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工美還應更“親民”

民間工美還應更“親民”

□ 左 鯉


在過去的“雙節”中,全國各地的旅遊市場一派火熱。其中,不少地方工美的非遺展示活動,成為文旅結合的亮點,吸引了不少遊客的關注。但是,筆者發現,不少非遺展示都做成了“展銷會”的模式,傳承人用類似電視購物的話術,介紹著櫃檯和貨架上“明碼標價”的產品,“製作工藝非常大難度,歷史傳承十分悠久。”最後還不忘補充一句“就我一個人在堅守,已經瀕臨失傳啦!”儼然就是眾口一詞的營銷話術。再看那些動輒幾十元、上百元價格的非遺產品,令人不禁感嘆“小時候塊八毛的玩意兒,如今咋就成‘奢侈品’了?”

筆者認為,傳統民間工美想要在新時代發揚光大,真正走進百姓生活,最應該正視的是傳承的方式——非遺傳承的是百年不變的匠心,是“替祖師爺傳道”的火種,而並不是“展銷會”上的“奇貨自居”,追求價格與銷量的提升。

在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傳統手藝如何跟上時代的腳步,煥發出新的生機,是擺在每一位傳承人面前的難題。

筆者建議,首先,地方工美應該放低自己的身段,來自民間,還要回歸到民間去,只有根植在百姓生活的“沃土”,才能開枝散葉。筆者瞭解到,很多民間工美都是兼具實用性與藝術性的。例如,貼在門上的年畫,孩子手裡的風車、燈籠、麵人、風箏,婦人頭上的絨花……舊社會的窮苦大眾花幾個小錢買來裝點生活、愉悅身心。可如今,民間工美定位成藝術品,動輒幾十上百元的價格,讓其產品“只可遠觀,不可褻玩焉。”脫離了民間的煙火氣,民間工美的根就斷了。

地方工美的非遺傳承,應著重增加用戶的代入感和體驗感,可以利用現代化的傳播手段去展示其獨特的工藝特色。通過現在最火的短視頻,讓觀眾直觀的瞭解到,捏一個麵人需要幾個步驟,怎樣剪出一個“囍”字,如何用三根手指繞出一箇中國結……傳承人通過與觀眾在線進行直觀的互動交流,讓更多的人瞭解地方工美,還可以經過簡單學習“掌握”一門非遺技藝,由線下賣貨轉變為線上傳藝。

此外,還可以大膽創新,以老手藝“嫁接”新業態,積極研發非遺衍生文創產品,將地方工美的傳統美學元素融入到現代的生活用品中,打造符合年輕人審美的跨界產品。例如,國際時裝上的中國刺繡;故宮博物院的文創雪糕、花西子的苗銀彩妝盒……這些成功的案例都是很好的借鑑。手藝與匠心並不會過時,但是要考慮如何與現代人的生活產生關聯。

民間工美來自民間,是匠人用泥土、竹篾、彩紙、土布等材料塑造出的充滿人間煙火的藝術品。它應該是歌詞裡:“大姐給我做了一件花衣裳,上面繡了許多的小桃花。”應該是《四世同堂》裡,祁老太爺給順子和小妞買的,好像“黃天霸”一樣的兔爺。應該是窯洞裡的“剪花娘子”用剪刀“畫”出來的男耕女織……絕不是放在玻璃罩子裡的,高高在上的“奢侈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