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製造背後的燈塔

西蒙在《隱形冠軍》一書中提到德國的中小企業,往往靠積極的國際化,擺脫專業利基市場的困惑。而標準化則成為德國製造積極開拓國際市場的利器。在上個世紀90年代,德國曾經評估過,標準化投入帶來的收益都佔到了國民生產總值的1%。可以說,標準化,就是德國製造的命根子。德國工業標準(DIN)有80%以上,上升為歐洲標準或國際標準化組織(ISO)標準,而德國標準化學會在ISO中的貢獻率已達到了19%,位居第一。

西蒙在《隱形冠軍》一書中提到德國的中小企業,往往靠積極的國際化,擺脫專業利基市場的困惑。而標準化則成為德國製造積極開拓國際市場的利器。在上個世紀90年代,德國曾經評估過,標準化投入帶來的收益都佔到了國民生產總值的1%。可以說,標準化,就是德國製造的命根子。德國工業標準(DIN)有80%以上,上升為歐洲標準或國際標準化組織(ISO)標準,而德國標準化學會在ISO中的貢獻率已達到了19%,位居第一。

作為典型的出口導向性工業強國,德國經濟的冷暖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出口。所以德國舉國對於使用盡可能多的由德國“出口”的國際標準來開拓國外市場及參與國際標準的制訂和推廣表現出了極大的熱情。

德國標準就是一尊巨大的燈塔,它為德國製造走向全世界的每個角落,照亮了航道。

演進路線:一切服務國家戰略

作為世界製造強國和技術出口大國的德國對誰制定標準誰就擁有市場體驗頗深。德國標準化戰略始終遵循動態開放的原則,根據經濟社會發展、技術創新及國家戰略的實際需求而制定和調整。進入21世紀,為保持德國工業和技術領先地位,搶佔國際標準的話語權,更加快了標準化戰略研究與推進的步伐。

據德國2010年左右的一項“標準化的經濟效益”研究報告顯示,德國標準化的投入達到7.7億歐元,產生了160億歐元的效益,約佔德國國民生產總值的1%。標準化對經濟增長率相對於資本、人力和自然資源等生產要素的貢獻率為2.7%,是專利對經濟貢獻率的9倍。這一“秘密武器”的經濟效益從科學理論層面確認,促使了德國產業界、標準研究機構和政府部門更加重視標準的戰略制定,特別是形成德國內生的標準參與方之間的聚合效應。也直接催生了從2000年初至今,圍繞配合德國工業戰略而制定的一些列標準化戰略的落地,為保持德國的競爭優勢立下了汗馬功勞。

2003年,德國標準化協會(DIN)牽頭組織開展德國標準化戰略目標研究,並確立了德國標準化的5個目標:以標準化確保德國工業領先國家的地位;以標準化作為支撐經濟和社會取得成功的戰略工具;以標準化成為政府放松管制的手段;以標準化及標準機構促進技術融合;為標準機構提供有效程序和工具;這五個目標也在近些年不斷根據技術和社會的變遷演進。

在這之後伴隨德國經濟和社會的發展與轉型,配套的標準化戰略則一直未有停歇。而類似的配合工業戰略的舉動也是屢見不鮮,例如:《標準與規範創新計劃(INS)》、《聯邦政府標準化政策方案》、《德國工業4.0標準路線圖》等。

德國製造背後的燈塔

我們不難得出結論,德國的標準的形成過程雖然是採用了自下而上且強調社會參與,但政府部委在標準形成過程中的國家意志也是非常明顯,且在政策層面起到了相當大的引導和協調作用,在頂層設計層面從未缺席,且卡位精準。

廣泛參與是標準化生態領域的“舉國體制”

良好的標準化建設生態,得益於在德國政府部門、行業協會、社會中介組織及企業在推動標準化中的作用及職責定位。在德國,標準化服務的對象是公共利益,而非單個經濟實體,任何企業、社會團體和個人都有權參與標準工作,包括標準申請、對現行標準提出修改意見、參與標準草案的討論評估等。

政府確定基本框架:通常情況下,德國政府部門並不直接參與制定標準和技術規格。只有標準涉及公共秩序(如:勞動和健康保護)的時候,公共機構的專家、聯邦和地方政府才參與標準制定工作,同時也提供相關資源。儘管德國政府不直接參與標準工作,但在政策和財政等方面給予支持;德國聯邦經濟部為德國標準化協會提供專項財政撥款,並給予了相當可觀的項目資金支持。

此外,德國經濟部在推行諸如能源轉型、工業4.0和人工智能、未來交通和智慧城市等大戰略時候,會第一時間心領神會的將標準化的框架制定和在全德國以及國際上的推廣作為重點工作協調各方推進。而促成德國標準協會(DIN)和德國電氣電子和信息技術協會(VDE)成立德國電氣電子和信息技術委員會(DKE)則是為了協調國內標準單位之間的合作與競爭。通過委託聯邦所有的項目執行機構,德國國際合作機構(GIZ)與新型工業國家如中國、印度和巴西等國的合作,則是德國政府近些年在標準化國際化及所謂的全球質量基礎設施系統(GPQI)的生態中的另一個重要措施。

行業協會代表行業利益參與標準制定:德國行業協會幾乎覆蓋所有行業。從標準形成生態角度,行業協會能夠通過研討會、問卷調查等多種形式廣泛收集企業對行業標準的意見建議,並代表企業參與標準的制定和修改。此外,行業協會還可以通過舉辦培訓、主題宣講等活動,促進標準的推廣和使用,從而提升德國企業世界競爭力。

企業是標準使用主體:德國企業使用德國標準化協會標準出於自願,政府並沒有規定企業在生產產品和提供服務時必須使用德國標準化協會所發佈的標準。但由於德國標準化協會標準的大量運用和高度凝聚在其中的專業知識,使其具有很高執行力。對於德國企業來說,德國標準化協會是他們在標準化問題上的天然夥伴。德國企業可通過德國標準化協會相關委員會與其他區域性和國際標準化組織委員會建立聯繫,這些組織包括歐洲標準委員會(CEN)、歐洲電工標準化委員會(CENELEC)、歐洲電信標準化協會(ETSI)、國際標準化組織(ISO)和國際電工委員會(IEC)。通過這種方式,即使是德國的中小企業也可對區域和國際標準施加影響。

綜合來看德國標準化生態領域具有如下突出的特點:注重頂層設計,確定聯邦政府的標準化政策理念,並逐步完善國家標準化戰略;積極參與國際合作,主導和影響區域及國際標準制定,服務本國經濟社會;標準組織加強與大學及科研機構合作,保證標準的科學性和前瞻性;設立專項獎,表彰在標準工作中做出傑出貢獻的個人;政企分離,利用現代企業管理和市場經濟手段經營標準產品,促使標準以市場為導向;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廣泛收集合理意見建議。

德國的標準化生態, 簡直就是完整“舉國體制”的體現。

標準歐洲化與國際化:積極參與是最好的進攻

在國際標準化戰略方面,德國推行積極的國際標準化戰略。採用控制、爭奪型策略,積極爭奪國際標準化組織的主導權,國際前沿制定各個領域的國際標準。這些努力使得德國在三大國際標準組織中的秘書處的數量在各國中佔據絕對優勢。除了國際電工委員會(IEC)中標準化委員會的數量,德國在國際標準化組織(ISO)、國際電工委員會(IEC)技術委員會、分技術委員會中的秘書處數量均處於世界第一,尤其是在ISO分技術委員會中的數量遙遙領先。據統計顯示,從承擔的國際標準化組織ISO/TC/SC秘書處和資助額計算,德國標準化協會(DIN)的貢獻率高達19%,超過美國標準學會ANSI(15%),位列世界第一。而據2015年德國電氣電子和信息技術委員會(DKE)年報中的有關數據可以看出,德國主導制定的397項電工標準佔當年IEC標準的40%。其標準化始終與“國際化”伴隨推進。

作為歐盟從建立初期至當下各個方面的主導國,德國標準化體制建設與歐盟標準化建設是密不可分的。近年來,德國標準化協會(DIN)所頒佈的絕大多數新標準原本都是歐盟或國際標準。標準統一框架將制訂歐洲產品統一標準的任務授予歐洲標準委員會(CEN)、歐洲電子標準委員會(CENELEC)和歐洲電信標準協會(ETSI)。產品符合上述歐洲標準三個核心單位制訂的“最主要技術標準”,可以在歐盟自由流通。也就是說,歐洲產品標準雖然在性質上是自願性的,但現實中卻是強制性的,這樣就促使越來越多的企業願意參與到標準制訂工作。

德國製造背後的燈塔

圖1:歐洲標委會2020年戰略

針對國際權威性國際標準制訂組織中的每一個技術委員會,DIN幾乎都設有一個“鏡像委員會”,負責收集國內該領域的來自企業及社會的意見建議,並總結成為德國在國際標準機構中的國家意見。DIN對於ISO和IEC的深入參與使得德國企業對於國際標準領域的最新動態有著準確的把握。

工業4.0:標準化“參考架構模型(RAMI4.0)”是最大挑戰

眾所周知,2013年首次亮相於漢諾威工業展的德國工業4.0 戰略,在八大關鍵領域開展相關工作,即:標準化和參考架構、複雜系統的管理、綜合的工業寬帶基礎設施、安全和保障、工作的組織和設計、培訓和持續的職業發展、監管框架、資源利用效率。標準化被認為是當前面臨的最大挑戰,這包括生產、自動化技術、系統架構和參考模型、過程控制技術、數據模型、ICT、雲計算、大數據、人機接口等多領域的標準化工作。

德國製造背後的燈塔

德國電工電子與信息技術標準化委員會 (DKE)、德國電氣電子製造商協會 (ZVEI)、德國機械製造商協會 (VDMA)、德國工程師協會 (VDI)、德國電氣工程師協會 (VDE) 等組織均積極合作開展工業4.0 標準化研究。在德國標準學會(DIN)下,有機械工程、信息技術和IT 應用、安全設計原則、人體工程學等九個技術委員會與工業4.0 標準化工作相關。工業4.0 指導委員會也發佈了德國工業4.0 標準化路線圖2.0 版文件。工業4.0參考架構模型(RAMI4.0),也已批准成為DIN 標準,並正在積極推動成為ISO/IEC 國際標準。

2019年4月,德國聯邦經濟能源部發布《2019年進展報告:德國2030年工業4.0願景》,從自主性、互通性、可持續性三個方面描述了全球數字生態應具備的要素。其中,工業4.0平臺下“參考架構、標準和標準化”工作組正逐步為開放的工業4.0標準奠定基礎。工業4.0平臺還與工業4.0實驗室網絡(LNI 4.0)和工業4.0標準化委員會(SCI 4.0)合作,創建了從技術到工業4.0國際標準的轉換。

不難看出,德國利用工業4.0在全球範圍內利用標準化來達成其經濟和貿易發展的腳步堅實並一步步邁向目標。

人工智能標準化路線圖:趕超戰略下的權衡

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和應用在歐洲和德國儘管與美國、日本,甚至中國比起來,在應用領域都顯得較為遲緩和保守,特別是對於萬事反覆求證安全和數據隱私保護的德國則更加如此。如何通過制定規範和標準來確保人工智能在未來為人類儘可能安全可靠地工作,始終是德國標準界和人工智能專家們的議題。

2019年10月,在制定人工智能標準化路線圖的發佈會上,德國標準化協會(DIN)、德國電氣工程師協會(VDE)、聯邦經濟事務和能源部(BMWi)與約300名來自商業、社會、政治和科學界的專家們一起,對這一問題的有關事項進行了討論。

德國聯邦經濟事務和能源部副部長烏爾利希•努斯鮑姆博士認為:人工智能是一項對德國經濟發展有巨大潛能的關鍵技術。但是需要可靠的規範和標準來推進‘德國製造的人工智能。人工智能的標準化路線圖對這一目標的實現能夠做出重要的貢獻。德國標準化協會(DIN)首席執行官克里斯多夫•溫特哈爾特也在發佈會上強調,路線圖的目標是建立起一個安全可靠的操作框架,為德國的創新企業和公司,尤其是中小型企業打開進入全球市場的大門,同時推進人工智能歐洲標準的落實。

人工智能標準化路線圖將由商界、政治、科學和民間團體的高層代表協同商定。指導小組主席由沃爾夫岡•哈爾斯特教授認為,平臺的指導委員會成員以及德國人工智能領域的領先科學家共同擔任相應的責任。路線圖將總結出有關人工智能現有標準及規範的概況,並將根據對標準化規範需求的迫切程度進行公佈——尤其是在人工智能的質量、可追溯性、問責制和可靠性等方面。

標準化路線圖將於2020年秋季召開的聯邦政府數字峰會上發佈。

小計:中國標準的欠賬

大力發展標準化是製造強國都無法躲開的發展之路。上世紀年代日本工業企業也有自己的一套標準,讓歐洲人很難進入日本市場。但是日本工業界後來也認識到,堅持本國的標準,日本產品進入歐洲市場同樣會受影響。日本隨後大幅度轉向國際化,並在2007年前後基本完成了這一轉型。目前在標準國際化的舞臺,發揮著幾乎比肩德國的作用。這是一個製造強國應該有的樣子。

德國製造背後的燈塔

圖2:2018年中德標準化的人數對比
(來源:南山工業書院繪製)

中國標準界的欠賬,當前明顯集中在國際化參與的程度不足。中國製造業佔其國內產出的27%,佔全球製造業產出的20%;德國製造業佔其國內產出的22%,佔全球製造業產出的7%。但德國有3萬名標準專家,而中國只有5000人。如果按照標準化參與人數及製造業比例分析,中國在這方面的欠賬可謂明顯。

此時正是堅定的時刻,中國標準需要舉起小桔燈,大闊步跨向國際舞臺,走向滿天繁星。

圖文摘自知識自動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