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之山西 晉之上黨 (2)

國之山西 晉之上黨 (2)


1

國之山西

“山西是個好地方”。山西簡稱“晉”,古意是“向著太陽前進”。五千年文明看山西。山西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是黃河流域農耕文明的搖籃,是最早叫“中國”的地方。山西也是一片紅色土地,是抗戰時期八路軍總部及三大主力師所在地,是華北敵後抗戰的指揮中心和抗日戰爭的主戰場之一,是解放戰爭期間大批地方幹部南下東進的戰略基地。

新中國成立70年來,山西為共和國建設作出了重大貢獻,自身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鉅變。70年來,山西經濟建設實現了由百廢待興到百業俱興的歷史鉅變。經濟總量和人均水平大幅躍升,2018年全省地區生產總值達到1.68萬億元,人均GDP超過4.5萬元,分別是1952年的1050倍和390倍。

產業結構積極演進,從以農業為主轉向三次產業協同發展,新興工業快速發展,服務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71.7%,初步構建起了具有山西特點的現代產業體系。能源基地作用充分發揮,累計生產煤炭192億噸,佔全國的1/4以上,其中70%外調,覆蓋全國2/3以上的省份。

科技事業成就矚目,在能源原材料領域的創新能力居於全國前列,一批國家級高水平新型研發機構落戶山西,湧現出了T1000碳纖維、光伏異質結組件等一批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重大科技成果和產品,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體系正在加速形成。

基礎設施日趨完善,2018年底全省通車公路里程14.33萬公里,較建國初增長了111倍,其中高速公路通車裡程達到5605公里。全省客運航線252條,通達國內外214個城市,基本形成四通八達的立體交通網絡。從新中國成立後的“三槽出鋼”“定向爆破築壩”,到改革開放後的“三峽1200噸橋機”“千萬噸級綜採成套裝備”,再到今天的手撕鋼、筆尖鋼、全球最大的75立方礦用挖掘機,僅在工業領域,山西就創造了數千項的“新中國第一”。


70年來,山西人民生活實現了由極度貧窮到小康富裕的歷史鉅變。與1952年相比,2018年全省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增長245倍和156倍,人均消費支出分別增長211倍和129倍。上千萬老區人民擺脫貧困,到2018年底全省有41個縣脫貧摘帽,貧困人口減少到25.5萬人,貧困發生率下降到1.1%。

教育衛生事業飛速發展,與建國初相比,普通高等學校由1所增加到83所,普通中學由34所增加到1787所,衛生機構由1262個增加到4.2萬個,床位數由917張增加到20.8萬張。特別是近年來,我們多措並舉擴大就業規模、優化就業結構、提升就業質量,始終保持了就業穩定,並通過實施“晉商晉才回鄉創業創新工程”、“三晉英才”支持計劃,吸引了大批優秀人才來晉發展。

我們推動文藝創作、廣播影視、新聞出版事業蓬勃發展,優秀傳統文化和紅色文化得到弘揚,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日益豐富。我們加大民生保障力度,不斷擴大社保覆蓋面,持續提高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低保和醫保財政補助標準,有效提升城鄉基礎公共服務水平,全面創新基層社會治理體制,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增強。

70年來,山西整體形象實現了由保守封閉到改革開放的歷史鉅變。黨的改革開放政策,讓山西這塊古老的土地煥發出蓬勃生機,發生了深刻變革。改革開放以來,從中國第一家大型中外合作項目平朔安太堡露天煤礦在山西誕生,到現在一批重點領域改革走在全國前列,40餘年來山西不斷解放思想、積極探索,實現了從傳統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從農村改革向全面深化改革、從相對封閉向全方位開放的歷史性轉變。

特別是近年來,我們進一步深化“放管服效”改革,全面推開企業投資項目承諾制改革,著力改善營商環境,山西已成為投資興業的熱土。目前,山西是全國唯一的全省域資源型經濟轉型綜改試驗區、能源革命綜合改革試點省,與全球180多個國家(地區)建立了貿易往來,在24個國家建立了49對國際友城關係。

深入貫徹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切實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強化黨要管黨、全面從嚴治黨,推動我省政治生態實現了風清氣正。法治山西建設不斷取得新的成效,社會公平正義得到切實維護和實現。以上是我主要從四個方面介紹了70年來山西發生的歷史性鉅變。可以說,山西70年的輝煌成就,從一個地方體現了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生動彰顯了中國共產黨領導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政治優勢!


國之山西 晉之上黨 (2)


2

晉之上黨

年輪是歲月的痕跡。人的年輪寫在臉上,樹的年輪藏在樹幹裡,城市的年輪在哪裡呢?也許地圖的表達最為直觀。老城地圖、1945年地圖、1979年地圖、2008年地圖、2018年地圖、2019年地圖……一張張長治的地圖影像,從古城到現代都市,長治的地域就像一粒種子,在時光的澆灌下茁壯成長。

從迎來新中國第一縷曙光,到在全國率先實行市縣體制改革,再到全面推進城鄉一體化,長治市的城市變化見證了新中國的成長和改革開放,成為一幅鮮活的圖畫、一部濃縮的歷史。

歷經70多年的變遷,一圈圈城市年輪走過的不僅只是時間,也是一座城市在漫長歲月裡的成長。這種發展變革能最直觀地反映在城市建設的面貌中,無論新舊,她的組織細胞都包含著街道、樓宇等諸多生存元素,但因時空差異,色彩彰顯便有所不同。

小巷長街,矮牆高樓,不僅僅是持續增長的GDP數據,還有城市為歷史留下的雋永痕跡。這種痕跡,是長治在70年的建設歷程中有意或無意的表露,也是長治市向世人呈現出新的格局、新的形象。

史學界公認的是以1945年10月8日臨時軍政委員會進城為標誌。當天晚上,在2萬多長治群眾的夾道歡迎聲中,晉冀魯豫軍區太行、太嶽、冀南部隊開進長治城,接管了這座山西五大城市之一,上黨19縣首府,晉東南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自此,這個擁有3萬人口的城市成為抗戰剛剛勝利後,中國共產黨通過軍事力量解放的城市之一。


剛解放後的長治舊城像把手槍。這不是記者的杜撰,從地圖上看,1949年到1979年的長治市區,極像手槍,而且是把駁殼槍,槍托、槍管、包括擊錘、節套,眾妙必備。東至安國巷、西至營口街、北至蔡家巷、南至西營街,這就是長治解放初期的主城區範圍,古城牆建築20米高、10米寬,周長10公里。

如果數字表述過於枯燥的話。一個真實的事例是:東營街到城隍廟不過數百米,卻是城裡城外的區別。50年前,關二女從東營街嫁到城隍廟附近,因此,從城外人變成了城裡人。如今,她家廟道巷的房子早已拆遷,換成了眼前古色古香的城隍廟廣場,而她曾經那麼熟悉的北關和衛上早就融成了一體。

當時長治雖然體量小,但70多年後的今天,當我們站在全新的視角,更深入地審視那座城市,以及它當年發生的歷史,就會發現,這是我黨解放的第一座城市不僅對解放全國具有極其重要的戰略意義,而且,解放了的長治以其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對新中國的創建作出巨大的貢獻。

解放全國的一半炮彈來自長治,我黨後續接管城市基本都參照了長治樣本,新中國的多項事業從這裡起步:中國人民銀行的前身冀南銀行發行第一套人民幣,新中國金融事業從這裡起步;一批中央媒體刊物在這裡誕生,新中國新聞事業從這裡起步;一批高等學校在這裡興辦,新中國教育事業從這裡起步;文藝隊伍在這裡大會師,新中國文藝事業從這裡起步。

後來的長治城大了些,東跨過了鞋帽廠,西不再以人民公園為界,南護城河依舊平靜地流淌,但已成為城市內河,向北“突破”最明顯的是新建了八一廣場,還是有人會感慨:長治很小。“市區建成區面積小、可活動區域少,道路交通條件也落後。”

“一條馬路兩行燈、三個警察管全城”,說法有些戲謔,可當年的實際情況也好不到哪裡去。主要幹道是以英雄街、十字街為主體輻射修成的磚塊路、石子路,路面狹窄,基本為混合車道,坑窪不平,而小街小巷更是以土路為主。也沒什麼像樣的建築,滿街是些低矮破舊的民房、鋪面。

從1978年開始,長治市加大了城市道路的改造和新建力度。到1998年,市區初步形成通暢便捷的“九縱九橫”道路格局,總長度達到174.75公里,面積約245.18萬平方米。此後的十餘年間,先後改造拓寬和新建了東大街、英雄路、長興路等20多條道路,使市區85%的主幹道舊貌換新顏,充滿生機的新長治初現雛形。

廣度延伸的同時高度也在增長,老地委院的蘇式蛋糕樓、國稅大廈、金德利大廈、多普勒氣象觀光塔……第一高度就像在永無終點的田徑場上延續交接的接力棒。寬與高延續著歲月滄桑與生生不息的活力,一圈圈延伸,一層層加高,這裡有市井熙攘、有政通人和、有安居樂業、有民生幸福,一同見證著腳下城市的形成、起步、發展、擴展,就像樹木橫截面上環環增生的生命密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