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财政“加减法”引得产业逢春来-常德财政多举措推动产业发展

做好财政“加减法”引得产业逢春来-常德财政多举措推动产业发展

常德城市夜景。

红网时刻 记者 黄刚 常德日报记者 姚懿容 通讯员 彭志宏 雷志祥 常德报道

如果说实体经济是一个魔方,那全市大大小小、各行各业的企业,就是它的组成元素——小方块。如何利用财政资金,撬动这个“魔方”,让其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成为了常德财政人一直思考的问题。

2017年9月1日,常德市委七届四次全会召开,注定是常德产业发展史上一个重要时间节点,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了开放强市产业立市发展战略。

3年来,常德市财政部门紧紧围绕开放强市产业立市战略部署,顺时应势,主动作为,以“财”之担当、“财”之力量,为产业发展“扬帆助力”。

减税降费有效缓解企业痛点的硬举措

做好财政“加减法”引得产业逢春来-常德财政多举措推动产业发展

德山千吨级码头现场。

“执行好结构性减税降费政策,既是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的具体体现,也是直击企业发展痛点、帮助企业轻装上阵的关键举措,财政部门一定要积极主动、狠抓落实。”“虽然减税降费减少了财政收入,但政策落实是大局,这点决不能含糊。”市财政局党组书记、局长、二级巡视员杨天生神情坚定地谈道。

一系列数据见证实惠。2018年,全市为企业兑现增值税税率下降、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3.35亿元;2019年进一步加大减税降费政策力度,全市为企业减税超过26亿元;今年前8个月,全市新增减税降费6.98亿元。在降低企业社保缴费方面,市财政会同人社等部门全面落实阶段性降低企业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等社保费率政策,2017年、2018年、2019年全市分别为企业节约成本2.52亿元、3.5亿元和4.22亿元,今年前三季度全市为各类企业减免社保费9.53亿元,预计全年达12.6亿元。在精简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方面,财政部门严格落实上级相关取消停征缓征降标等政策,近3年仅市本级累计为企业减负1.5亿多元。这些真金白银的税费优惠政策,让全市广大企业真真切切享受到了“政策大礼包”。

既做实“减”的文章,也做好“补”的课题。

企业用工,政府有补贴。2018年,常德市人社局、市财政局联合出台《关于加强企业用工服务工作的意见》,多措并举服务企业用工,帮助企业缓解技术工种紧缺或短缺问题。据统计,2018年至今,全市已累计发放用工服务奖补资金500多万元。为提升劳动者职业技能水平和就业创业能力,市财政安排9205万元专项资金, 力争通过3年努力,全市技能劳动者占就业人员总量的25%以上,高技能人才占技能 劳动者的30%以上。2019年至今,全市已完成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培训近9万人。

降低企业要素成本的举措,远不止用工补贴。继2016年出台《常德市帮扶工业企业十条》后,为进一步降低企业成本,振兴实体经济,2017年,市财政与工信部门一 道认真调研、测算,促成市政府印发《关于进一步降费减负促进工业企业健康平稳发 展的通知》,从用气、用电、用水、用地等方面,对企业给予支持。

2018年,常德市财政、工信部门认真吸纳企业建议,制定了《关于进一步降低工业企业建设成本的通知》,再次加大规模工业企业新上生产性建设项目(生产厂房、仓库、研发中心等)缴纳的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防空地下室易地建设费、水土保持补偿费等规费减免力度,3年期间每年可为企业减负7000多万元。

为降低疫情期间工业企业生产成本,帮助企业提振信心,市财政与工信部门 积极建言,对疫情期间工业企业用电用气费用给予补助,惠及全市 239 家企业。 “虽然数额不大,但切实感受到政府及部门的温暖”,收到用电用气补助 8.2 万元, 湖南常德南方水泥有限公司负责人深有感触。

发展奖补有效助推园区发展的加速器

做好财政“加减法”引得产业逢春来-常德财政多举措推动产业发展

桃源迪文科技园内,出产的手机液晶屏。

一排排厂房拔地而起,一座座现代化车间投入生产,一批批产品成功下线……这里是桃源高新区,拥有近百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入驻180余家工业企业。2018年和2019年,桃源高新区因标准化厂房建设,共获得财政奖补3709万元。

经济发展关键在产业,产业发展关键在园区。为推进园区发展,从2013年起,市财政每年设立园区标准化厂房建设奖补资金,至今已兑现奖补3亿多元。

“每年,市政府会从速度效益、基础投入、新增项目、产业投资和产业培育等方面,对工业园区进行考核。”市财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年度考核中,得分前3名的园区可获得20万元奖励;在省产业园考核中,位次比上年度有前移的可得奖励。同时,对年内获批省级高新区的园区,给予20万元奖励。

有了财政奖补政策支持,园区发展更有底气。

桃源高新区已基本形成“两主两特”优势产业,即电子信息、铝材精深加工及新材料两大主导产业,智能机械制造、天然富硒农产品精深加工两大特色产业。

2018年至2020年,常德市财政每年落实高新区基础设施及配套建设补助资金1亿元,与高新区接驳的道路、供水、供电和公交等市政建设纳入城市总体规划,促进基础设施融城,推动提升了高新区的内生发展能力和基础设施配套条件,特别是促进了智能装备制造业等主导产业的快速发展,建成了全球规模最大、最先进、最环保的塔机智能化生产基地,以及国内领先的液压油缸生产基地,中联建起成为常德市装备制造业的第一个百亿企业。

科技奖补有效激励企业创新的奋进曲

做好财政“加减法”引得产业逢春来-常德财政多举措推动产业发展

常德经开区生物医药产业园。

一个个手指大小的“光片”,以“搭积木”的方式,拼接成各种各样用户所需要的形状,然后通电,“嘭……”亮了。

这是湖南粤港模科实业有限公司的早期产品——光电照明产品。“这些产品采用的是模块化新材料,运用模块化理论而进行的设计、制作、组装。”公司副总裁谭东声介绍。该公司成立至今已投入研发资金过亿元,现有355件专利。2019年度获得授权发明专利数量居全市前5名,粤港模科公司获得了市财政的科技创新奖25万元。

为激励企业以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从2016年起,市财政与市科技部门实施科技重大项目计划,给予3年滚动支持,最高每年每家给予100万元奖补,目前已兑现奖补5450万元。同时,市财政自2017年以来,对新认定(不含复评)为高新技术企业的,一次性奖补10万元。截至目前,已有164家高新技术企业获此奖励,有力促进了企业加大研发投入。

个性化奖励有效引导企业发展的催化剂

做好财政“加减法”引得产业逢春来-常德财政多举措推动产业发展

中联重科建筑起重机械有限责任公司智能生产工厂生产现场。

在全球最大的单一塔机生产基地——湖南中联重科建筑起重机械有限责任公司智能生产工厂,智能立库区域的机器人正按照指令有序提取、运输物料。

自落户常德高新区以来,中联建起公司因持续推动制造升级而焕发出勃勃生机,已连续两年获得市财政设立的规模工业企业个性化奖励。其中,2018年获得增长卓越奖,奖金150万元;2019年因企业实缴主体税收(增值税、企业所得税)首次突破1亿元,获得税收贡献奖,奖金300万元。

今年,中联建起在疫情下逆市上扬。“5月份,公司单月塔吊生产销售就较去年同期增长67%,升降机生产销售同比更是增长100%。目前是一机难求,发货不赢。”中联建起党委书记滕明友介绍。

个性化奖励,奖励不甘平凡的企业。“为支持推进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市财政与市工信部门认真调研,反复商讨,在出台新型工业化(园区发展)考核奖励办法的同时,2018年起新设立规模工业企业个性化奖,包括增长卓越奖、税收贡献奖、就业贡献奖、科技创新奖、技改扩规奖等奖项。”市财政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两年来,市财政共兑现推进新型工业化奖励资金达5298万元,其中规模工业企业个性化奖励4558万元,惠及近百家企业。

为激励企业做大做强,从2017年起,对首次入规工业企业,市财政给予每家5万元的奖励,以此激励中小企业成长壮大。3年来,全市共有552家企业获得入规奖励,奖金总额2760万元。

如今,有常德市委、市政府的战略定力,有财政资金的引导撬动,沅澧大地上,一幅园区、企业、产业快速发展的波澜壮阔的画面已然呈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