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來敲門 | 她將家鄉農特產品銷往全國,帶領村裡貧困戶走上致富路

“鼠標輕輕一點,花生、薏米、蓮子、粉皮、酸菜乾等農特產品暢銷省內外……”4月18日,寧化伊諾千金電子商務有限公司負責人張小霞笑道,她當天上網接單50多筆,銷售農特產品6000多元。

酒深也怕巷子深。寧化縣農產品資源豐富、種類繁多,因受交通、物流、信息等因素制約,銷售渠道相對單一,在一定程度上挫傷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2014年6月,張小霞從深圳大學工程造價專業畢業後回到寧化創業,通過“農業+互聯網”模式,建立網上商城、手機終端及微信平臺,將家鄉的農特產品銷往全國各地,成為大學生返鄉創業、引領當地村民增收致富的典範。

2016年12月,張小霞註冊淘寶店“閩西土特產”,按五穀雜糧、食用菌種、客家特色土貨等進行分類,將花生、薏米、貢米、香菇、白蓮等20多種農特產品上架網店,推出系列促銷手段,吸引人氣與流量。

小康來敲門 | 她將家鄉農特產品銷往全國,帶領村裡貧困戶走上致富路

張小霞家住淮土鎮團結村,現任團結村婦聯主席。村民種什麼、養什麼、賣什麼,張小霞通過走訪,都熟記於心。剛開始,她重點推介花生、薏米,免費贈送給客戶品嚐,通過淘寶、拼多多等平臺,將產品銷往全國各地。

張小霞以訂單的形式和村民簽訂收購合同,免費提供種子,解除他們的後顧之憂。花生、蓮子、薏米、粉皮、酸菜乾……她幫助村民網上銷售,收購價略高於市場價。

2017年12月,張小霞創辦寧化縣淮土鎮團結薏米專業合作社,建立穩定的薏米種植基地。合作社還為留守婦女提供了靈活的就業崗位,為貧困婦女搭建了致富平臺。2018年2月,張小霞在石壁鎮江家村建立花生基地,與農戶簽訂收購合同,確保產品質優量足。2018年12月,她成立寧化縣團結農特產品服務中心,方便村民銷售農特產品。

小康來敲門 | 她將家鄉農特產品銷往全國,帶領村裡貧困戶走上致富路

“以前愁銷路的農產品,如今都成了搶手貨,貧困戶也多了一份收入。”淮土鎮團結村黨支部書記張運勤介紹,產業扶貧是治本之策,農產品觸網進一步解決了村民銷售難題。

2016年,在省、市扶貧開發協會的支持下,團結村黨支部從建寧引進白蓮種植產業,現擁有全縣最大的白蓮基地,種植白蓮上千畝。2018年,張小霞在團結村建起白蓮加工廠,通過電商平臺每年幫助村民銷售白蓮5萬多公斤,助力7戶貧困戶增收脫貧。中年婦女孫水平自從丈夫病逝後,獨自撫養兩個孩子,生活異常艱苦。張小霞優先吸納她進白蓮加工廠上班,幫助她銷售農特產品,助力她年增收萬餘元。

為了進一步助力村民增收,張小霞引導村民種植花生,建起溼籽花生加工廠,優先吸納6名貧困戶進廠,實現季節性就業,人均年增收約6000元。

貧困戶張根祝種植花生、薏米、小黃瓜,張小霞不僅幫他銷售產品,還僱請他進廠務工,助力他成功脫貧。

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隨著網上客戶與訂單的不斷增多,張小霞越來越感覺到“獨自作戰”的侷限性,不利於事業的發展。2017年5月,她加盟寧化伊諾幹金電子商務有限公司,與好友張夢黎一起電商創業。大學生張標淮、王金富、張河強的隨後加盟,讓她如虎添翼,在電商路上越走越寬暢。

6年來,從“單槍匹馬”到“合夥團隊”,從最初的月銷售額不足千元到現在的近20萬元,張小霞成功地摸索出一條電商創業之路,拓寬了客家農特產品的銷售渠道,促進農民增收致富。

一分耕耘一分收穫。2018年5月,寧化伊諾千金電子商務有限公司被縣婦聯授予“巾幗就業基地”牌匾。2019年3月,張小霞榮獲縣“三八紅旗手”稱號,同年7月,被授予縣優秀共產黨員。2020年3月,她榮獲市“三八紅旗手”稱號。

“鼠標一點,農特產品暢銷四面八方,網上逐漸走出扶貧路、致富路。”團結村黨支部書記張運勤感慨道,在張小霞的帶動下,村民種植積極性大大提高,越來越多的貧困戶鼓起了錢袋子,走上了致富路。

來源:三明市融媒體中心 作者:賴全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