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黄埔基层治理“加减法”:砍掉21项“一票否决”,干部下一线增长“硬本事”

中国改革报广东记者站4月23日讯(记者 张新华 通讯员 钟燚 徐洁芹 张成 曾妮)

“今年工作开局难,不好干。”这是广州市黄埔区许多干部的共同感受。

“越是艰难时候,越要干到实处、干出成绩。”这也是大家的共同心声。

为落实中央关于持续为基层松绑减负要求,作为“广州实体经济主战场”的黄埔区善于“做减法”,下大力气整治文山会海、过度考核,推动干部下沉一线现场解决问题,利用高科技手段改进工作方式,创新治理手段。同时做好“加法”,强化激励机制,推动基层干部担当作为,用更多时间和精力抓好落实。

告别了形式主义的束缚,领导干部在实际工作中大展拳脚:穗东街仅用26天完成14734平方米征拆任务,取得“庙西大捷”;萝岗街用“无人机+智慧城管”系统让干部们摆脱繁冗事务,让工作“直奔主题”;大沙街提前完成危险地块715栋房屋的签约拆除工作。

办公室安排在征拆工地,干部到问题现场解决问题

26天、74名业主、97个经营户、120间商铺、14734平方米……这是黄埔区穗东街庙西小区征拆行动的战果。

在这场被他们称为“庙西大捷”的战斗中,当地党员干部克服疫情等不利因素影响,将动迁临时办公室安排在征拆现场,用最务实的方法找到解决问题的路径。“我们是现场开会、现场办公,而‌‌不是坐在办公室发号施令,‌‌因为很多遇到的困难是要到现场去破解的”,刚刚到任半年的穗东街党工委书记邹志強表示,从去年底开始,街道层面开的例会都压缩到1个小时以内,每周一都会组织中层干部进村开现场会议,“‌‌现场布置完任务后马上就干”。正是凭借着这种实干的精神,庙西小区征拆项目实现“零对抗、零冲突、零投诉、零上访”。

黄埔区大沙街在此前大幅减少会议的情况下继续坚持减会,把工作重心进一步下沉到事关社会经济发展的第一线。姬堂社区新围、旧围、合庆围三条自然村(俗称“三条围”)位于广石化炼油区和化工区之间,这里有数个居民区紧邻广石化厂区边界,安全卫生防护距离严重不足。根据国务院第十督查组对广石化安全生产检查提出的要求,大沙街需要对“三条围”715栋居民住宅中的社区居民实施整体搬迁。

重任面前,大沙街道把统筹协调的领导小组设在现场,边考察边研讨,结合每个阶段出现困难,快速分析问题原因,研究对策。坚持现场拍板、现场决策、现场解决,极大提高了搬迁工作效率。在全街共同努力下,至2019年12月20日,715栋房屋已全部签约或拆除,提前完成100%签约的要求。

中办印发的通知中提出,要把对上负责和对下负责统一起来,绝不做自以为领导满意却让群众失望的蠢事。对此,邹志強认为:“如果政绩观错位,就不会把群众利益放心上,汇报时说得漂亮,做事却敷衍了事,这就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必须下大力气整治。”

会议减少任务不减,智慧城管成为基层利器

“叮咚”,黄埔区萝岗街党工委书记王章军手机上传来一条河道堵塞待处理的信息,收到消息后,他便着手处理,然后通过“萝岗智汇街区”微信公众号将治理事项通知到相应的管理、执法、服务人员。

广州黄埔基层治理“加减法”:砍掉21项“一票否决”,干部下一线增长“硬本事”

萝岗街智汇街区无人机AI巡河

“今年感觉变化挺大的。”王章军说,比起以往要时刻督促基层工作人员解决问题,通过“萝岗智汇街区”微信公众号,事件从发现、受理、分流、处置、跟踪、督办、反馈、评价等环节全流程贯通,避免了人员重复工作,也能时刻掌握情况,做出决策。

基层负担重,除了上级文件多、会议多,更重要的是信息不对称、信息缺失以及管理手段缺乏造成的。

萝岗街面积25平方公里,但只有3名水务执法人员、16名违建执法人员。基层干部在进行执法巡查时经常要“走街串巷、进村入户、翻山越岭”,回来后又要开会报告商讨,往往一套流程走下来都要好几天,效率十分低下。

现在,萝岗街通过开启“智汇街区”建设,构建起“机在巡、器在查、眼在看、云在算、数在联、人在干”的社会治理新格局。光智汇查违子系统,便建立80多个网格监控点,利用无人机对全街进行地毯式巡视航拍,对地面建筑进行无死角“扫盲”,并利用数据分析,很快就能获悉违建信息。近日,该系统报告了萝峰社区塘山社后山的隐秘违建行为,经现场核实并拆除218处铁皮房,面积约1.5万平方米。

“自从用上无人机,我们就从一些冗杂繁琐的事务中解脱出来,这样一来就可以直奔主题,去落实整改了。”街道工作人员表示,这同时也是对基层工作人员的监督,科技手段让违建治理死角和隐蔽盲区无处藏身,想瞒也瞒不住。

“基层减负不光光是少发文,少开会,而是倒逼我们更新和改进管理方式。”王章军认为,会议精简了、发文减少了,但工作任务并没有减少,用好用活科技力量减少基层工作量,推动各项工作提质增效,为基层干部松绑减负,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精力投入去落实,从根本上、源头上解决基层负担重、治理能力落后的问题,才是真正的减负。

落实“九个不发”,砍掉21项“一票否决”“责任状”

2019年3月以来,中央、广东省委、广州市委分别下发关于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为基层减负的通知,明确2019年为“基层减负年”。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大幅度精简文件和会议、加强督查检查考核计划管理和监督实施、完善问责制度和激励关怀机制,困扰基层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得到遏制,为基层松绑减负、让干部轻装上阵、促干部担当作为。

黄埔区从区委、区政府层面做起,严格发文口径、严控会议数量,明确压实精简目标。区委办严把发文关,严格落实“九个不发”。区委办相关负责人说,部门在报送提请以区委(区委办公室)名义制发区委党内规范性文件的请示前,首先对照不予发文情形进行自查,“仅此一项措施,推动2019年全区全口径发文数较2018年压减57.4%。”

“一票否决”和签订责任状项目是有些地方管理的常见做法,出发点是为了压实责任,但“一票否决”事项过多,反而让基层干部干事业“束手束脚”。一位街道干部说:“天天想着不出事,把精力放在排除风险上,怎么干事创业?”

2019年,黄埔区统筹规范全区督查检查考核工作,全区督查检查考核计划项目从初筛83项精简为16项。严格控制“一票否决”和签订责任状项目,只保留综治维稳、安全生产等4项,清理取消21项。规范对村(社区)的考核,明确要求取消层层签订责任状、取消不必要的责任书,让基层干部腾出更多精力到一线、到现场。

开例会不如办实事。疫情发生后,黄埔区许多部门用线上沟通代替了例会,让问题现场成为研究会场。当前,全区上下努力推动复工复产、,工厂人手不足,原材料不够,物流不畅,怎么办?这些问题绝不是开会能解决的。2月下旬,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出台《关于在疫情防控斗争中党建引领“一十百千万”服务企业专项行动工作方案》,发出了一个明确的信号:上一线,办实事!在本次行动中,数十名区领导联系百强企业,百名局长服务千家企业,千名党员帮助万家企业。在疫情最紧急的时刻,黄埔区工信局副局长赵必荣连续5天往返广州与东莞与6家设备生产企业10多次沟通,帮助口罩生产厂家紧急扩大产能。

基层减负不只要做“减法”,还要做“加法”,强化激励制度,激励干部担当作为也同样重要。今年2月,黄埔区出台“激励8条”,从八方面激励各级党组织、党员干部和基层工作人员冲在一线、干在实处。近期,黄埔区4名区管干部和12名科级干部因在抗疫一线表现优异,得到提拔重用。其中,黄埔区工业和信息化局技术改造与经济运行处负责人李光锐拟晋升一级主任科员。

李光锐的事迹在黄埔区感动和激励了一批干部。去年下半年,李光锐确诊患上胃部恶性病变,但他一直坚持工作。抗击疫情期间,李光锐的病情越来越重,单位领导直接联系了医院,把他“押”进手术室。手术后,躺在病床上的李光锐仍每天坚持用手机远程办公, 制定应急设备购置、工业增长等奖励申报指南,引导防疫物资生产企业扩大产能,激励重点企业快速增长。

制度保障,机制引领。在穗东街道,“能者上,庸者下”的风气已经逐步形成,在半年的时间内,不少科室的领导干部都进行了调整。邹志強说,街道就是考验干部的战场,“谁敢攻坚克难,谁能打硬仗,‌‌谁敬业的,谁有战斗力,就用谁。”

无论是思想观念还是工作方式亦或是激励机制,基层减负,解决的是形式主义的顽疾,激活的是整个队伍的“一池春水”。穗东街组织办主任罗育梅对此颇有感触:“减负不是减担当、减责任,广大干部把使命担在肩上,提高硬本领,从以前推着干到现在主动干,激发出了奋发有为的精气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