河流域部分深度貧困地區和特殊貧困群體脫貧攻堅力度,實現經濟發展的平衡;與此同時,要防範黃河流域環境風險,實現環境平衡。

再次,注重流域融合發展。推動黃河流域生態經濟帶建設,需要注重產業之間的融合發展、區域之間的融合發展。這裡的“融合”涵蓋了兩種含義,一是流域上中下游各省區之間在資源、資金、技術、產業的橫向融合發展,實現優勢互補、互惠互利,共同繁榮;二是各省區內部產業之間的融合發展,需要從全產業鏈視角尋求發展的路徑。如鄉村旅遊的發展,可以採用“農業+鄉村旅遊”“體育+鄉村旅遊”“節慶+鄉村旅遊”“文化+鄉村旅遊”“康養+鄉村旅遊”“教育+鄉村旅遊”等模式,聚焦聚力產業融合,推進旅遊與農業、教育、文化、康養等產業深度融合,拓展鄉村旅遊發展新空間,加快培育新產業、新業態。

最後,注重流域開放發展。黃河生態經濟帶要積極參與共建“一帶一路”,提高對外開放水平,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加快建立產能合作平臺、大數據中心,推動國際產能合作,在能源領域,充分依據沿線各國資源需求特點,採取有效措施探討能源合作多元化途徑,特別是發展清潔能源等方面的合作。在文化合作方面,要擴大黃河生態經濟帶的國際影響力,打造一批特色旅遊路線。在發展過程中,要積極引進資金、項目、技術、人才和理念。在產業投資合作方面,加快國內過剩產能行業、傳統的優勢行業和裝備製造業向外轉移的速度,實現“走出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