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英俊:抗疫歸來,隔離期仍在解答心理健康問題

“在抗疫前線,我時時感受到來自家庭、朋友、同事、醫院、醫療管理組織的理解、鼓舞和支持。”
西英俊:抗疫歸來,隔離期仍在解答心理健康問題

在武漢“戰鬥”65天后,國家衛健委防控組駐武漢市心理救援專家工作隊副組長、北京安定醫院援鄂醫療隊隊員西英俊4月6日下午回到北京。兩個多月來,從定點醫院、方艙醫院到隔離點、社區,西英俊的工作範圍涵蓋每一個重點單元人群,整合現有資源,制定相應的心理危機干預方案,他和同行一起通過各種渠道,力爭將專業的心理救援服務送給每一個需要的人。

抗疫歸來,尚在隔離期的西英俊接受新京報記者專訪表示,隔離期間雖然出不了房間,但酒店提前準備的書、跳繩、拉力器和文房四寶等足夠他充分安排好這段時間的生活。現在,他正在通過電話和網絡圖文的方式,解答一些心理健康問題,並按照疫情前的常態生活來安排這段特殊時間。

談隔離期間

我已經在跟同事溝通隔離期後的工作

新京報:隔離期間每天做些什麼?

西英俊:隔離期間出不了(酒店)房間,入住前就給我們準備好了十幾本書,還有一些可以在室內活動用的體育用品,包括跳繩、拉力器、握力器等,文房四寶也有,我自己還帶了電腦,我覺得這些就夠了。我也在儘量讓自己作息規律,逐步按照平時的工作節奏安排這段時間的生活,再適量運動。

新京報:現在已經開始工作了嗎?

西英俊:對,已經在跟同事們溝通隔離結束後的工作了。疫情期間,我們安定醫院開通了心理諮詢熱線和線上診療平臺,運行很好。我現在就在做這項工作,暫定每天接受3個電話諮詢,每個半小時左右。同時,每天還通過網絡圖文回答5個線上諮詢。我覺得這不僅僅是滿足老百姓的需要,也是在滿足我們個人工作和健康的需要。如果一直在房間裡無所事事,就會感到百無聊賴,也會有一些心理壓力,不利於身心健康。

新京報:能否讓自己徹底放鬆下來?

西英俊:從去前線的第一天開始壓力就很大,白天在現場評估和實施干預工作,晚上通宵開會討論問題,制定工作方案。無論如何,專業人員都必須做到在緊急狀態下自我調整,適時放鬆,保持良好身心狀態。如果自己始終處於緊張焦慮和疲憊的狀態,就無法持續開展工作,更無法幫助到別人。反過來說,當我們結束工作,在休整階段同樣也要保持科學、規律的工作節奏。不是讓自己處於完全休息的徹底放鬆,而是讓大腦和機體處在一個積極的、適中的工作狀態,才是最好的放鬆。

談前線工作

把專業的心理救援服務送給每一個需要的人

新京報:在武漢期間做了哪些工作?

西英俊:最開始就是去了解情況的,一切都是未知的,雖然去之前也有一些想法,但到那兒之後還是要重新梳理,包括對患者、家屬等所有群體的心理狀況,都要有一個基本的瞭解。組建專業的心理危機干預隊伍是我們的重要工作,通過動員當地的心理危機干預力量,逐步建立起國家衛健委防控組駐武漢市心理救援專家工作隊。

我們這支隊伍要針對多個不同的人群開展工作,包括定點醫院的重症患者、隔離點的密切接觸者、方艙醫院的輕症患者以及康復驛站的康復人員直至在社會心理重建工作階段的社區民眾等,每一個階段,每一個群體,我們都要制定相應的心理危機干預工作方案。

新京報:需要干預的心理問題有哪些?

西英俊:不同群體在不同階段的心理狀態差別很大。舉個例子,患者在最初發現自己體溫升高等症狀時,會伴隨焦慮情緒,在早期尋求醫療資源不暢時,可能會恐慌甚至憤怒;一些入院患者在病情出現波動時,情緒狀態也往往不穩定,如果自己把家人或朋友感染了,患者會感到內疚和自責。出院後的隔離期間,不能出房間,有些人也會感到苦悶、消沉,如果核算檢測結果復陽,也會對患者的心理狀態造成很大的影響。還有一些已經康復的患者,也擔心感染會不會對自己以後的生活和工作帶來影響,會不會遭受別人的歧視和排斥。

醫護人員也面臨著複雜的情況,治療過程中的插管、上呼吸機等操作存在較大的感染風險,這可能會造成醫護人員的焦慮和緊張,甚至恐懼。另外,在疫情初期,面對醫療資源不足、重症患者的相繼離去,醫護人員也會受到很大的心理衝擊,痛心、無助、無力感是容易出現的心理狀態。長時間在外的工作,因為無法照顧到家中的老人、孩子,也會飽含著對家人的內疚和自責等。

新京報:心理危機干預是如何開展的?

西英俊:此次疫情不同於以往的自然災害、事故等,很難開展即刻的面對面的心理危機干預。於是我們決定動員當地資源,開通線上服務平臺,利用網絡、熱線、廣播、電臺等渠道,力爭將專業的心理救援服務送給每一個需要的人。在線下,我們對有機會跟患者和家屬面對面的工作人員,包括醫生、護士、社區幹部等,進行集中培訓,幫助他們在實際工作中開展簡單可行有效的心理救援工作,把心理救援的理念融入到他們的工作中,讓他們意識到自己的哪些做法、言辭可能就具有心理干預效應。針對醫護人員,我們還開發了自助的自我壓力管理和情緒調節的工具。

新京報:長時間幫助別人的同時,自己會不會出現問題?

西英俊:作為心理救援專業人員,我們需要具備兩種能力,一個是適度情感捲入的能力,一個是適度情感隔離的能力。

所謂情感捲入就是一種共情,它要求專業人員能夠敏銳地感受到受助者所處情境帶給其心理體驗,感同身受的體會他們的心理狀態。因為這個過程本身會讓我們有情感的代入,所以我們也會體驗到焦慮、難過、痛苦、悲傷,甚至憤怒等各種情緒。這是專業人員所具備的最基本的職業素質和能力。

情感隔離能力,就是既能走得進去,也能走得出來。專業人員之所以能夠給予他人幫助,恰恰是我們不會始終沉浸在與受助者同樣的情緒氛圍中而不能自拔。這種專業素質讓我們能夠把自己內在的感受作為理解和幫助受助者的一種工具,用來對其狀態進行客觀評估,進而有針對性地採用不同的干預策略和技術實施幫助。如果第一種能力頗為感性,那這種能力就相對理性,這是我們在平時的培訓、學習以及不斷的實踐工作中逐漸形成的一種專業素養。科學、專業地實施幫助是避免產生職業耗竭的最重要保障。

當然,作為專業人員來說,我們始終保持著一個重要理念,就是“沒有任何人可以單槍匹馬解決所有的問題,也不可能不受制於任何外部影響而始終保持穩定的狀態。因此,我們通常要有意識地包容、接納和理解自己內心的感受和想法,做好自身心理建設。同時,也要積極尋求和獲取外部資源和支持力量,給自己不斷賦能。在抗疫前線,我時時感受到來自家庭、朋友、同事、醫院、醫療管理組織的理解、鼓舞和支持。這是專業人員工作的力量之源和動力之本。

談救援機制

提前做出預判、及時制定方案、迅速佈局

新京報:工作中最大的困難和挑戰來自哪裡?

西英俊:信息的溝通和資源的整合。心理危機干預工作一定是依託在整體救援工作的基礎上開展的,舉個例子,患者家屬的心理狀態,大家可想而知,但要疏導和解決這些問題,絕不是我們心理救援人員“突兀”地衝到家屬面前,去開展所謂的心理干預。我們會跟社區組織和工作人員一起,他們對患者家屬的情況比較瞭解,取得家屬的信任後,才能逐漸介入其中,開展心理狀況的評估並制定專業的救助方案。

新京報:如何評價心理救援在抗疫中的作用?

西英俊:心理救援是整體救援的一部分,要將心理干預工作順利推進,一定是將自己整合進整體的救援工作之中,配合整體。疫情期間出現的一些心理反應是正常的,我們的工作就是讓大家知道自己在什麼狀態下需要尋求怎樣的幫助,普及大家對心理健康的認識,豐富他們自我心理調節的渠道和方法。需要特別說明的是,在這次心理救援工作中,我參與了幾乎所有的工作環節。因此,最讓我感到職業價值感的是我們的工作充分體現出“防患於未然”的重要危機干預理念。也就是說,提前做出預判、及時制定方案、早期整合資源、迅速工作佈局。可以說是環環相扣,無縫連接,最大程度地保障將可能發生的群體和個體危機降低到最小程度。

當然,對一些受到嚴重心理創傷的家庭和個體,尤其是病亡者家屬,心理干預的工作依然任重而道遠,我們包括社會各界需要持續重視這些人的心理狀況,即便疫情過去之後,仍然需要為他們提供進一步的、充分的社會心理服務。

新京報:如何為當地留下一支能夠勝任這項工作的隊伍?

西英俊:我之前參與過多次突發事件的心理救援工作,在當地沒有足夠的救援能力時,我們就要完全替代式地做很多具體的事情。武漢的情況略有不同,當地的心理救援資源較為豐富,疫情早期的心理危機干預和後期的心理創傷治療能力也很強,因此從一開始,我們就提議外來力量主要以支持和幫助的形式參與工作。我們不僅和當地專業人員一起在一線開展工作,而且會更積極地促進他們對問題的討論和方案的制定,引導不同組織、機構之間的學習、幫助和支持,做好各支救援隊伍的建設和整合。這也是疫情過後,幫助當地心理危機干預隊伍持續、良性開展工作打下堅實基礎的重要策略。當然,未來幾年,來自於國家和社會各界的支持仍然會以項目的形式參與到對當地人員的培訓、督導、指導等工作中去,以適應疫情後多變而複雜的社會心理需求。

來源 | 新京報

編輯 | 朱秋豔

★在線複診、開藥可下載首知心APP★

西英俊:抗疫歸來,隔離期仍在解答心理健康問題

微信號 : 北京安定醫院

新浪微博:@北京安定醫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