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會渴望得到自己並不喜歡的東西?

為什麼我們會渴望得到自己並不喜歡的東西?

在《伊索寓言》中,有個《狐狸與葡萄》的故事,說的是有隻狐狸特別渴望吃到葡萄藤上熟透了的葡萄,它就跳起來去摘,但不夠高;再跳起來,還是夠不著;再跳起來……狐狸試了又試,最終也沒有成功摘到葡萄。最後,它決定放棄,就邊走邊說:“我敢肯定,它是酸的。”狐狸下意識地接受了自己其實並不是特別想要吃到這些葡萄的想法,於是,它便能夠“心安理得”地離開了。這就是著名的心理防禦機制——“酸葡萄心理”的由來。

為什麼我們會渴望得到自己並不喜歡的東西?

現代心理學的研究也發現,即使狐狸繼續嘗試下去,並且最終得到了它所渴望的葡萄,它最後也很可能會覺得自己其實沒有那麼喜歡這些葡萄。這就意味著,我們在某個時候也許會渴望得到自己其實並不喜歡的東西。

渴望和喜歡來自不同的通道嗎

在一般的情況下,“渴望”和“喜歡”是緊密聯繫在一起的——我們渴望得到自己喜歡的東西,同時我們也喜歡自己渴望得到的東西。但是,事實可能並不如此。

密歇根大學的心理學家坎特·布瑞吉(Kent Berridge)及其同事的研究發現,人類的“渴望”與“喜歡”可能是由兩種不同的神經反應通道和不同的大腦加工區域來完成的。

心理學家如果想要研究人類或動物的渴望程度,通常可以通過測量其行為表現來獲得。比如,渴望獲得食品的老鼠,可以通過它行動的速度、頻率和次數來反映出它的渴望程度。

那麼,如何來測量喜歡程度呢?坎特發明了一個方法,就是通過考察人類或動物的情緒行為表現(特別是面部表情),來定量評定他/它們的情緒反應。比如,一隻猴子或老鼠在面對喜歡的食物時,就會出現愉快的表情,更為明顯的是表現出一些相應的動作,比如舔嘴唇。在類似的情況下,人類也會有同樣的反應。對於我們想吃的食品,我們不僅會吃它,還會吃得很多;同時,我們也會有一些諸如舔嘴唇、咽口水等行為表現,從而使周圍的人也能看出來我們對這些食品的偏愛。

通過這樣的測量技術,坎特等人發現:人類的“渴望”和“喜歡”,其實是由大腦不同的神經通道來完成的。“喜歡”的神經通道位於人類大腦皮質的下部,如果採用電極刺激這些區域,特別是刺激伏核區,人類或動物就能產生積極快樂的情緒。但是,我們畢竟不能用腦外科手術把電極埋置在伏核區來進行電擊。另外一種刺激該區域的方法,是通過攝入一種類似鴉片的神經化學激素,這種激素的作用有點像大麻、海洛因等毒品的作用,它同樣能讓人類或動物產生積極的快樂情緒。

另外,坎特等人的研究還發現,控制人類“渴望”區域的神經系統是與“喜歡”區域的神經系統互相聯接的,也都在大腦皮層的下部;只是,“渴望”比“喜歡”的神經分佈更為廣泛,而且是受不同的神經化學激素所刺激——影響“渴望”的神經化學激素主要由多巴胺產生。

有意思的是,很多藥品上癮的人,他們的興奮反射區域主要是在“渴望”區域。因此,這些人經常表示他們特別“渴望”這些藥品,但他們並不見得“喜歡”這些藥品。正如我們很多人在拼命地追求官位、權力、財富等,但捫心自問,自己的內心其實並不一定特別喜歡這些東西。

得到了未必珍惜,得不到的才會掛念

除此之外,最近的一項心理學研究還發現,如果我們正渴望某樣事物,卻又特別難以獲得的時候,內心對它的慾望會變得越來越強烈。但在終於獲得了那個自己渴望的東西之後,我們對它的喜愛卻也會隨之消失。這是人類心理一個很微妙的地方,有可能正是我們先前過於渴望得到,在這個過程中過多地消耗了心理的能量,因而當我們終於獲得原先所渴望的東西時,反而已經變得有點討厭它了。這在某種程度上也提醒我們年輕人,在戀愛過程中,如果真的喜歡對方,就需要掌握好一個度,別過於為難對方。

總而言之,“渴望”和“喜歡”的詞義已經清晰地提示我們,它們有著不同的意義;有關這兩者的心理學研究也已經明確地告訴我們:“喜歡”和“渴望”是由兩種不同的神經系統來完成的。“喜歡”與幸福和快樂的感受相關,而“渴望”則不一定會帶來幸福和快樂的體驗。因此,雖然在通常情況下,我們會渴望得到自己喜歡的東西,並且也喜歡我們所渴望得到的東西;但是,我們並不總是會渴望得到自己喜歡的東西,也未必總是會喜歡我們所渴望得到的東西。

來看看現實生活中的我們,最渴望得到的,也許是美色(包括性),也許是物質(包括財富),也許是威望(包括權力)。但是,當真的都得到了這些所渴望的東西時,我們也許會發現,它們其實並沒有原先以為的那麼高貴和華麗,也不一定會讓我們感到快樂和滿足,更別提能夠讓我們覺得幸福和榮耀了。

正如生活中最珍貴、最美好的東西都是免費的一樣,所有能讓我們真正喜歡的,也許恰恰是那些樸素無華而又真實長久的事物,比如親情、友誼、工作、學習、運動、藝術、希望,等等。因此,智慧的人們,千萬不要被我們所“渴望”的輕易欺騙了。

圖書推薦

《吾心可鑑:澎湃的福流》

為什麼我們會渴望得到自己並不喜歡的東西?

用平實的語言,貼近日常生活的案例,帶你領略有文化深度的心理學,直達“福流”的狀態。

《吾心可鑑:澎湃的福流》行文樸實真切卻蘊藏豐富的知識和人生閱歷,沒有任何賣弄所謂智慧的文字。作者很巧妙地選擇了人們生活中最常見的時間作為論述的出發點,從愛情、親情、友情、創新、跨界這些生活、工作中會遇到和會關注的事物切入,將國際心理學界最前沿的眾多心理科學實驗,以中國讀者喜愛的方式進行解讀,在閱讀的過程中也解決了我們現實生活中面臨的諸多煩擾,引導讀者沉浸其中、直達“福流”狀態。

為什麼我們會渴望得到自己並不喜歡的東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