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病亡異鄉,襄城的他歷盡艱辛,背母回家安葬

​母病亡異鄉,襄城的他歷盡艱辛,背母回家安葬

母病亡異鄉,襄城的他歷盡艱辛,背母回家安葬‖老家許昌

文‖應軍

趙鍾秀,名鍾秀,字伯靈,今襄城縣十里鋪鎮河汊趙人。祖上明初自山西洪洞縣遷襄。在襄其一世祖,名諱通輔,字德遍。

遷河汊趙的趙氏家族,經過幾百年來的繁衍,如今已有1400口人,人口數量和馬趙的趙氏家族以及山頭店大趙莊的趙氏家族可以相提並論,算是襄城有名的趙氏支派。其世代人物中,河汊趙的趙鍾秀最有名。

據嘉靖《許州志》記載,明嘉靖年間,襄城只有五萬多人口,到了明末也不超過六萬人。一旦縣域發生兵亂等大事,有社會地位的人,諸如舉人秀才們,皆按規矩到縣城把守城池。當時知縣下令告知老百姓,不管你怎樣富裕,怎樣人多物足,離縣城20裡以內絕不能打寨修壕,以便應付縣城大事,所以一遇戰事,那些有錢有勢者皆進縣城暫居。

河汊趙距縣城18裡,因此沒有資格築寨挖溝。李自成攻打襄城時,入庠的(庠生相當於秀才)趙鍾秀父親已病故,他帶擅用短槍的崔世鳳(城西崔莊人)和鄰村擅使長槍的安永信,又攜兩個被徵的弟弟進了縣城。

城陷後,兩個弟弟逃走,趙鍾秀和其他有功名者共110人左右(按記載有109 人)被李自成抓獲,這些人中,秀才被割鼻子,舉人被割耳朵,極個別的被殺,可謂人人受刑,個個毀容,之後這些人即被釋放。

回家後,趙鍾秀包紮好傷口,少歇。聽說河北(黃河北)未遭兵燹,孝順的趙鍾秀恐自遇不測,母親無人奉養,就準備帶母親一起去往河北避難。

趙鍾秀仗著自己有幾十畝地,拿出積蓄,又向族人借了些銀兩,收拾好行囊細軟,準備啟程。這時,聽見院外有人來報,說黃柳的柳員外急來求見。

一聽說柳員外到來,趙鍾秀趕忙開門迎接。進門後,兩人寒暄幾句,遂按賓主坐定,那員外即慌忙言道:“我與你父,都是讀書求學之人,早年結交,兩家遂定兒女婚姻,愛女稍小與你,本想待她年方十八,嫁至趙門,現才十六,值兵荒馬亂,為防欺侮,將愛女送至門上,和侄兒拜堂成親。”

下圖:趙鍾秀家族之家譜。

​母病亡異鄉,襄城的他歷盡艱辛,背母回家安葬

聽完員外一番話,趙鍾秀心裡湧上一股酸楚:自小知有這門親事,雙方逢大事皆有來往,柳員外也是仁義之人,今日突然間把女兒送來,也算是對自己莫大的尊敬了。拜堂吧,逢此亂世,人心惶惶實在不行,不允吧,柳員外已把掌上明珠送到門前,不可能再帶回,他怕失信於人。怎麼辦?趙鍾秀心裡很是為難。

“有辦法了!”不愧是襄城有名的秀才,他躬身施禮道:“多謝叔父抬愛鍾秀,可我容貌被毀,不成人樣,和如花似玉的妹妹太不般配,再者我剛受大辱刑,疼痛難忍,一臉晦氣,會衝撞新婚之喜。叔父所言,鍾秀實在難以應承,望求海涵!”

一席話,說得員外無話可言,但女兒已送到別人門前,街坊四鄰都已知曉,無法迴轉。“決不能讓天下人嗤笑!”柳員外思來想去,又勸鍾秀道:“侄兒知叔父最講義氣,你雖遭此大難,我事先並不知曉,貿然登門,也算唐突,可侄兒不幸,是為蕩滅賊寇,行這等為國為民之事,著實令人佩服。我意已決,求侄兒當愛女為妹妹,暫留門上,局勢安定後可選吉日完婚,拜託了!”

聽完員外一番慷慨話語,趙鍾秀只好勉強答應。

看愛女進了趙門,柳員外頭也不回就走了,走是走了,可他心裡卻在流淚。

柳員外走後,趙鍾秀即啟程上路,臨走時,他特意給柳姑娘一些錢糧備用。受書香薰陶的柳姑娘突然跪倒在地對趙鍾秀說:“懇求哥哥帶上我這個未嫁人的妹妹,不然我這個爹不留、夫不帶的奴才怎存世間?”

趙鍾秀回答說:“你若是我親生妹妹倒還好說,但你是未娶媳婦,帶上你,我除了孝養母親之外,還得安頓你這個授受不親的人,咱們一男一女,怎樣相處?怎樣生活?日後回來如何面對親朋好友?煩請妹妹熬過此段艱難時光,待我有朝一日還家,一定行大禮與你結為連理。錢糧足夠你用,若不夠,我已交待鄰舍,到時盡力賙濟。無須多言!”說完,就出發了。

柳姑娘和鍾秀至村口,兩個人灑淚分別,柳姑娘在村口目送鍾秀,站立好久好久,直到看不見鍾秀身影。

​母病亡異鄉,襄城的他歷盡艱辛,背母回家安葬

河北避亂,談何容易!雖已立春,卻是乍暖還寒時節,加上那一年天氣十分不正常,李自成攻陷襄城時,乃二月十七,按農曆已是二月中旬,值天降大雪,彷彿隆冬時節。趙鍾秀出發時,雪已開始融化,但一路泥濘不堪,晚上也寒冷非常,不是自家,到哪裡都要苦求別人,才能勉強對付一晚,十分遭罪。

越往北去,天越冷。一路勞頓,年邁的母親韓氏身體每況愈下,染了肺病,高燒咳嗽。到了河北,雖無刀兵之憂,但銀兩已拮据,無力治病,沒幾天母親即撒手人寰。

看母親撇下自己隨了父親,趙鍾秀大哭了一場。打聽到李自成已兵去洛陽一帶,以孝為先的趙鍾秀,不甘於母親屍埋他鄉,就揹著母親往家趕。

走了不知多少天,吃了多少苦,捱了多少餓,終於有一天,趙鍾秀順大路,過王落子店(現在的襄城縣王洛),走到了村東約兩公里的二甲王村。

剛到村裡,想歇息歇息,找塊地方剛坐下,不料,村裡又跑出一群人,問明他是河汊趙的趙鍾秀,就凶神惡煞般圍著他。帶頭的是一書生,說是要殺趙鍾秀,理由是他這些貪生怕死之人,守城不肯盡力,導致汪督公被殺。

事已至此,身心俱疲的趙鍾秀也不想爭辯什麼,他無可奈何地對那些人說:“母親早在我避河北之時已去世,我歷盡艱辛才把老人家揹回,大家不念我盡忠,卻應該念我盡孝吧,看在我盡孝的份上,待我母親安葬後,你們再處置我,如何?”

“好吧。我等隨你回村,待你母親安葬後,再取你性命!”書生惡狠狠地回了一句。

進了村,街坊們見了,都紛紛落淚。進門後,把母親安放,趙鍾秀沒看見柳姑娘,忙問同祖的人,大家又忍不住噗噗嗒嗒掉淚。

原來,趙鍾秀走後,柳姑娘自感世亂,獨處有險,沒過幾天就回家找尋父母安身,可是所住的安然寨,已被毀焚,哪裡有父母的影子?於是柳姑娘迴轉到趙家,整天孤苦伶仃。因怕受辱,沒過幾天,想不開即自縊身亡了。在家是姑娘,在婆家又沒拜堂,依規矩,未嫁人的姑娘不能入趙家老墳,大家就匆匆忙忙地把柳姑娘埋到了荒崗上。

埋葬母親時,由於遭亂,死亡的人過多,要找幾塊棺木都十分困難,趙鍾秀突發奇想,就找了兩個大缸,想將母親裝殮其中,埋於村西老墳地。

​母病亡異鄉,襄城的他歷盡艱辛,背母回家安葬

墓坑挖成,兩缸對好,還未動土,趙鍾秀忠、孝、義的事蹟,驚動了玉皇大帝,他即派東海龍王做法。狂風從東面大起,塵土飛揚,在場每個人皆站立不住,眼不能睜,趕忙趴在地上。

待幾分鐘過後風住,大家勉強站將起來,定睛一看,目瞪口呆,一座大墳巍然屹立面前。大家頓時明白了,忙跪拜謝玉皇大帝。抖落身上塵土後,發現二甲王的那幾個人都被風颳得沒人影了。聽說他們被風颳到了郟縣一帶,回來後見趙鍾秀敘說了悔意。

也許有人會有疑問,趙鍾秀的母親真的被裝進缸裡埋葬了嗎?應該是真的,據趙清木和其侄兒趙印明回憶,上世紀八十年代,墓地管理不善,風颳雨淋,個別墳頭已成平地,趙鍾秀和父母的的墓冢也越來越小了,又因聯產承包責任制,承包給了本族的一個人家。

那時一家一戶的經濟收入都基本靠種菸葉。有一年煙地遇旱澆地,水溝裡的水流到趙鍾秀母親的墳頭,土有些下沉,水都流進了深土裡,逐漸起了一個大坑,那戶人家趕忙收拾,下挖時,發現下面有缸,這足以證明趙鍾秀用缸葬母是真。

​母病亡異鄉,襄城的他歷盡艱辛,背母回家安葬

母親之事處理之後,趙鍾秀十分懷念柳姑娘,為柳姑娘之貞節所感動,於是就將柳姑娘的屍骨以柳氏的名義遷至趙家老墳。有人給趙鍾秀提親,提的是周家的姑娘。可娶到的周氏好幾年卻不會生養。族人們都想讓趙鍾秀再續,可他卻不同意,他怕別人說他納三妻四妾,主要是懷念著去世的柳姑娘。

時間長了,族人們覺得趙鍾秀把柳姑娘淡忘了,就給他提議再續一房,且動員他說:“柳氏事實上沒有迎娶,真正意義上不屬趙家媳婦,況已不在多年,實際上只有周氏為趙家人,再娶並無大礙,無需多慮。”這次說動了趙鍾秀,他於是想再續。

那時的河汊趙村,村東北有個崔李村和村東的安莊(安永信就是安莊人),以及西南的姜莊,人口只有幾戶人家,說是村莊,實際只十來口人。這幾個村的村民在外盜搶,村東南井莊有個叫井濟的人入仕後率兵鎮壓,使村裡的人死的死,逃的逃,隨後基本沒有了人煙,但還剩下一戶姓姜的人家。

這戶姜姓人家以種菜為生,家有一姑娘已成年,長得也算漂亮,就託人想把閨女嫁與鍾秀。兩家一撮即合,成就了一樁好婚姻。結親後,姜氏就給鍾秀生了3個兒子,三個兒子又生養了12 個孫子,趙鍾秀這一支人口逐漸興旺起來。

趙鍾秀去世後,因其“忠”、“孝”、“義”三全,入孝友祠、忠義祠、汪督祠,被後世傳頌。

下圖:本文主要內容講述者為趙通輔第18世孫趙清木,圖為趙清木。

​母病亡異鄉,襄城的他歷盡艱辛,背母回家安葬

以上文中所記,皆是趙清木聽聞父輩們的言傳,和民國二十五年《重修襄城縣誌》記載有出入,縣誌記載大意為:

明末,土匪猖獗,趙鍾秀背母親去河北避難,沿路以採熟柿子充飢。還隨身攜帶一個鹽袋子。遇討到的飯不夠吃,就只留給母親,自己捱餓。

到了河北清華鎮,勉強留駐下來,還積極參加科舉考試。後來聽說家鄉土匪被鎮壓,又背母親回家。可到家時,還有土匪侵擾,就又背母親去了葉縣。在葉縣,母親病亡,趙鍾秀又背母親回家安葬。

下葬時,突遇賊寇,趙鍾秀怕被殺,對賊寇們說:“我背母親漂流南北,千里有餘,母不葬,我卻先亡,死不瞑目,等我葬母后再死不遲。”賊寇們很受感動,讓他葬母。

趙鍾秀的事蹟傳到了天庭,玉皇大帝命神仙作法,頓時狂風大起,把賊寇們捲走。趙鍾秀也被吹到一里開外,幸虧抓到一大棵蒿草杆,才停下。風住後,趙鍾秀回頭一看,墳頭已被黃土堆成。

李自成攻襄城時,趙鍾秀與守城將士共同抗擊。城陷後,趙鍾秀被割鼻。死後,榮登縣誌,入孝友祠、忠義祠、汪公祠。

縣誌記載,是民國時期有個叫陳寶書的人採訪到的,與趙鍾秀後人敘述不一致,筆者認為他的採訪是道聽途說。是不是呢?請讀者斟酌。

下圖:趙鍾秀塋地。

​母病亡異鄉,襄城的他歷盡艱辛,背母回家安葬

【作者簡介】應軍,網名“首山望汝”,許昌市襄城縣人,農民。愛好文史,數十年來挖掘整理史料200多篇,被政協襄城縣文史委員會特聘為文史研究員,2017年當選襄城縣第十二屆政協委員。

1、本文由文字綜合者授權發表,文責文字綜合者自負,如有侵權,請通知“老家許昌”今日頭條號立即刪除。本文文字綜合者觀點不代表“老家許昌”今日頭條號立場。

2、文中圖片部分來自網絡,部分由作者提供,版權歸原攝影者或原製作者所有,在此表示誠摯的感謝。本文所用圖片如有侵權,請通知本今日頭條號立即刪除。

3、“老家許昌”版權作品,轉載或投稿請發郵件至[email protected]

愛許昌老家,看“老家許昌”。 老家許昌,情懷、溫度、味道!

本文為頭條號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