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低聲批評”才是最有力的教育!

陽陽是一個9歲的小朋友,活潑可愛,充滿好奇心,喜歡繪畫、音樂、天文、足球、寫作等等,就像他的同齡人一樣,當然這些愛好同時也給他帶來了一些煩惱。

“誰把沙發弄得這麼髒?”,看著染到沙發上的顏料,媽媽就來氣了,大聲的責問。

“不是我,不知道”,陽陽和姐姐一邊畫著畫一邊習慣性地推脫,簡直是條件反射。

“你看看沙發上,茶几上,你們弄的亂七八糟的,玩過的東西就不會收起來嗎?到處都是你卸的玩具螺絲,好好的玩具被拆成一堆垃圾,扔一地都不知道收。”媽媽就知道誰也不會承認的,氣得她不由得又提高了嗓門開始嘮叨。

“這是孩子的興趣愛好嘛,你得支持一下,別一臉嫌棄的樣子,真醜!”陽陽開始跟媽媽對嘴。

“你說什麼?”聽到他後面的兩個字,媽媽故意問。

我說你扯著大嗓門嘮叨講道理的樣子,真醜!”陽陽可能意識到錯了,小聲的嘟噥著。

“你再說一遍,大聲點”,媽媽每天辛苦又上班又做家務的,竟然被兒子這樣評價,頓時更惱火嗓門更大了。

“你就不能低聲點說?我腦袋都被你震懵了。”陽陽一臉嫌棄地對媽媽說。

“低聲點?低聲點有用嗎?說了多少次,天天不都這樣?……”

不一會兒孩子就哭著回到自己屋去了,留下媽媽還在那兒嘮叨。

原來“低聲批評”才是最有力的教育!

這種場景相信每家都會有,孩子犯錯了,做錯事了,很多媽媽往往會直接大聲斥責,然後是嘮叨式講道理,有的孩子不吭,有的孩子辯駁幾句,卻最終因為家長的強勢鬧得不歡而散,而過後往往還會是照舊,問題根本得不到解決。

其實,心理學家早就研究發現:批評教育的聲音高低與教育的效果成反比。

也就是說在教育孩子方面,你聲音越高,教育的效果越差,聲音越低,反而效果越好。當孩子做錯事時,大聲批評只會迅速激發孩子本能的防護屏障,推諉,掩蓋,反駁,沉默,這時候你再說的任何話,孩子都是聽不進去的,就像手機信號被屏蔽掉了,再好的道理都傳遞不進去,下次孩子還會再犯同樣的錯誤,根本達不到教育孩子的目的。

原來“低聲批評”才是最有力的教育!

最近就有這樣一件痛心的事,9歲男孩小楠被狗舔手後去世。而起因要從去年五六月份說起,那時小楠被小狗抓傷,但因為害怕家人責罵,就沒有告訴家人;今年元旦前,小楠在和家裡小狗玩時又被小狗舔了右手食指,而食指上剛好有個傷口,小楠同樣選擇了沉默。直到春節期間病發去醫院,小楠才跟醫生說出實情,但為時已晚,小楠於2月12日不幸去世。

原來“低聲批評”才是最有力的教育!

這件事表面上好像在科普被狗咬了要打疫苗的必要性。可是仔細一想,我們會發現,造成孩子悲劇的真正原因是什麼?

是孩子有事時不敢和父母溝通,不敢跟父母說。之所以這樣子,還不是因為平時家長對孩子的責罵,讓孩子產生了恐懼的心理,自我關閉了和父母溝通的渠道,遇到事情時,才得不到家長經驗和智慧的支持。

我們做父母的常說: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孩子好,可孩子都不敢和你說真心話,這還是對孩子好麼?其實低聲教育,溫情溝通,能和父母暢聊,這才是幸福家庭教育應有的樣子,也是給孩子最好的禮物,更是給孩子最有力的保護。即便是孩子不在身邊,只要能和孩子有效的溝通,你的智慧和經驗也可以隨時在線保護孩子。

原來“低聲批評”才是最有力的教育!

批評教育的聲音高低,不僅影響溝通的效果,還會影響子女的性格和習慣。

春節走親戚,酒後聊到動情處,從小跟奶奶長大的表哥,一個48歲的壯漢深有感觸,“我一生中從沒見過那麼好的老婆婆(奶奶的方言),從不大聲說話,從不罵人,不管你犯多大錯,闖多大禍,都是低聲慢語的跟你說。”

如今事業有成,也是遠近聞名的“吳京式”硬漢,奶奶過世快20年了,提到奶奶時仍禁不住潸然淚下。奶奶低聲說話的樣子,奶奶的好,至今記憶猶新,不禁令人感慨:教育聲音的高低,還直接影響了親情關係。那些以為是自己的孩子,便毫無顧忌大聲斥罵的父母,即使講通了理,孩子的心遠離了你,甚至怨恨你,實在是不划算。

原來“低聲批評”才是最有力的教育!

姥姥是個“變色龍”,我喜歡

開學第二天,老師在家長群裡發了篇寒假的範文,引來不少家長評論轉發,《姥姥是個“變色龍”,我喜歡》,妻子看後沉默了好久。

我的岳母是個大嗓門兒,耳濡目染下,妻子也形成了說話聲音大的習慣,可是岳母有一些好的習慣,妻子卻沒有學會,也沒注意,直到兒子這篇範文被老師發在群裡,妻子才意識到。

原來“低聲批評”才是最有力的教育!

妻子看後感慨地說:“怪不得兒子說我大聲講道理的樣子很醜,我這個媽媽做的很慚愧。我差點忘了自己小時候的樣子,雖然母親說話聲音洪亮,是個大嗓門,但每次我犯錯後,母親從來不會氣急敗壞的大聲呵斥我,反而很有耐心的給我指出錯誤,所以母親批評我時我都會認真的聽,以後絕不再犯,否則感覺對不起她,兒子說的應該也是這種感受吧。”

看來我也要像她姥姥一樣,和孩子溝通時要低聲點,如果改不了高聲說話的習慣, 那就做一個“低聲教育”的媽媽吧。

記得有位心理學家這樣說,理直就會氣壯,氣壯就會聲音大

原來“低聲批評”才是最有力的教育!

近日網上流傳,爸爸“漸崩式”輔導作業,哪個不是充滿斥責,責罵,嘲笑?孩子還小,記憶和理解力都處在初級階段,有點糗事,笑料很正常,哪會懂那麼多道理,你再理直氣壯的把他吵懵了,吵哭了,哪還顧得上學習。不輔導作業,母慈子孝,一輔導作業,雞飛狗跳,其實本質的原因,還在我們做家長的,想想我們小時候是怎麼過來的,有人整天吵麼,不也長大了,什麼都懂了嗎,原因只是我們現在太心急了,可孩子的成長是有它基本規律的,把心情穩下來,別急躁,自然就會沒那麼大聲,再科學引導,不僅輔導的好,而且還能收穫良好的親子關係。

著名心理學家李玫瑾教授曾說過:“12歲之前是孩子情感的依戀期,用情感依戀來管理青春期的孩子,遠勝於大聲講道理和斥責,能起到四兩撥千斤的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