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奇史詩!班廷於今日發現胰島素獲得諾貝爾獎。

索說歷史,歷史所說。今天是2020年4月15日,歷史上的今天發生了什麼呢?接下來讓我們看看班廷發現胰島素並獲得諾貝爾獎。

傳奇史詩!班廷於今日發現胰島素獲得諾貝爾獎。

班廷,1891年11月14日生。1921年8月5日與貝斯特一起發現胰島素,後與麥克勞德合作,獲得治療糖尿病效果穩定的激素。1923年4月15日,班廷與麥克勞德共同發現胰島素而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金。他將部分獎金分給了貝斯特。“二戰”中因飛機失事於1941年2月21日遇難。

   關於胰島素的這段歷史的演繹有著不輸給任何一部好萊塢勵志大片般精彩的故事。無論是其中的歷史人物或是他們的人生軌跡可以說不用任何的渲染就應該是一部奧斯卡金像獎的好腳本。在這段關於胰島素的歷史裡講述的不止是人類文明永不會停歇的智慧探索和社會進步,更詮釋著人生的執著與成功;忠誠與無私以及命運的波瀾無常。下面就讓我們一同走入這段胰島素的傳奇中吧。

   如果說胰島素的成功是一個傳奇的話,那麼造就這個傳奇的最終力量應該來源於一個古老的疾病-糖尿病。距今三千五百年前,古埃及就已經有對糖尿病的簡單敘述,兩千多年前,希臘醫生亞的阿勒特奧斯把這種主要症狀為“排洩多且甜的尿液”的疾病命名為“Diabetes”即糖尿病;1675年,英國醫學家托馬斯威爾士給這個疾病的用拉丁文定義了一個新的標註“Mellitus”,意為“蜜”,而到了1776年,馬修多不森通過科學實驗證明尿液中的甜味確實是糖分。東方也很早就對糖尿病有所認識,我國東漢名醫張機就在《金匱要略》中對糖尿病症狀寫下諸多描述;而隋末唐初的《古今錄驗方》對糖尿病也有記錄。一直以來,人們只能做到識別這種疾病而全無任何應對方法。古印度人發現如果誰的小便會招來蜂擁而上的螞蟻,誰就肯定患上了這種疾病。我國民間有的說法是,豬跟著誰跑,誰就有糖尿病。還有就是狗會去舔糖尿病患者的尿液,因為那很甜……直到時間轉入二十世紀之前,人類對糖尿病完全束手無策。一旦患上糖尿病就等於被判死刑,患者只能坐以待斃,別無他法。但是就像恆古以來人類文明一次次的面對困擾而又總會迎來轉機一樣,這個“甜蜜”的疾病也許正在等待著可以“點化”它的人出現。

傳奇史詩!班廷於今日發現胰島素獲得諾貝爾獎。

   既然說胰島素是一個傳奇,那麼傳奇的開端總是富有戲劇色彩的,機緣與探索如命運安排般交織著它的序幕。繁文太長,在此僅以精簡的段落陳訴出那一段段曾經的由來。1869年,年僅22歲的德國醫學院學生,蘭格爾漢斯(Paul Langerhans)在畢業論文裡描述了在顯微鏡下可以觀察到的胰臟周圍組織不同的島狀細胞團(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胰島”),並且推測說,這些島狀細胞團可能是分泌激素的。可這位天才並沒有受到重視,評委認為他的論文毫無新意,認為那些所謂的“島狀細胞團”其實不過是一些淋巴結……天才蘭格爾漢斯的運氣實在太差,只能混個學位就捲鋪蓋走人,不到二十年之後,在他41歲時死於尿毒症。許多年後,人們為了紀念他,將“胰島”也稱為“蘭格爾漢斯島”。1888年俄國科學家巴普洛夫對消化生理進行研究,並通過對狗的瘻管手術研究了食物與消化液之間的關係並深入研究並確認了胰臟分泌物的消化功能。並因以上貢獻獲得了諾貝爾生理與醫學獎。1889年,受到俄國科學家巴普洛夫的啟發,兩個德國科學家梅林和明科斯基開始探索胰腺到底在消化過程中起到了什麼作用。但是在工作中他們卻偶然發現了胰臟被切除的狗,尿液是含糖分的——被切除了胰臟的狗的尿液招來了大量的蒼蠅——他們倆意識到這狗“患”上了糖尿病。通過尿液化驗,他們發現那隻狗的尿液裡確實有很高的糖分。這次試驗目的以外的發現卻開啟了另一扇將改變人類健康命運的大門。胰臟與糖尿病的關聯關係得以確認。這個發現使全世界的科學家們開始忙活起來,他們必須搞清楚胰島所分泌的激素究竟是什麼?又將如何提取這種神秘的激素?無數的人前仆後繼,一晃好幾個十年過去,卻毫無進展。一轉眼到了一九一七年,一個叫班廷的加拿大年輕人終於拾起了這把掌握著人類健康命運的鑰匙,一段胰島素的傳奇就此展開。這個加拿大小夥起初的經歷看起來時運相當不濟——1917年他從多倫多大學畢業的時候,其實並未得到應有的完整的醫學訓練,因為當時全世界都受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影響,最後一年班廷沒上什麼課,整年只記了五頁筆記,就被徵召入伍成為陸軍醫官,並上法國前線參與了坎伯拉之役,戰役中班廷英勇負傷。

   當時有醫生主張給班廷截肢,班廷非常倔:“我非要留下這隻胳膊不行!我是一名外科醫生,沒有胳膊,就等於沒有了生命!”——事實證明他是對的。戰爭結束之後,回國的他竟然找不到像樣的工作,只能到一個邊遠的小鎮開了個診所,生意慘淡。為了餬口,他又跑到當地一所醫學院兼課,他的關於糖尿病的知識就是為了給學生講課現學現賣的。1920年10月30日,班廷備課的時候讀到一份病例報告說,一個病人的胰臟導管被結石堵塞之後,分泌消化酶的消化腺萎縮了,可是胰島細胞卻依然存活良好。這次偶然的閱讀給班廷卻鑄就了人類歷史上的最偉大的發現之一。胰島所分泌的激素之所以難以提取,就是因為胰蛋白酶的存在——這種胰臟分泌的消化酶其實也是一種蛋白質,但是卻能夠降解其它的蛋白質;在班廷之前,早就有很多科學家認為胰蛋白酶會降解他們想要提取出來的那種神秘激素。班廷的靈感說來也簡單,他想的是:要是模仿結石阻塞的狀況,把狗的胰臟導管用手術結紮,等消化腺萎縮之後,再提取神秘激素不就行了麼!小地方設備不夠,班廷需要支持。於是,小夥子跑回母校多倫多大學,找到當時的糖尿病權威麥克勞德教授。這對班廷來說可是破釜沉舟,他關掉了自己的診所,辭去了兼課的工作——還要面對親友同事的善意勸阻。可是麥克勞德卻不冷不熱。其實這也是有原因的,小夥子要解決的是無數人前仆後繼都未能解決的,這個二十幾歲的小夥怎麼看著都像是異想天開而已。 可是最終麥克勞德還是答應了班廷,不是因為他獨具慧眼,而是因為班廷要的東西實在是太容易滿足了——他只要十條狗,一個助手,八個星期。麥克勞德給班廷分了個陰暗狹窄的小房間並派了個嘴上沒毛的只有21歲的醫科學生查爾斯·貝斯特,當然還有十條狗。兩三年之後,這個叫查爾斯·貝斯特的傻傻地只知道聽話的小夥子成了歷史上運氣最好的人之一。

傳奇史詩!班廷於今日發現胰島素獲得諾貝爾獎。

   試驗的進展註定是不會順利。給狗做胰臟導管結紮手術,對班廷來說顯然是小菜一碟,貝斯特也是個勤奮認真的小夥子;可是他們從已經萎縮的胰臟中提取出來的物質並不起作用。他們要先把一隻狗變成糖尿病狗,然後再用給另一隻狗做胰臟導管結紮手術,等到這隻狗的胰臟萎縮之後,通過手術摘取出來,提取他們想要的物質,而後再注射到糖尿病狗的靜脈中去——然後通過檢測這條糖尿病狗的血糖水平來判斷他們提取的物質到底是不是真的有用。八週很快就過去,狗一條又一條地死掉,實驗依然沒有實質性的進展。貝斯特早看出來班廷是不可能繼續給自己開支的,就說,“反正我要跟你幹完,將來有錢了呢,就把工資還給我;咱們要是沒幹成呢,就一筆勾銷算了。”而麥克勞德對班廷和貝斯特的進展倒是不聞不問,自顧自去歐洲講學去了。天氣越來越熱,實驗環境越來越差,可是卻真的出現了轉機——終於有一天,貝斯特有點遲疑地說,“不知道我測的準不準,剛剛我們注射的那條狗的血糖降到了正常水平……”班廷和貝斯特死盯著那條狗,一小時內,眼睜睜看著那條糖尿病狗從連頭都抬不起到可以坐起來,再到竟然可以站起來!那個無數醫生、科學家夢寐以求的神秘物質終於被這兩個年輕人揭開了面紗。他們倆為之取名為“島素”——就是我們今天說的“胰島素”(Insulin)。實驗只成功一次顯然是不夠的,實驗必須能夠重複才算是成功的實驗。動物來源很快成了問題,也許只有真實面臨困境,才能情急生智。班廷想到了屠宰場,帶著貝斯特跑了好幾個屠宰場才搞到9只牛的胰臟。回來的路上兩個人才想到其實根本就不用什麼胰臟導管結紮手術——現在拿到的直接是胰臟,那就可以用酸化酒精破壞消化液,防止胰島素被降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