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年的故宮

600年的故宮


在中國這片土地上

曾經出現過


63個王朝


興衰更替


446位帝王


君臨天下

他們營建眾多宮殿

作為權力的頂點

俯視萬民

(上文數據,根據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的《中國歷史大辭典》附錄一“中國曆代世系表”整理而成,僅供參考;下圖為中國曆代皇都分佈圖,一個方塊代表建都一次,製圖@陳志浩&張靖/星球研究所)

600年的故宮


這些宮殿中的大多數

或毀於歲月的摧殘

或毀於改朝換代的一把大火


卻有一座宮殿

歷經兩個大一統王朝

600年風霜

仍然立於天地之間

它就是明清北京故宮

(故宮建築群衛星圖,點擊圖片進入小程序“數字故宮”,可以欣賞到故宮全景圖,圖片源自@Esri)

600年的故宮


這究竟是一座怎樣的宮殿?


01

緣起


公元1402年

一場歷時四年的奪位之戰後

大明的燕王朱棣

打進了首都南京城

從自己的侄兒手中

奪得皇帝的寶座

史稱“靖難之役


但是這場權力的遊戲

並沒有隨戰爭的結束而結束

為了擺脫南京城中的舊勢力

並與北元政權對抗

朱棣決定

遷都北京

(明代遷都距離示意,製圖@張靖/星球研究所)

600年的故宮


然而

營建一座都城及宮殿並非易事

這將是一場舉全國之力的

廣泛動員


在四川、浙江等地

成千上萬的伐木工

走進深山老林砍伐木料

“入山一千,出山五百”

約有半數的伐木工命喪黃泉

他們用生命採出的木材

再經長江、大運河

長途跋涉運至北京

歷時長達三到四年

(太和殿中的金柱,最初為楠木柱,後來清代重修由於楠木稀少,而改為松木,攝影師@柳葉氘)

600年的故宮


在山東臨清

大小磚窯集中燒製

宮殿鋪地、砌牆所用的磚

數量高達數億塊

為了運輸這些磚

當時朝廷甚至規定

凡是運糧船路過

必須裝上一定數量的磚

才能北上


而一些重要場所

所用的磚更是格外特別

它們多產自蘇州松江等地

或因敲擊聲若金屬

並且造價高昂

而得名“金磚”

如今其燒製技藝

已被列為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

(太和殿的室內,地面上光亮的地磚即為“金磚”,攝影師@柳葉氘)

600年的故宮


在山東魯山

則出產一種紅土子(赤鐵礦)

用於粉刷出紅色的宮牆


還有殿堂內外

所貼的金箔

為真金打造

多在江南加工而成

······


這些上好的材料

在十萬工匠、百萬伕役手中

化作恢弘的北京城

落成於永定河等河流的衝洪積平原上

(紫禁城主要建築材料及運輸路線示意,製圖@張靖/星球研究所)

600年的故宮


從空中俯瞰

北京城被建設為

層層嵌套的城中城

(1966年9月21日北京衛星圖,底圖源自美國國家檔案局,製圖@張靖/星球研究所)

600年的故宮


最外層的外城

多居住尋常百姓

其在明中期修建而成

由於所費巨大

只建設了城市南側的部分


接下來的內城

居住者大多非富即貴

其規劃理念源自周朝

對於都城建設的理想模式

方方正正、秩序井然

(《周禮·考工記》中的周王城圖,製圖@張靖/星球研究所)

600年的故宮


內城中則嵌套皇城

這裡設置中央官署

太廟、社稷壇以及皇家園林

居住者幾乎只有

帝王及其親眷、僕從

明代規定如若百姓擅入

將杖責一百


而皇城之中

則是整座城中最核心的宮城

又名“紫禁城

(紫禁城在北京城位置示意,製圖@張靖/星球研究所)

600年的故宮


其擁有房屋8728間

佔地面積約72萬平方米

堪稱“宮殿之海”


以佔地面積論

克里姆林宮約為其1/2

東京皇宮約為其1/3

巴黎盧浮宮約為其1/4

京都御所約為其1/6

聖彼得堡冬宮約為其1/9

白金漢宮約為其1/10

放眼全球

無“宮”能與之媲美

(中國古建築的“間”,意為四個立柱之間的空間,下圖為雪後從景山看故宮,攝影師@柳葉氘)

600年的故宮


透過這片宮殿之海

我們彷彿能看到深山中

揮汗如雨的伐木工人

彷彿能聽到河岸邊

縴夫運輸木料的口號聲

······


紫禁城像是一部長卷

所有與之相關的有情眾生

都被鐫刻其中

等待被“喚醒”

等待被“看見”


接下來

就讓我們走進其中


02

前朝


按照周王城“前朝後寢”的理想模式

紫禁城可以分為

前朝與後宮兩大部分

(紫禁城前朝後宮佈局示意,製圖@張靖/星球研究所)

600年的故宮


我們的旅行從午門開始

這裡是紫禁城的正門


它呈“凹”字形

正中的門洞

一般供皇帝出入

東西兩個側門

供宗室王公出入

左右兩翼的掖門

供文武官員出入

等級分明

(午門示意圖,製圖@張靖/星球研究所)

600年的故宮


作為紫禁城最高大威嚴之門

每逢重大戰爭

大軍凱旋之後

都要在午門

向皇帝敬獻戰利品


當皇帝暴怒

也會在此責打官員

是為“廷杖”

明代先後廷杖官員500餘人次

其中

一位名叫楊慎的官員

在遭遇廷杖及多重打擊之後

寫下了千古名句

“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午門,攝影師@馬文曉)

600年的故宮


進入午門之後

便是太和門廣場

京西玉泉山的流水

流經昆明湖、中南海

化作一條蜿蜒的內金水河

(太和門廣場及內金水河示意圖,製圖@張靖/星球研究所)

600年的故宮


河流的走向

像一張拉滿的弓

隱形的張拉之力

將眾人引導至太和門

(故宮太和門雪景,攝影師@柳葉氘)

600年的故宮


沿著“弓箭”的指引

一直通往紫禁城的中心

這裡坐落著紫禁城宮殿的王者

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

人稱“三大殿

(三大殿示意,製圖@張靖/星球研究所)

600年的故宮


從空中俯視

這三座大殿

其基座的外輪廓

呈現出“土”字的形狀

象徵“王土居中”

皇權至上、統御天下

(三大殿石基示意,製圖@張靖/星球研究所)

600年的故宮


基座四周還佈置了

設計巧妙的獸首

獸嘴中空,用於排水

每逢雨天

三層基座上的上千獸首

便會上演一出“千龍吐水

蔚為壯觀

(雨後的三大殿基座,攝影師@柳葉氘)

600年的故宮


為首的太和殿

是紫禁城中最高大的宮殿建築

從地面到屋頂最高處

約為35.05米

相當於12層樓高

(太和殿,攝影師@李睿)

600年的故宮


它從上到下

都是頂級的配置

最頂級的屋頂重簷廡殿頂

最頂級的門窗金扉金鎖窗

最頂級的地磚金磚

最頂級的基座三層漢白玉須彌座

(三大殿石基鑽探示意,製圖@張靖/星球研究所)

600年的故宮


它的裝飾也極盡奢華

裝飾橫樑採用最高等級的

金龍和璽彩畫

寶座的正上方是

金漆蟠龍吊珠藻井

靠近皇帝御座的

六條蟠龍盤旋金柱而上

龍頭探向寶座

(龍被運用在故宮的各處設計之中,點擊圖片進入“暢遊多寶閣”,可以查看龍紋背後的秘密,攝影師@柳葉氘)

600年的故宮


整座殿宇

共有13433條龍

藉以烘托出殿宇之內

寶座之上的

“真龍天子”

(上文中的數據出自趙廣超的《大紫禁城——王者的軸線》,下圖為太和殿,攝影師@柳葉氘)

600年的故宮


三大殿其二的中和殿

沒有重複長方形的太和殿

而是建成正方形

既完成太和殿

與保和殿之間的過渡

又不顯呆板

(中和殿,圖片源自@視覺中國)

600年的故宮


三大殿其三的保和殿

雖然仍為長方形

但是與太和殿相比

其內部去掉六根柱子

讓使用空間更加寬敞

(三大殿建築群,請橫屏觀看,製圖@張靖/星球研究所)

600年的故宮


三大殿的東西兩側

分別為文華、武英殿

左文右武

文華殿在明朝用於

太子讀書、召見學士

清朝在此增建了文淵閣

存放《四庫全書》


武英殿

曾用於刻印書籍

在中國印刷史上

頗有地位

這兩殿均為單層屋頂

襯托出中央三大殿的

偉岸氣魄

(三大殿東西建築群示意,製圖@張靖/星球研究所)

600年的故宮


而坐落於三大殿之後的

乾清門

既是前朝的結束

也是後宮的開始

那麼

容納帝王生活的後宮

又是怎樣的一番景象呢?


03

後宮


穿過乾清門的八字琉璃影壁

便是後宮的核心區域

與前朝三大殿對應修建的

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

統稱為“後三宮”

(乾清門及後三宮示意,製圖@張靖/星球研究所)

600年的故宮


乾清宮為皇帝寢宮

坤寧宮為皇后寢宮

“乾”象徵天和陽

“坤”象徵地和陰

乾清、坤寧宮等便是寓意

乾坤交泰、帝后和諧


除了居住功能之外

在皇帝駕崩後

會在乾清宮停靈

清康熙皇帝之後

帝王還會將繼承人的姓名

放置於乾清宮

“正大光明”牌匾之後

乾清宮也因此成為

權力交接之所

(乾清宮室內,攝影師@柳葉氘)

600年的故宮


乾清宮之後的交泰殿

用於存放天子的印章、玉璽

乾隆皇帝尤為喜愛印章

擁有印章1000多枚


交泰殿兩側房間

存放計時、報時的儀器

中國現存最大的古代座鐘

大自鳴鐘

便存放於此

其高度約6米

幾乎相當於如今的2層樓


接下來的坤寧宮

是明代皇后的寢宮

也是清代帝后的婚房

康熙、同治、光緒皇帝

等都曾在此舉行大婚

(坤寧宮的婚房,攝影師@柳葉氘)

600年的故宮


此外

坤寧宮也曾被改建

用於舉行薩滿教祭祀

(坤寧宮的祭祀區域,攝影師@柳葉氘)

600年的故宮


圍合後三宮所用的廡房

共有40餘間

有皇帝的“衣帽間”端凝殿

有皇帝的“書房”懋勤殿

有皇子讀書的上書房

有總管太監的“辦公室”敬事房

有提供茶點果品的御茶坊

有太醫值班的御藥房

······


康熙皇帝

還在此設立了南書房

讓有學之士輪流值班

隨時為皇帝答疑解惑

(後三宮建築佈局,製圖@張靖/星球研究所)

600年的故宮


這也是臣工施展才華

飛黃騰達的機會

例如清朝的一代名臣

張廷玉、劉統勳、劉墉等

都曾有在上書房、南書房任職的經歷


後三宮的東西兩側

是為后妃居住

東西六宮


工匠們用一種相對固定的

由宮門、前殿、配殿

和寢殿圍合而成的“標準單位”

不斷“複製粘貼”12次

便形成了東西六宮大致的模樣

(東西六宮及御花園示意,製圖@張靖/星球研究所)

600年的故宮


還有乾東、西五所等

皇子的生活空間

都是圍繞皇帝居住的乾清宮而存在

彰顯著“唯我獨尊”的天子威嚴

(請橫屏觀看,東西六宮,攝影師@馬文曉)

600年的故宮


相對於前朝的規矩森嚴

皇帝或實際掌權者

則在後宮獲得了更大的自由度

後宮的建築

不斷地依其個人意志變換、增減


比如明成祖朱棣

為了自身的信仰

在後三宮之後的御花園

修建了欽安殿

供奉鎮守北方的“真武大帝”

(欽安殿,攝影師@柳葉氘)

600年的故宮


在建設欽安殿的同時

明成祖又敕建武當山道觀

其中的金殿

在京城建造構件,運至山上安裝

這兩座相距1000餘公里的建築

由於同一位皇帝的信仰

而緊密的聯繫在一起

(武當山金頂,攝影師@程境)

600年的故宮


清代雍正皇帝

不願生活在乾清宮

搬至乾清宮西側的養心殿


其前殿為皇帝的“辦公室”

其後殿為皇帝的“臥室”

養心殿也成為了

“住宿、辦公一體化”的

帝王居住處

(養心殿,攝影師@柳葉氘)

600年的故宮


圍繞皇帝的服務設施

比如后妃預備侍寢的圍房

討論政事的軍機處

加工吃食的御膳房等

在養心殿附近都有分佈

(三希堂,乾隆皇帝的“書房”,圖片源自@視覺中國)

600年的故宮


清代乾隆皇帝

更是大興土木

為了豐富“退休”後的生活

他在後宮的東側

建設了皇極殿、寧壽宮

“乾隆花園”等一系列太上皇宮殿


這裡有當時最先進的戲樓

暢音閣

能夠表演出從天而降

或從地下或水中升騰而出的

“特效”

(暢音閣,圖片源自@視覺中國)

600年的故宮


這裡有傳承雅俗的[xì]賞亭

《蘭亭集序》中

記載的“修禊事也”

在紫禁城中化作

這座流觴曲水的亭臺

(禊賞亭,攝影師@柳葉氘)

600年的故宮


慈禧太后

也在紫禁城中留下自己的痕跡

她為了擴建當時居住的長春宮

以及作妃子時居住的儲秀宮

拆掉了長春門與儲秀門

改建成體元殿和體和殿


後宮與前朝相比

更為寬容的建設自由度

讓這裡的建築形式

更為豐富、更為多樣

(內廷建築佈局圖解,製圖@張靖/星球研究所)

600年的故宮


就這樣

前朝與後宮構成了

紫禁城的兩大組成部分

而外圍

高聳的紅牆

將這裡團團圍住

紅牆內開出四道宮門

分別是東華門、西華門

午門和神武門


宮牆的四角則立起四座

用於瞭望的角樓

四面的屋頂相互交疊

造就了現存罕見的建築形式

(紫禁城城牆、城門及角樓示意,製圖@張靖/星球研究所)

600年的故宮


城牆之外

則是寬約52米的護城河

工程中挖掘出的泥土

被堆放在紫禁城之後

又經過一系列的施工

形成了如今的景山

(景山,攝影師@馬文曉)

600年的故宮


在景山之上回望這座城

金黃的瓦、硃紅的牆

漢白玉的階、琉璃瓦的頂

一重又一重的宮苑

這便是至高無上的“宮殿之海”

(從景山俯瞰紫禁城,請橫屏觀看,攝影師@柳葉氘)

600年的故宮

600年的故宮


04

尾聲


回望這座至高無上的宮殿之海

從前朝到後宮的極致對稱

構成了一條蕩氣迴腸的

中軸線

(北京城中軸線,攝影師@馬文曉)

600年的故宮


它貫穿了

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

乾清宮、坤寧宮、交泰殿

欽安殿、鐘鼓樓


貫穿了

永定門、大明門(清朝為大清門)

承天門(今天安門)、端門、午門

太和門、乾清門、神武門、地安門


貫穿了

外城、內城、皇城、宮城

(北京城中軸線,攝影師@馬文曉)

600年的故宮


大到整座北京城

小到帝王的寶座

所有的建築大致

以此為基準對稱展開

一條看不見的線

撐起了一座城市的

脊樑與靈魂

(明清北京皇家建築分佈圖,今天北京城內明清皇家建築多為清代重建,但基本格局和建築形制大多遵從明代原物,請橫屏觀看,製圖@張靖/星球研究所)

600年的故宮


這條中軸線像一首

意味悠長的樂曲

擁有序幕、過渡

高潮和結尾


它從外城正門永定門而起

經過重重門禁的序幕、過渡

經過相對逼仄的通道

終於在紫禁城的正門

午門前豁然開朗

一切都是對紫禁城鋪墊

一切都是為了襯托

天命至尊、皇權無上


周朝的規劃理念

元朝的藍本格局

明清的建築手法

成百上千的宮殿

······

造就了這片“宮殿之海

(故宮千秋亭的藻井,攝影師@焦瀟翔)

600年的故宮


但故宮又不僅僅是宮殿之海

600年的紫禁城

90餘年的博物院

在時光的洗禮中

故宮從帝王的禁苑

變為國家的寶庫


據統計

故宮博物院的180餘萬件藏品當中

將近156萬件為清宮舊藏

約佔藏品總數的86%

(故宮博物院所藏的大禹治水圖玉山,攝影師@柳葉氘)

600年的故宮


這些清宮文物

在近代也經歷過動盪

為了避免日本的侵佔和損壞

清宮中的文物部分南遷

其中有部分文物輾轉運至臺灣

而更多的文物

又從全國各地返回了故宮的懷抱


新中國成立後

故宮博物院又通過

政府撥交、文物徵集和接受捐贈

等幾個主要途徑新收藏品

比如1951年

政務院批下專款重金購回

晉王獻之《中秋帖》

以及晉王珣《伯遠帖》

同期收購的還有《韓熙載夜宴圖》等

(請橫屏觀看《韓熙載夜宴圖》,圖片源自@Wikimedia Commons)

600年的故宮


截至2006年

故宮共購得5萬餘件文物

接收捐贈3萬餘件文物

包括西晉陸機的《平復帖》

唐李白的《上陽臺帖》等

(請橫屏觀看,故宮博物院所藏的《上陽臺帖》,圖片源自@Wikimedia Commons)

600年的故宮


如今

全國文物收藏單位保管的

一二三級珍貴文物的

41.98%都在故宮陳列

又將故宮化作“文物之海

(故宮博物院所藏的清金嵌寶石爐,古人在書案上用爐焚香,以為高雅,攝影師@柳葉氘)

600年的故宮


今日之故宮

即使日均接待約5萬人次

對於數以百萬計的珍貴藏品

以及數千間優秀建築的文化傳播力

依然是有限的


為了突破了文化傳播的壁壘

故宮融合騰訊的科技力量

變身為

數字故宮”小程序

走進一方屏幕之中

來到成千上萬人眼前

(點擊圖片打開“數字故宮”,探尋故宮的前世今生)

600年的故宮

數字故宮數字故宮小程序


“全景故宮”的模塊

讓我們可以開啟上帝視角

俯瞰整座故宮

體味其至尊至貴的王者地位


“數字文物庫”模塊

讓我們可以360°無死角的

欣賞海量的文物

平常難得一見的珍貴藏品

現在只需要輕輕一點

所有細節盡收眼底


最為特別的是

“暢遊多寶閣”模塊

其選取了600件院藏珍貴器物

讓你在瀏覽中

去發現各式各樣的精美紋飾

“雲”體驗傳統紋樣之美

(“暢遊多寶閣”探索紋飾背後的故事)

600年的故宮


比如這件

綠地紅彩雲龍紋盤

上面的龍紋可以看作

帝王的專屬“LOGO”

這種雲龍紋飾

最早可以追溯到唐宋

(長按掃碼打開“暢遊多寶閣”,探索紋飾背後的故事)

600年的故宮


同樣為裝飾龍紋的

還有這套

金嵌珠鏨[zàn]花杯盤

上面鏤空刻字

一耳為“萬壽”、一耳為“無疆”

堂皇富麗

(長按掃碼打開“暢遊多寶閣”,探索紋飾背後的故事)

600年的故宮


而上述杯盤中的雲紋

又裝點了乾隆款畫琺琅

五福捧壽夔耳活環瓶

上面的五隻蝙蝠

圍繞中心一個“壽”字飛舞

“蝠”與福諧音

這類紋樣便稱為“五福捧壽”

(長按掃碼打開“暢遊多寶閣”,探索紋飾背後的故事)

600年的故宮


這些紋飾背後

串聯起無數朝代、類別的文物

展示著中國千百年來

文化的底蘊與傳承

(長按掃碼打開“暢遊多寶閣”,探索海量的文物)

600年的故宮


從至高無上的建築

到價值連城的文物

故宮600年的文化精華

都被“數字故宮”收入其中


騰訊還計劃在三年內完成

10萬件文物高清影像採集

希望數字時代的力量

將助力故宮走向下一個輝煌的600年

(點擊圖片打開“數字故宮”,探尋故宮的前世今生)

600年的故宮

數字故宮數字故宮小程序


·

·

·

故宮是什麼?


它是

歷經600個寒來暑往

24位帝王的生活起居之所


它也是

當今世界上規模最大

保存最完整的宮殿建築群


它還是

擁有180餘萬件藏品

的藝術寶庫

(故宮雨花閣,攝影師@柳葉氘)

600年的故宮


每個人對於這個問題

都有自己的答案

而在我心中

故宮是一抹靚麗的紅

它不只是高高在上的宮殿

它也是流淌在每個中國人

血液中的文化源流之一


帝王將相只是過客

鼎盛王朝也不能永恆

然而這座宮殿

所承載的文化

卻延續至今、代代相傳


我們需要了解它

我們需要探索它

因為能夠將這份文化

傳承下去的

正是我們每一箇中國人


本文創作團隊

撰稿:李張子薇

圖片:謝禹涵

地圖:陳志浩

設計:張靖

審校:擼書貓、張靖

封面攝影師:李若漁


專家審核

清華大學建築學院 賈珺教授


【參考文獻】

[1] 於倬雲. 紫禁城宮殿[M].人民美術出版社, 2013.
[2] 閻崇年. 大故宮[M]. 長江文藝出版社, 2012.
[3] 趙廣超. 大紫禁城——王者的軸線[M]. 紫禁城出版社, 2008.
[4] 周蘇琴. 建築紫禁城[M]. 故宮出版社, 2014.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