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特區建立40週年契機 是惠州臨深戰略窗口期

深圳特區建立40週年的契機,正是惠州臨深片區的戰略窗口期。這是在10月23日下午由南都主辦,碧桂園、燦邦、新力、龍光、卓越、天潤、居正投資聯合主辦的,“風雲際會,圳當其時”惠州臨深區域發展論壇上,三位演講嘉賓較為一致的看法。他們認為,深圳特區建立40週年中央授權40項具體事務,是粵港澳大灣區內部分工的新協同協作,產業鏈延伸的開始,這也是惠州臨深區域的機會。

與此同時,三位演講嘉賓還表示,隨著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產業協同的形成,臨深片區會和深圳形成新的融合發展機會。深圳承載建設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示範區,創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城市範例,是中央賦予的最重要的定位,所以走都市圈的路子,聯動,產業、資本、人才、價值鏈延伸到周邊城市是必然的選擇,而惠灣板塊擁有巨大的可變性,極強的外部性,樓市一定會走出當前的舒適區。當惠灣樓市形成自己的地段秩序後,市場將開始聚焦,惠灣樓市一定會開啟從質變到量邊的過程。

借深圳特區建立40週年東風

惠州臨深片區即將迎來自己的新時代

南方都市報編委田霜月女士在論壇開幕的致辭中表示,從一個邊陲小鎮到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化大都市,深圳在40年間完成了驚人的跨越。

田霜月說,無論是產業還是生活,惠陽大灣區都是承接深圳輻射動能的橋頭堡,從頂層設計上來說,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國家的重大戰略,而深圳又是大灣區建設的重要引擎,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重大歷史機遇中,無論是經濟運行的規則銜接,機制對接還是大灣區城際鐵路建設,人員、貨物等要素的便捷流動,惠陽大灣區這樣的臨深區域一定會喝到頭啖湯。

她認為,隨著深圳產業的延伸與拓展,惠州主導產業也在持續的調整升級,整體產業結構正在發生非常大的變化,城市定位也更加清晰。臨深區域原來了歷史上最好的發展機遇,無論是軌道交通、產業轉移、市政配套都擁有極大的想象空間,可以說誰能承接到深圳的產業轉移,受益於深圳的經濟外溢,首先考量的就是誰有和深圳最便捷的距離,誰有足夠的體量的土地,在這幾點上惠陽大亞灣都有著絕對的優勢。田霜月說,借深圳特區建立40周東風,今天惠州臨深區域又到了一個歷史關口,惠州臨深區域即將迎來屬於自己的新時代,南都希望和這座城市一起見證新時代。

超高的外部性 巨大的可變性

市場聚焦後的惠灣片區樓市即將迎來質變

自媒體城市戰爭創始人孫不熟先生在演講中表示,作為國內超級大城市深圳軌道交通半徑50公里以內的區域,惠灣片區是中國環一線城市中僅存的窪地。

他認為,中國的超級城市中,北、上、廣、深正在發生一個重要的變化,就是城市半徑的擴張。在汽車時代,上述城市的極限半徑是以為30公里的繞城高速圓圈,但是在軌道交通時代,一線城市的極限半徑擴展到50公里,環顧中國的一線城市,會發現50公里半徑以內2萬以內的房子已經沒有了。

孫不熟解釋,中國四大一線城市的50公里半徑內,還存在2萬以內的房子,只有惠灣片區,這是非常不正常的,惠州臨深的惠灣樓市是環一線城市中僅存的價格、價值窪地,這也是惠灣樓市的絕對機會。

深圳特區建立40週年契機 是惠州臨深戰略窗口期

孫不熟說,惠灣樓市的機會在於極強的外部性,巨大的可變性。他舉例,現在客戶購房,並不更多的在意項目周邊的配套,而是更在意片區的成長性和可變性。惠灣作為臨深片區的橋頭堡,和深圳的核心距離近,其可變性是遠遠超過了環京、近滬和臨廣,因為深圳的勢能太大了,一旦深圳和惠州臨深板塊的融合完成,惠灣臨深板塊的房子和深圳的價差會迅速拉近。

惠灣片區還具備超高的外部性,孫不熟說,從樓市的規律和現象來看,什麼樣地方的房子成長性比較好?很簡單,就是具有外部性。它能夠對外地人有吸引力對外省人、這種地方的資產才具備成長性。惠灣樓市可能是大灣區內,除了廣深之外,外部性最強的市場。

孫不熟還認為,未來的臨深板塊,重頭戲就是深圳和惠州的軌道連接。14號線,深大城際,深惠城際,深汕高鐵,這就是惠州的機會。一旦惠灣板塊和深圳的軌道交通融合完成,惠灣片區城市就會向產城一體,產城融合的方式發展,20年前,主流的城市規劃是“站城分離”,把火車站、機場從城市裡面搬出去,互不干擾,但是最近五年會發現TOD成為了非常火的概念,就是把過去從城市裡面搬出去的車站再請回城市,把車站變成城市區域,把車站從交通樞紐變成城市的目的地,這是當下正在發生的一個新趨勢,站城一體。惠灣片區作為環一線城市中僅存的價值和價格窪地,有一定的階段性,隨著產城融合,站城一體做起來之後,價值一定會修復的。目前惠灣的的房價其實是剛需群體的舒適區,總價在200萬以內,未來,一定會走出這個舒適區,這種現象其實在很多地方都出現過,這些原本屬於剛需的大本營慢慢的拋棄了剛需,邁向了一個新的階段。

孫不熟說,當下惠灣樓市是失焦的,無序的,還沒有形成自己的秩序。未來隨著產城融合、站城一體之後,整個臨深片區也會出現自己的地段秩序,這個地段出現之後,市場就開始聚焦了,市場一旦聚焦之後,一定會分層,那些聚集了資源的地方,一定會跟周邊那些沒有獨特的房子拉開距離。

他認為,惠灣片區的未來,一定會出現,內外雙循環開啟,存量市場覺醒的時候。現在惠州的房地產只有外循環,全部是外地人在買,但是未來一定會發生內循環,產業興起後,一定會有在惠陽本地上班的這些中產、白領,他們有就近置換的需求,這個時候一定會誘發存量市場的覺醒。一旦個區域存量市場覺醒之後,它的資產價值才會真正的顯現出來。

臨深片區需要響應深圳的產業鏈、創新鏈條

協同發展才是臨深地區戰略紅利、戰略窗口的打開期

知名城市和產業專家,深圳市都會研究院長高海燕在演講中說

臨深片區需要用空間和規劃響應深圳的產業鏈、創新鏈條,通過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產業帶的鏈接再延伸,利用好深圳的城市價值,利用地緣優勢和深圳實現協同發展才是臨深地區戰略紅利、戰略窗口的打開期。

高海燕表示,深圳有豐富的創新資本、產業資本,但需要去兌現產業邏輯、產業關係、要到周邊城市去,這就是空間權利轉移。在轉移過程中,深圳自己變成金融和資本的高地,在周邊城市尋找發展和轉移的路勁,以前的產業轉移是高耗能、高汙染的產業、勞動力密集型產業轉移到其他珠三角城市,但是這一輪的產業轉移,是產業鏈的延伸。臨深片區如何在深圳的發展中,尋找產業鏈條的匹配,這也是我們惠州的機會。

深圳特區建立40週年契機 是惠州臨深戰略窗口期

他認為,深圳沒有空間,不能基於空間想問題,只能基於創新鏈、價值鏈、產業鏈等來創造,形成的一個重新驅動的發展邏輯和發展道路。可以預見的深圳的轉型方式,就是空間轉移,深圳有豐富的產業資本、服務資本,但需要做價值兌現,最高的地方放在深圳,價值兌現的部分,產業資本兌現的部分,產業邏輯兌現的部分,產業關係兌現的部分是要在周邊城市去的。深圳本身走的道路就不是靠自身有多少空間發展的。深圳擁有的產業鏈,供應鏈,創新金融,專業資本,本身形成了價值高地,或者形成了一整套價值邏輯,他既在本地套現,也要用別人的空間套現,這就是空間權力的轉移。新加坡也是空間權力的轉移。

高海燕解釋,在深圳周邊的城市,特別是包括惠州在內,一定會迎來再造的機會,就是如何在深圳產業鏈的鋪排佈局中重新找到自己的節點和位置,這是臨深片區的機會。所以我們認為大灣區的規劃綱要和深圳這一次特區建立40年的改革再出發,特區再出發,會帶來一次新的城市運動,會帶來一次基於價值鏈和產業鏈的大灣區的產業重組。

他在發言中解釋,惠州錯過了一個機會,就是和深圳完全構成一個產業鏈的機會,構成一個產業體系的機會。惠州今天和深圳也有緊密的產業關係,但是產業邏輯上,產業鏈上,產業分工上,在產業體系上沒有同構,東莞和深圳的產業是完全同構的,深圳的企業家既是深圳的也是東莞的,尤其是電子信息領域,兩個城市在產業上就是一家。

所以他建議基於臨深片區的空間和縱深,為深圳的產業價值鏈的延伸提供空間,把空間拿出來,讓深圳的企業幹,把空間拿出來,讓深圳的產業延展過來。把空間重新規整,重新鋪排,重新再造,就是提供空間,讓深圳的企業過來發展,特別是大亞灣和惠陽,要提早謀劃,用更高的戰略視野來看待這次機會。

他提出,惠州需要重新考慮自己的容積率,重新考慮自己的規則,重新考慮自己的產業邏輯,重新考慮價值鏈,重新考慮響應深圳的產業鏈、創新鏈。利用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全面對接,尋找和深圳全面協同發展的機會,尋找和深圳產業鏈上的協同,價值鏈上的協同。在2005年—2012年節點期間,惠州和深圳的產業轉移中有一個問題就是,總想充分利用深圳,充滿了機會主義色彩。有兩個現象表現,第一個現象是發展大項目,第二個現象是總想做後花園。

這一次深圳特區建立40週年以及中央給予深圳的充分授權,對惠州,對惠州臨深區域是一個再造的機會,惠州一定要跟深圳一起鋪排和編制,藉助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產業價值鏈的鋪排和創新,深惠之間生活場景的再造,找到和深圳新的交叉雙向的協同的機會。

他說,惠州臨深區域的機會在於,一是空間的再造,第二是生活場景的品質化,第三是產業鏈、價值鏈上完全和深圳黏在一起。在大灣區這種戰略下,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的戰略下,會帶來新的高速發展、現代發展的機會。走協同發展道路,走貼著深圳發展道路,走和深圳同價值鏈、同構的發展道路,就是惠州臨深地區的戰略紅利期和戰略窗口的打開期。

深圳是擴權不擴容,直管不直轄

惠州融入深圳城市圈是沒有邊際的擴容

暨南大學教授、華南城市研究會(智庫)會長鬍剛在演講中表示,工業社會的城市和我們現在的信息時代城市是不一樣的,城市發展主要不是依靠本地資源,更多的是這個城市跨入到全球城市的網絡裡面,從全球城市的網絡體系裡面來獲取資源。

深圳特區建立40週年契機 是惠州臨深戰略窗口期

胡剛教授認為,深圳發展快,一個是信息產業,還有一個是文化,他說,城市之間的競爭,說到底還是文化的競爭。深圳的科技文化,科技創新的文化,對推動深圳的發展非常重要。大灣區要建設科技灣區,這是最主要的目標。要建設科技灣區,很重要的是形成科技谷,創新谷,

胡剛表示,城市圈和城市群實際上就是沒有邊界的擴容,就是城市之間連在一起,都市圈的發展都是以一個核心城市為基礎,惠州一定會融入到深圳的城市圈和城市群裡。

他認為,這一次深圳特區建立40週年,是擴權不擴容,直管不直轄。這次對深圳的定位其實已經很明確了,就是國家一個實驗區,也是改革開放的實驗區,這是深圳最重要的定位。而不是擴容,如果深圳還是通過土地面積的增加來獲取空間和發展,那就還是老路子。深圳要走新的路,中央需要深圳去探索,深圳必然會走都市圈的路子,聯動,價值鏈,城鎮化。擴權就是這一次中央給予深圳的40個事項,給予了深圳探索的權力,這種探索對於深圳,對於深圳周邊的都市圈都很重要。 一個都市圈有沒有動能,關鍵是這個地區上去之後周邊就會上來。深圳的動能太大了,惠州融入深圳都市圈是時間的問題。

採寫 南都記者 蔣奇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