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商紂王與蘇妲己的故事相信大家是耳熟能詳的,妲己是否是狐狸精所變還是值得商榷的,但是有一點是肯定的,妲己是一個落後的部落,為了苟延殘喘地活下來而進奉給商紂王帝辛的政治犧牲品。
商紂王,究竟是何許人也,能讓其他民族懼怕至此,同時也能讓延續六百餘年、傳代三十一世的王朝,僅僅在一場牧野之戰後就元氣大傷,如砧板之魚,毫無反抗之力,最終被姬昌之子姬發奪取了天下。
商紂王為人兇暴嗜血,行事放蕩,唯我獨尊,不得不說,他是具有軍事天賦的,但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優秀的軍事天賦不僅沒有成為商紂保家衛國,平定叛亂,保護人民的利刃,反而成為了他窮兵黷武,殘害百姓的工具,約帝辛二十九年(約前1047年),周軍出師伐商,牧野之戰由此爆發,商軍軍心不定,竟發生了反戈一擊的歷史性笑話,商紂無奈,只好逃亡鹿臺,自焚而死,結束了這罪惡的一生。
俗話說,有因必有果,一切歷史事件的產生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經過一個個行為,互相影響,互相促進而成就的。殷商被滅,自然難逃這個法則。
1、 君主荒誕,不聽忠言
國家覆滅,大多是君主不給力,或昏或暴。昏君容易被臣子欺騙,不理朝政,傾心犬馬聲色;暴君大多窮兵黷武,渴望拓土開疆,最終難逃民不聊生。商紂王不是昏君,因為他很有想法,不是一個容易被迷惑的人。能力是有的,但是國家最終成為這樣一個局面,他是要背大部分的鍋的,荒淫征斂、囚禁西伯、虐殺忠臣比干……這些事,隨便扒出來一件放在一個君主身上,都會揹負千年罵名。如此多的事集中在一個人身上,大家也就見怪不怪了。
國家有分崩離析之難,依舊我行我素。臣子不顧自身安危依舊上書之言,商紂不僅沒有些許感動,反而好像被觸犯了一般,剝開比干的心以作樂趣。這種行為說句大實話,不管放在哪裡,都是很寒臣子的心的。建功立業,統一天下,靠的絕不僅僅是商紂一個人的能力,也不是靠善於阿諛奉承,貪圖財利的費仲等人的功勞。
蓋天下大業建立,非明君忠臣不能為也。這也正是後世李世民可以建立一個雄霸天下的大唐王朝,而商紂卻難逃眾叛親離的下場的原因。
2、 離心離德,諸侯叛亂
我們現在想一想,為什麼一個國家一定要有一個君主。人們各過各的,過著老子暢想的"老死不相往來"的生活不好嗎?沒有欺騙,沒有戰爭,沒有屍橫遍野。這在我們現在看來一定會被當作消極的避世思想,但這個行為卻保證了人民群眾各項權力。
歷史的齒輪不斷向前吞噬,上天帶來的旱澇災害、少數民族垂涎中原土地的肥沃……潛在的威脅逼迫中原地區的人民統一,隨著部落的增長,需要一個強有力的人物去統領這份力量,久而久之,天子成為這個地位的代名詞。
商紂身為天子,並未做好表率。姬昌為國憂嘆可惜,被人告發之後,囚禁於羑里。商紂王既然對其生疑,就不應該在奇珍異寶面前放他一命,並且將他封為西部地區的諸侯之長,震懾西部。後來,西伯昌勢力逐漸成長,個人名聲大振,再加上和腐朽不堪的商王朝兩相對比,更顯生機。可以說,這都是商紂一手建立起來的,爛根之樹雖百丈有餘,一場風暴來臨,是難逃毀滅的命運的。
3、 頻繁遷都,根基虛浮
商朝建朝以來,有一個詬病:頻繁遷都。官方的藉口是避免災害的發生,但是後代的史書卻認為,頻繁遷都災害確實是一個原因,但是最主要的還是權力的更替爭奪。時至商朝,國傢俬有制可以算是深入人心了。現在爭奪天下最大的地主的位置自然也明確了,外人不得干預!然而本家之人卻不甚規定:自第二傳以下,以兄終弟及為原則。王子不分嫡庶,皆有繼位的資格。混亂之中,王位歸誰,自然是誰的拳頭大聽誰的。
遷都,為了保證自己勢力的純潔,自然就顯得非常有必要了。可惜的是,商朝貴族為了自身的利益,似乎並沒有考慮到人民的需求。商王作為全國人民信仰的存在,實在是不應該這樣做。人們的心中始終都是慌的,不知道究竟會發生什麼,遇到困難,自然勁就使不到一塊了。
4、 力量薄弱,難平禍亂
商紂王好大喜功,四處征戰,國庫空虛,戰鬥是需要錢糧得,這自然也就得去向百姓索取。《墨子》裡面說過很悲慘的一句話:昔者殷王紂貴為天子,富有天下,上詬天侮鬼,下殃傲天下之萬民,播棄黎老,賊誅孩子,楚毒無罪,刳剔孕婦,庶舊鰥寡,號啕無告也。百姓所受毒害之深,聞者淚不絕。
牧野之戰,勇敢的士兵沒有成為商紂手中的劍,去砍向周軍,而是調轉了手中的戈,向著殺害自己妻兒朋友真正的罪人衝去。作為士兵,他們是不合格的,但是作為一個人,一個有著尊嚴的個體人而言,他們是好樣的。商朝的歷史在這裡告一段落。本來就是一副將敗的情景,商紂還幻想著憑藉自己傑出的軍事天賦打一場翻身仗,真是可笑。于軍,尚無絕對的統治力,於民,尚無絕對的信任度。失敗是肯定的,早晚而已。
5、 等級森嚴,經濟懸殊
·奴隸制王朝,等級森嚴是肯定的。奴隸尚且不說,這是這個時代的產物,我們無權去幹涉他是否有違人權等等。但是至少庶民官員,你商紂要尊重吧。人不當人,生殺予奪,全憑天子一人之言,真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人都是互相尊重的,時間長了,難免人們會產生意見。再加上這一段時間,經濟較夏朝有了進步。治地之法:助,具有了公私共同發展的特點,青銅文化的發展,甲骨文的逐漸成熟……人們渴求社會地位的提高,而不是一味的被當成牲畜,被當成工具人,平凡地重複工作,而沒有得到相應的報酬。後代有人說,不患寡而患不均,經濟相差懸殊了,地位相差大了,晉升無望,動力沒有了,工作的效率自然不如人意了。商朝被滅,乃至後世很多朝代,都有這個原因。
結束語:
商紂自焚而死,內心自然是不甘的,但是他也不敢苟活下來,以階下囚的身份去面對傷害過的人民,去面對戲耍於股掌間的西伯昌的兒子姬發。
有一句話這麼說的,歷史是勝利者書寫的故事。我認為,君主是人民塑造的人物。百姓安居樂業,偶遇天災人禍依舊能很快調整過來,治理這樣人民的國君,是深受愛戴的,也是值得尊敬的。而殘害百姓,無止境掠奪的君主,也一定會是一個深受百姓唾棄,身死道消,迎來無人供奉的結局。
外國的學者說過,中國的百姓是很容易滿足的。只要有一口吃的,只要還有一個盼頭,就不會造反。畢竟,誰願意去過刀尖上舔血的日子呢?商紂王的一生似乎說明了,背叛人民的人,早晚都會遭到人民的反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