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承諾 一生堅守 ——路生梅的故事

人員之一……“我就是一隻拴著線的風箏,無論走到哪兒,只要病人一拉線我就會回到他們身邊。”在宣講會上,這位從芳華少女變成了一位古稀老人的“北京姑娘”用樸實的語言講述著自己的那些故事。

一句承諾 一生堅守 ——路生梅的故事

路生梅(右一)在家中給一名小朋友看病。 新華社記者邵瑞攝

選擇:踏入人生中“緊要處”的幾步

初次接觸路生梅,是在市委組織的優秀事蹟宣講會上。個頭不高,帶著眼鏡,滿臉笑容,說話聲音好聽,性格像活潑的“小姑娘”,這是七十多歲的路生梅給大家的第一印象。

“我生於1944年,出生時家裡屋簷下正有一株含苞待放的梅花,所以大家就叫我生梅。和同時代的北京女孩子一樣,我在後海劃過船,在長安街上為毛主席和外國元首捧過花。”宣講會休息之餘,路生梅笑著講述起了她的故事。

1963年,路生梅以優異的成績順利考入北京第二醫學院,歷經了5年的刻苦學習後,讓人始料未及的是,她並未如期步入“留在北京當一名兒科醫生的理想人生規劃”,而是響應建設大西北的國家號召,選擇“到祖國最艱苦的地方去”。1968年,24歲的路生梅被分配到佳縣人民醫院。

“12月5日正值寒冬,我踏上北京開往西安的列車,汽笛長鳴,火車開動的一瞬間,我的眼淚嘩嘩往下流。”“在一個很冷很冷的隆冬早晨,我拎著小包,走過窄窄的街道,進入佳縣人民醫院大門,誰能想到我會在這裡度過四十餘年的日子。我不是來往過客,而成了這裡的子民!”路生梅在文章《我的人生歷程》中這樣寫道。

紮根:一雙“特殊”的千層底棉布鞋

初到佳縣時,眼前的一切讓路生梅至今都難以忘懷。泥濘不堪的土路,荒野中零星散落的幾座墳頭,分配她報到的縣醫院就是牆皮脫落的兩孔破舊窯洞。糠菜半年糧、喝水靠驢拉、冰冷的土炕、難以適應的飲食……加之自己初來乍到對親人朋友的思念,路生梅暗自流淚。除了日常生活中的各種困難,艱苦的工作環境也時刻考驗著這個北京來的姑娘。

那時候醫院實行“半醫半工”,休班時間,路生梅天不亮就起床去修梯田、修公路,下午收工後接著值夜班。

那時候出診沒有交通工具,只能靠雙腳,路生梅的鞋經常磨出洞……

“困難多的沒法說,我哭過,但我從未退縮過,路是自己選的,不能打退堂鼓。”路生梅堅定地說。

隨著時間的推移,一次次特殊又難忘的診治經歷,逐漸改變了路生梅原有的想法,也讓她堅定地紮根佳縣,服務這裡的百姓。讓她決心徹底留下來,還得從一雙“特殊”的千層底棉布鞋說起。

“那天風雪交加,我穿著從北京帶來的塑料底棉鞋,到離縣城十幾公里的崔家畔村出診。雪太厚,山路太滑,近兩個多小時的路程,我摔了40多跤,幾乎變成一個泥人。這家孩子得的是麻疹肺炎合併心衰,病情很重,沒辦法我就住下來給孩子看病。臨別時,孩子的母親送給我一雙十分合腳的千層底棉布鞋。原來,在我治病的這幾天裡,孩子的媽媽偷偷照著我的鞋樣,連夜給我納製出來的。這雙鞋,我一直沒捨得穿,一直珍藏著。”路生梅回憶到。

奉獻:病人是她的親人,她是病人的恩人

“既然留下來,我就要發揮自己留在這裡的價值。這裡是最艱苦的地方,也是我實現人生價值的‘廣闊天地’。”就這樣,路生梅懷揣初心,不斷地前行在“扶傷、濟世、敬德、修業”的醫者之路上。

普及醫療常識、下鄉培訓醫生、籌建專業兒科、到村到戶義診……在路生梅的主持下,佳縣人民醫院有了獨立的兒科科室。同時,也開始實施大查房、疑難病例討論、各科室會診等先進制度。“我們這兒條件落後,我東奔西跑、四處籌資,想辦法讓科室所有護士分批進修,提高護理技術。當時佳縣醫院是全區條件最落後的縣醫院,但佳縣醫院小兒科在全區小兒靜脈穿刺上取得了團體第一和個人第一的好成績。”路生梅自豪地說。

對於路生梅來說,病人就是她的親人。“路醫生不僅醫術高,而且口碑好、醫德好,她把病人當親人,經常是‘隨叫隨到’‘隨到隨診’,開的藥也都是‘便宜的藥、管用的藥、適量的藥’。”佳縣衛生局原副局長任建平說。路生梅常對同事們說“:要想病人和咱們親,咱們就要把他們當親人,要細心、真心。”有一個小嬰兒在百日咳痙咳期反覆窒息,路生梅口對口地為她吸痰,反覆人工呼吸40 餘次,救活了孩子。為緊急救治一個腸穿孔的病人,她因勞累過度昏睡了一天一夜……像這樣被路生梅從死神手裡搶回來的生命不計其數。同樣,在病人眼裡,路醫生是他們的恩人。魏牙鎖在病情危重的時候把孩子們託付於她照顧,任錦芳老人一家四代人都找她看病,把她當家人,找她看過病的人專門從美國寄來禮物等,太多類似的故事在她身上發生著,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

1981年,路生梅回到闊別13年的故鄉,到北京協和醫院進修。1983年,她又參加了陝西省第一屆兒科主治醫師學習班。由於學習成績突出,很多人都表示願意把她調到他們那裡。“大家的好意我領了,但我還是要回到佳縣。我離不開我的孩子和丈夫,更離不開佳縣這塊土地和這塊土地上樸實熱情的老鄉們,他們真的需要我。”路生梅說。

堅守:只要病人一拉線,我就會回到他們身邊

“我拒絕了北京親人期盼我回京安度晚年的建議,也拒絕了大醫院聘請我坐診,但是我不會拒絕佳縣的老鄉們上門找我看病。”退休二十餘年後,路生梅仍在縣醫院旁的一孔窯洞裡義務接診。前來找她看病的人絡繹不絕,就連黃河對岸的山西,也有許多病人跑來找她看病。

一路走來,路生梅獲得了很多榮譽。“共產黨員標兵”“榆林好人楷模”“三秦最美醫務工作者”,登上中國好人榜、入選“中國好醫生、中國好護士”月度人物……提及這些,路生梅笑著說:“當時我根本就沒有想那麼多,就想著給老鄉們治病。如今,這些榮譽對我來說是一種激勵,也讓我感覺責任更大了。”今年1 月29 日,76 歲高齡的路生梅向她所在的黨支部遞交了一份“請戰書”,要求奔赴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第一線,成為我市請戰最早的醫護人員之一……

人員之一……“我就是一隻拴著線的風箏,無論走到哪兒,只要病人一拉線我就會回到他們身邊。”在宣講會上,這位從芳華少女變成了一位古稀老人的“北京姑娘”用樸實的語言講述著自己的那些故事。

記者 趙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