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咖啡的隨想:善變的人類卻貪求專一

喝咖啡的隨想:善變的人類卻貪求專一

作者攝影

在吧檯點了杯美式,可以說是迴歸美式。什麼都不加,只需要現磨的咖啡兌些水,哪怕上面還飄著些咖啡油,入口微苦略酸,回味甘甜乾淨。

中學時代,為了刷題不犯困,一塊錢一袋的雀巢咖啡泡在杯子裡,很神氣的樣子。同桌為了提神也要拿起杯子分走一口。上大學,老師帶團隊進咖啡廳討論問題,那是第一次走進咖啡廳,對飲品單上價格望而生怯的感覺至今記得。那也是第一次喝到卡布奇諾,對味道並無好感,但當時老師用勺子舀上面的沫沫,然後“津津有味”“吃”下去的樣子,記憶深刻。

後來有機會難得去咖啡廳時,也會假裝很利索的點上一杯卡布奇諾。心裡知道只是不想在吧檯因為糾結點什麼而駐足過久,生怕暴露了沒有怎麼喝過咖啡、很沒有見過世面的樣子。畢竟,咖啡是個舶來品。

好多年過去了,去吧檯點單終於不再羞怯詢問各類飲品的區別,或者就在手機上提前查看各種咖啡的簡單介紹。可以毫不顧忌的在各種團購App上,使用最划算的方式買上一杯咖啡,一幅省錢達人的樣子。因為優惠力度最大,很長時間只買美式。猶記得第一次喝美式,覺得它就像咖啡種群中最不修邊幅的漢子、簡單、粗糙,哪裡有那入口濃香絲滑的拿鐵來的誘人,更不及有著巧克力味的摩卡喝起來過癮。但漸漸的,竟也習慣了這像極了小時候喝過的“鍋巴水”的味道。

一次偶然的機會,在近3個月時間幾乎嚐遍了一家咖啡店全部品類的咖啡飲品。天資不夠,用心不足,雖然仍舊成為不了咖啡品鑑師,距離尚隔光年,但更瞭解了自己的口味。

每一次點單前都在網上先做簡單的瞭解,滿懷期待的點過一杯又一杯,也失望過一杯又一杯。經歷過數次失敗的點單後,終於知道自己有多不待見抹茶味或草莓味等添加各種顏色粉末的咖啡飲品,那聞起來香郁、喝起來甜齁,回味滿口香精的感覺,要喝一大杯白開水才能將口腔清理乾淨。過甜對體重的威脅也加重了對其敬而遠之的態度。有時候還心機得不去收拾喝剩下的杯子,想著讓工作人員自己收拾。當他發現顧客喝剩下的大半杯,會不會反思一下這種口味有多難喝呢?

其實是自己想多了。畢竟口味因人而異,何況個人口味也會隨時間的推移而改變。

這時候才想起來自己其實是有過一陣子不適應喝咖啡的,喝完咖啡後感覺心跳加速、如廁頻繁。也記得曾經辨別代可可脂和可可脂來取捨巧克力零食的日子,以及在冬日凍得瑟瑟發抖時,喝下一杯熱巧克力的滿足感。夏夜散步時也喜歡排隊來一杯黑糖珍珠奶茶。借過生日之名買一隻蛋糕,滿懷期待得刮下上面厚厚的奶油,盛滿一大碟。哪怕是夏天,也很難拒絕油炸鮮香麻辣等口味。

但漸漸的,不知道是從什麼時候開始身體對咖啡不再有不適感,喝下了一杯又一杯。逛超市不再對巧克力流連忘返。買夏季飲品時開始習慣附加一句“不加糖”或“少加糖”。吃生日蛋糕上的奶油也只用勺子嘗試幾口就自覺閉口了。平日飲食比往日更喜清淡,以至於家人做菜端上桌時經常會說:知道你不喜歡重口味,油鹽佐料放得少。

同樣,在喝了數種不同口味的咖啡後,還是迴歸最基礎的美式,直接純粹,又不會像意式濃縮那般濃烈。在冷氣十足的室內,熱美式算供給了一些暖意,所以也難怪自己品不出冷萃與冰美式之間的區別,唯覺得冰涼刺胃。

對美式的迴歸,很容易想到“大道至簡”、或者“萬物歸一”、或者“見天見地見自我”之類的句子,神遊的本性一如既往。

忽而想到在家中自己就能製作出美式,不禁覺得在外消費是一種浪費,老母親的精打細算顯露無疑。又想到家中還沒有購置咖啡機,更沒有咖啡豆,消費一杯咖啡換來一整天“霸桌”的心安理得,倒又自我安慰了一番。

說不定哪天喝膩了美式呢。飲食寡淡太久,偶爾也想來個鹹辣味的,就能吃上一大碗米飯。其他甜膩的品類,因為心情不同,也可能喝出幸福感。

畢竟,人總是多變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