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蔓延,以及多國採取限制糧食出口的措施,全球不少民眾開始恐慌性囤糧。國內也有人也擔心食品會漲價,在微信群裡“煽動”親朋好友往家裡搬糧肉果蔬。
然而這種行為立刻就被商務部打臉了。相關負責人表示,全國各地米麵油貨源充足,價格穩定,消費者沒有囤糧的必要。這一股來也快去也快的“囤糧風”過去後,編輯忽然腦洞大開:如果真的有一天地球面臨不得不囤糧的危機,那麼各國人民最離不開什麼食物?
在探索別人家“糧庫”的過程中我們發現,不同經濟水平、不同地域文化的國家選擇的“必備口糧”可謂天差地別。其中不乏一些令人驚訝的事實:中國人竟然不是世界上最能吃米飯的?美國人一天攝入的糖分竟然是我們的8倍?為什麼歐美人能把牛奶當水喝,而我們喝奶量卻連日本人的一半都不到?
文 | Paella Laura 圖 | 高高興興
1
比起中國,這些國家更離不開大米
一天不吃米渾身不舒服的編輯,很難想象世界上竟然還有人不吃米飯。查閱資料後,我們發現地球上吃米飯的人基本都生活在兩條“線”內。那就是傳說中的“水稻生長黃金區”——從南緯10°到北緯40°。
這些“老天賞飯”的國家大多位於亞洲南部、非洲和南美洲,其中北緯20°-30°之間的地區水稻田面積最大。可以看到,在人均大米消費量TOP10國家中,有8個位於東南亞。比如我們的鄰居越南,不僅米飯是必備品,想嗦粉了就吃米粉,吃春捲也要用米紙去包。疫情期間,還有企業家專門發明了為市民投放大米的ATM機!
和東南亞的“米飯狂人”們相比,中國的主食種類中小麥與大米的分配還是比較均衡。而且從圖中可以發現,中國盛產大米的東北地區其實超出了水稻黃金產區的邊界了,但東北還是憑藉平坦地形、肥沃土壤等優質自然條件,產出了一年一熟的高質量大米,可以說是另一種形式的“老天賞飯”了吧!
2
不同國家最離不開的食物是?
為了看看別人家的糧庫,四象選取了不同地理位置、不同經濟水平、不同飲食文化的10個國家,從他們每日攝入的卡路里數據描繪出他們的“一日食譜”,並按人均GDP排列,帶大家看一看各國人民最離不開的口糧到底是什麼?
主食方面,東方和西方國家的偏好有著明顯差別。美國、英國、意大利等國家偏愛小麥,是“漢堡披薩和意麵”的重度愛好者;日本、菲律賓、印度、塞拉利昂更喜歡吃大米;神奇的巴西則是小麥大米玉米統統都愛吃。
糖的攝入方面,傳聞中“喝咖啡要倒半罐糖”的美國人趕超了所有人,也怪不得美國人民在控制體重方面力不從心。相反,從小就被“糖吃多了會長蛀牙”嚇大的中國人吃糖比較少,相信不少在國外買過甜點的小夥伴們,經常會被齁到懷疑人生。
除了吃糖少,中國人喝奶也很少,攝入量不到歐美國家的零頭。這是因為國人接觸牛奶的歷史較短,古代人認為只有“蠻夷”會喝動物的奶,導致如今大部分中國人都是乳糖不耐受體質,嚴重者喝完牛奶甚至會腹瀉。而歐美人很久以前就有喝動物奶的習慣,乳糖耐受比例較高,歐美超市裡的牛奶通常超過1升,價格通常比礦泉水還便宜。
當然,中國人也有自己的最愛,那就是蔬菜!國人每日食譜中蔬菜攝入量和其他國家比可謂“一騎絕塵”。(os:好健康的中國人!) 這也是很多小夥伴很難適應西餐的原因,一個漢堡裡只有一片菜葉子,讓愛蔬菜星人怎麼活?
肉類偏好就更加有趣了。美國、英國、巴西最愛牛肉和禽肉,島國日本最愛魚肉,而中國則是絕對的豬肉消費大戶。相比之下,經濟水平較低的印度和塞拉利昂幾乎不怎麼吃肉。
談到酒精飲品,許多國家都有喝餐酒的習慣,常吃西餐和日式料理的朋友們可能感觸較深,有時候用餐搭配的酒會比餐食本身還重要,本身具有一種儀式感和趣味在其中,而比起什麼酒器配什麼酒,中國人更qin'pen一起,喝得開心。
在人均GDP與食譜的對比中,四象還發現一個重要特徵:隨著經濟水平的提高,人民膳食結構越來越趨近平衡。 通常來講,主食(穀物和塊莖類)佔能量攝入比重越大,說明飲食結構越單一。
人均GDP較低的國家,人們的熱量攝入主要依賴主食,其中主食佔比最高的菲律賓達到60%。而人均GDP較高的國家,主食佔能量總攝入比例較低,蔬菜、水果、肉類的佔比會相對較高,比如GDP排名第一的美國,主食佔比最低,只有24%。
3
富起來的中國人越來越“會吃”
1961-2017年間,中國人逐漸變得越來越“能吃”,每天攝入的卡路里翻了一番還多些。如今的一頓飯,很可能是曾經許多人一天攝入的熱量。50多年來我們吃的越來越多,也越來越豐富。
如今的孩子們可能很難想象,我們的先輩經常要靠土豆和紅薯等塊莖類食物充飢。60年代開始,在袁隆平的研究貢獻下,國內糧食產量不斷增加,逐漸解決14億人的吃飯問題,現在已經很少有人把土豆和紅薯作為主食了。
和主食一起攝入變少的還有豆類,《中國居民膳食指南》建議每日應攝入豆類50克,如今國人每天攝入的豆類已經從每天吃100克下降到13克。
《健康時報》採訪的專家分析了居民攝入豆類變少的原因:一是生活節奏加快,上班族沒時間烹飪豆類,市場上也缺乏成品及半成品的豆類食品;二是生活水平提高,居民飲食習慣不再以主食為主,作為五穀之一的豆類被遺忘。
最後,對於平時溫飽不愁的人們來說,只有疫情當前才會意識到糧食有多重要。但在喊著囤糧時,每天被浪費的糧食卻沒有減少。瑪莎百貨負責人稱,英國人在疫情幾周之內至少囤了價值88億人民幣的食物,然而不久前社交媒體上被曝光的一組照片顯示,英國德比市的垃圾箱裡堆滿了因過期被丟棄的食品,成袋的麵包、成串的香蕉和未開封的雞肉製品都被無情浪費。
打開各國人民的糧倉,我們看到的不僅是卡路里的數字,還有飲食背後不同經濟水平、地域文化、宗教信仰下的世間生活萬象。曾經國人也面臨糧食不夠吃的危機,而如今我們吃的越來越多,也越來越好了。未來世界會不會再次面臨危機還不可知,但經歷過這一切的我們,更要珍惜當下溫飽之餘還能享受美食的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