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懂世界格局之大國博弈:形勝之地

看懂世界格局之大國博弈:形勝之地


在《大國之殤》一篇中曾提到,抗日戰爭所面對的,並不簡簡單單是一個日本侵略者,而是中國各種歷史積弊的總爆發。從這個角度來說,1937年抗戰全面爆發,僅僅是一個時間上的標誌點。日本對中國的侵蝕,抑或說是中國自身危機的爆發,在此之前早已開始了。

從地緣上來講,日本的對華侵略其實應該是始於甲午戰爭,鞏固於日俄戰爭,而1931年的“9·18”事變,則最終把日本侵華從前期佈局推到了實質操作的一步。

在臭名昭著的《田中奏摺》中有這麼一句話:“唯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滿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假設日本真的拿下了中國大陸地區,她的勢力就可以憑藉中國先天的地緣優勢一路向西北擴張到歐亞大陸的中心地帶,這便是所謂的“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從地緣角度來講,島國對於大陸往往具有先天的劣勢,那就是資源的不對等,這一點對日本來說同樣不例外。要想完成對中國大陸地區的征服,最重要的一步就是要取得一個可靠的跳板——這個地方必須得有足夠的礦產資源、農業資源以及人口,以保障後續戰爭的物資消耗;其次在地形上必須得有地理屏障用以依託,易守難攻才能保證自己能夠長期立足;再次,這塊區域內部的地形必須便於管理。在整個東亞地區,能夠同時滿足這三條的就只有中國的東北地區。

從地圖上看東北地區,在整個中國大陸上,她可以看作是相對獨立的一塊。大興安嶺加上大片的原始森林,使得東北地區具有非常好的封閉性。只要控制住錦州、山海關一線,內陸地區和東北三省就可以完全隔絕。

早在春秋戰國末期,公元前226年秦國滅燕,秦軍打下了燕國的都城薊。而燕王喜的流亡政府在此之後竟又存活了四年時間,一直到南邊的楚國被滅掉之後,秦人又重新調集兵力,才徹底滅掉了燕國。

當時燕國的國土已經延伸到了遼東地區——差不多是現在遼寧省的南部。燕王喜的流亡政府正是依託遼東的地形,才得以又挺了四年。

在此之後,中原王朝的歷次更迭,都必定要首先平定東北地區。雖然當時那裡的大部分土地都還未開發,尚屬於荒蠻之地,但地形決定了這裡關係到華北平原的安全,進而可以影響到山西高原。像三國時期的司馬懿就曾平定位於今天朝鮮半島的樂浪、帶方兩郡,進而穩固了整個遼東。明朝後期,前清同樣是以東北地區為根據地,一路入關南下,統一了中國。

在某種程度上說,東北地區有點類似西北部的關中盆地:外部的封閉性恰到好處,既可以做到易守難攻,也不至於由於過於封閉而使得自己難以走出去;而其內部則都是大平原,且資源豐富,這樣的地理環境最適合大規模的工農業生產,譬如松遼平原就是中國為數不多的幾個可以使用大規模聯合機械作業的農業區之一;此外,這種內部一馬平川的地形,也便於信息流通,不會像過去的山西、四川那樣容易滋生出土皇帝,只要你自己不出問題,能讓權力延伸到基層,那麼這種環境下就很容易建立起由上至下、環環相扣的舉國體制。

策劃“9·18”事變的石原莞爾曾經說過,他從來沒有把滿洲看成是日本的生命線,而是看成日本長期戰略的“腳手架”——現在有一個說法是:認為當時日本佔領東北主要因為資源貧瘠,覬覦東北的資源。這種看法顯然低估了日本人的野心,起碼在石原的眼裡,東北最大的價值是在於這裡將是向整個歐亞大陸擴張的第一個前進基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