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皇帝与法国国王路易十四,未曾谋面却情感深厚

我们都知道,清朝时候我国实行的是“闭关锁国政策”,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清朝的刻板偏见,清朝时康熙盛世,到达一定的顶峰,由于我国古代闭关锁国的政策,我国与欧洲乃至世界各国的联系少之又少。处于自我封闭状态。但是,康熙皇帝身边当时有不少传教士,有几个还得到了康熙皇帝的喜爱和信任。

当时康熙的“哲人王”形象在18世纪的欧洲所引起的轰动已经有众多中西方文化名人屡屡提及。

是的,康熙皇帝在西方地位曾很高。就得从他和法国的路易十四皇帝的那段交情说起。

康熙皇帝与法国国王路易十四,未曾谋面却情感深厚


1678年,一封来自中华帝国的书信在欧洲引起了轰动。令人鼓舞的是,没过几年,在欧洲正如日中天的“太阳王”路易十四便派出了好几位博学的耶稣会士前往中国,从而在两位帝王之间发生了一次特殊的接触。

近代欧洲开始与中国发生直接联系,要从16世纪传教士的活动说起。耶稣会士把自己的亲身感受写成报告带回欧洲。当欧洲的知识界接触到这些报告和著作后,很快就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强烈的兴趣,进而导致了后来长达百年的“中国热”。而在这一过程中,中国皇帝康熙无疑发挥了重大作用。

1688年,路易十四派遣的科学家历经两年的艰难行程,抵达北京。这几位科学家还身兼传教士身份,他们成为当年康熙与路易十四远隔万里的对话桥梁。其中的白晋、张诚进入清宫,成为康熙的数学、天文学、物理学甚至人体科学的老师。

康熙皇帝与法国国王路易十四,未曾谋面却情感深厚


路易十四与康熙很可能是惺惺相惜。他们有太多相似的背景:都是幼年丧父、幼年登基,都曾感受到辅佐大臣的压力。两人都称得上明君,文治武功,使大清帝国与法兰西国王都成为当时最强盛的国家之一。

煌煌盛世,前途迥异

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中国和法国的不同发展道路,首先源于两大君王自身的性格。康熙皇帝以勤政爱民的仁君形象为儒家学派历史学者所推崇,他天性仁厚,体恤民艰,注意减轻赋税,减免钱粮,尤其是在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决定“永不加赋”,既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又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康熙皇帝与法国国王路易十四,未曾谋面却情感深厚


而路易十四好大喜功,对农民残酷压榨,与暴君秦始皇、隋炀帝颇有几分相似,由于常年征战,法国负债累累,路易十四又大肆修建凡尔赛,每年几乎一半的税收用于凡尔赛的日常开销,平民百姓在苛捐杂税压迫下生活非常贫困。

康熙皇帝与法国国王路易十四,未曾谋面却情感深厚


随着时代的变迁,康熙皇帝驾崩,原本还不错的中法关系,在他去世后100年间,168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等一系列罪行对中国造成严重影响,掠夺中国财宝,损坏历史文化古迹,对中国留下了深重的伤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