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美]艾伯特-拉斯洛·巴拉巴西
//小铭曰:本笔记为个人心得,不完全体现原书内容,仅供参考
(1)本书讲的不是“成功学”,而是关于成功的研究。
(2)成功不等于业务表现,而等于业务表现对社会网络的“用处”,即你的成功由别人决定。例如:红色男爵不是一战中击落敌机最多的德国飞行员,而是他出身好、张扬好斗的个性特别符合德军宣传的需要。中国与袁隆平水平相当的水稻学家有好几位,但只有袁隆平的形象气质经历最为适合,并最终成为了一个象征和符号。
(3)在业务表现可量化的领域,业务表现基本等于成功,比如学生的分数、竞技体育的成绩,环境因素影响并不大。另:根据统计数据,刚好达到重点高中分数线而被录取的学生和差1分没有被重点高中录取的学生的高考成绩几乎没差别——师资力量只是辅助,生源质量是核心因素。
(4)在业务表现难以量化的领域,网络决定了成功。艺术品是个典型的领域,《戴金盔的男子》1985年被证实不是伦勃朗的作品,价格直接跳水;2005年价值1万美元的《救世主》,在2011年被鉴定为达芬奇的作品,2017年拍卖价格4.5亿美元(画作本身是不会变的,而网络决定了价值)。今天,你的画能卖多少钱,完全取决于曾经在哪个等级的画廊或博物馆展出和拍卖。
(5)实验已经证明,品酒师能够准确区分9美元的红酒和25美元的红酒的区别,但无法准确区分出25美元的红酒与200美元的红酒的差别,品质达到一定级别后,再往上的品鉴都是玄学。音乐比赛类似,在参赛者水平都很高的音乐比赛中,出场顺序、选手形象等细节就能决定冠军的归属,而冠军获得的关注度远远大于亚军,构成了胜者通吃的局面。
(6)在金子对金子的比赛中需要看运气,“公平”这个词没什么意义,选手间的差距已经微乎其微,裁判再怎么样都无法保证绝对的公平。
(7)JK罗琳在《哈利波特》成功之后曾经匿名出版过两本书:《布谷鸟的呼唤》和《偶发空缺》,销量都不好,直到被爆出她是作者,销量才开始暴增。
(8)失败不是成功之母,成功才是成功之母。对孩子来说,赢在起跑线上这句话的关键字是赢,有连续的成功体验才能塑造孩子的自信。
(9)以前的成功*适应度=未来的成功。适应度的意思是你的水平要保证你真的是块金子。JK罗琳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单亲妈妈,《哈利波特》第一部被12次拒稿,第一版只印了5000册,没有任何宣传,但读过的几千个读者认为这是他们读过的最好的小说。至于若干年后由于《哈利波特》霸榜时间实在太长,纽约时报不得不把畅销书排行榜按大人和小孩分开,这是后话了。
(10)成功的团队有三个特点:1、要有一个核心,项目的走向要定于一人(GitHub上成功的项目的最核心部分几乎都是团队中的一个人做的);2、人员构成要多样化,最好有不同的专业背景,要有熟人、有新人、有外人;3、面对面的平等交流。
(11)团队的成功需要全体成员共同的、多样化的努力,但是这个功劳会被其中一个人拿走。诺奖合作获奖者的功劳分配,取决于获奖者在这一领域的持续的产出,199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为朱棣文和他的老师阿什金,获奖的论文发表于1985年,论文发表时科学界认为成果主要归于阿什金,但到了1997年颁奖的时候,科学界认为成果主要归于朱棣文——拿走功劳者不是当时做了什么,而是当时拥有系统。
(12)有种说法是科学家的重要成果都是在年轻时期做出的,人到中年创造力就不行了, 但巴拉巴西分析了统计数据发现:中年人的真正问题不是创造力下降了,而是产量下降了。年轻人有冲劲,中年人懈怠了,随着产量的下降,出现重要成果的频次也降低了。
(13)耶鲁大学教授约翰·芬恩直到60多岁还没有做出什么像样的研究成果,但他坚持不懈努力工作,终于在67岁提出了生物分子的质谱分析法,在85岁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
(14)中国有很多作家、艺术家,成名之后就不再创作了,比如金庸、二月河、莫言,似乎都有功成身退的潜意识,也算是一种中年懈怠,相比之下JK罗琳在成名之后仍然不断尝试新的写作方式和作品(尽管无法复制《哈利波特》的成功),更值得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