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的五次收藏熱

收藏從本質上講,是一個積累財富、積累知識的過程。我國曆史上有過多次收藏熱,統計起來大約有五次:第一次是北宋時期;第二次是晚明時期;第三次是大家熟知的康乾盛世;第四次是晚清到民國初期;第五次就是今天。


  第一次收藏熱:北宋
  宋代是一個收斂型的社會,對文化有一種聚集的想法,收藏熱就形成了。尤其是宋徽宗,他在藝術上非常有造詣,創造了瘦金體。他很喜歡畫畫,它的《寫生珍禽圖》表明了宋代人的一種追求,表明皇上心理的一個樂趣。不幸的是這幅畫在國外流亡多年,最後還是被外國人買走了。

中國歷史上的五次收藏熱

  第二次收藏熱:晚明
  晚明是一個文化非常繁榮的時期,像嘉靖時期發行《水滸傳》、《三國演義》,萬曆時期發行的《西遊記》、《金瓶梅》;像“三言”、“二拍”,大量話本小說對中國人的生活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中國歷史上的五次收藏熱

  第三次收藏熱:康乾盛世
  康乾盛世是中國歷史上時間最長的一段省盛世,長達一百年,可以說,整個18世紀,從1700年到1800年,都是歷史上最好的時期。
  康熙皇帝極易吸收外來文化,包括漢文化和西方文化,而雍正對於藝術品有具體的要求,這個要求一直傳達到下面,所以雍正這一時期的瓷器非常精美,世代流傳。

中國歷史上的五次收藏熱

  第四次收藏熱:晚清到民國初年


  第四次收藏熱跟以前有所不同。它主要是外需加大,內需相對縮小,因為晚清時期,在西方列強的多次侵擾之下,民不聊生,生活岌岌可危,我們的藝術品被西方人大肆掠奪,流亡海外,至今在世界各地博物館都能見到。

中國歷史上的五次收藏熱

  民國時期有著名的四公子,張學良就不用說了,大家都知道。張伯駒,凡是對收藏有興趣的人,都知道這個大家。溥侗,溥儀的同族兄弟。再有就是袁寒雲,袁世凱的二公子。這四個人被大家統稱為“民國四公子”,非常儒雅,都酷愛收藏。


張伯駒當年花了4萬大洋買了《平復帖》,後來捐給了故宮。後來,又花了240兩黃金買了展子虔的《遊春圖》,最後也捐給了國家。這就是民國時期收藏大家的一個心態。

中國歷史上的五次收藏熱

  第五次收藏熱 當下
  對於現在的這股“全民收藏熱”,北京保利國際拍賣有限公司書畫藝術部業務總監李雪松認為是始於2003年“非典”之後,也是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一個個收藏致富的故事,媒體、電視節目的推波助瀾,都讓收藏熱潮上升到史無前例的地步。”


據不完全統計,2006年共有105家公司參與中國文物與藝術品拍賣,舉行拍賣專場689個,總成交額近150億元人民幣,比2003年拍賣總成交額25億元人民幣翻了六倍。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拍寶”、“藏寶”隊伍中來,進行藝術投資。
  2009年,蔓延全球的金融危機依然擋不住藝術品市場“億元時代”的到來。藝術品拍賣由以往的“小圈子”逐步變成了藝術、金融、資本共同經營的“大圈子”。

  據中國收藏家協會統計的數字,中國目前有7000萬收藏家,而且每年仍以10%~20%的速度在發展。

中國歷史上的五次收藏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