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自学能力轻松提升之当今数学学习难在何处?为何学习日益难?

对很多数学学习者而言,数学是心中无法释怀的伤,因为数学自小学一年级(甚至有些幼儿园就开始了数学启蒙)开始就伴随学习者同行,只有离开学校踏入社会后才有不少人与数学告别。


数学自学能力轻松提升之当今数学学习难在何处?为何学习日益难?

然而越来越多的学习者感觉数学学习越来越难、越来越吃力。并且大多是一开始感觉数学学习挺容易的,可是越是往后难度越大。

数学学习如果感觉越来越吃力,原因众多,这里主要从思维的方面切入,然后展开。

我们知道数学是“抽象的科学”、“概括的艺术”,也就是说数学不是具体的事物,而是抽象的结果,因此数学本身就对学习者提出了要求: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也就是逻辑思维能力。这是数学学习自身的要求。

另外数学当中有很多数学独特的符号,具有符号思维的要求,同时数学内容的描述在中小学更多地是文字描述,这就要求学习者具备一定的语言阅读理解能力。如果数学学习者语文能力不佳,那么一定会影响数学的学习,因为教材上的文字描述需要的就是阅读理解能力,这些理解不了,学习就很难进行。


数学自学能力轻松提升之当今数学学习难在何处?为何学习日益难?


总体来看,在中小学阶段,数学对学生的要求有以下几点:

1.随着年级的提升,要求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不断提升以适应新的学习内容对思维能力的要求。

2.语言文字的阅读理解能力不断提升,并且从一开始的形象理解转向抽象理解。

3.由于数学本身的特点,注定了一些基本知识很重要,并且由此而联结的规则(比如定理、公式、运算法则)慢慢替代了具体内容,成为数学学习运用的关键。

因此数学的学习不能把数学学习的内容当作知识去对待,而是当作具体的思维训练而进行,这样才能逐渐养成数学思维,从而进入数学学习的广阔天地,感悟数学之美。

另一方面,对中小学数学学习而言,数学学习者是对应的学生。而学习数学的学生是活生生的有生命、有个人情感认识和特点的具体的学生,因此学生也有其自身的特点。

学生一开始入学,一般在6周岁之后,这时学生的思维还是以形象思维为主,视觉形象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占有很重要的比重,然后随着大脑的发育和用脑习惯的养成,形象思维慢慢转向抽象思维。

在形象思维阶段,孩子的认识等更多来自五官感觉,因此直接的“经验”占有主导作用。学习的内容也是通过“形象”与其自身对应的“经验”建立了联系才能为其理解和接受。

小学高年级孩子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不过这时还需要借助形象的帮助。如果这个阶段学生没有实现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转变,仍然坚守“实物思维”,那么学生的思维就无法“抽象”,因而也就更无法理解“规则”有关的内容。

另外,由于这个年龄段学生还没有完全形成个人独特思维学习能力,更多是借鉴和被动进行,因此有两个因素很重要,它们对学生为适应更高层次学习内容要求而进行自我能力的提升是否成功很关键。

一个是教师或其他指导学生学习者。因为学生会按照老师或其他指导学生学习者的学习方法去学习,如果其学法或教法不适合该学生(比如该法不适合孩子的思维水平和思维层次,因此超出了孩子可以承受的范围,自然孩子就学起来很吃力),那么会直接挫败孩子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并且由于这些是“强势”的,学生没有选择的权利,只能被动接受,不论是否适合自己也要接受。这样孩子数学学习会越来越吃力,难度越来越大,自然会让孩子的思维能力和思维水平无法适时提升,只会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停滞不前,甚至还会后退。

另一个因素是学生是否具有一定的学习主动性。如果学生在入学前就已经在家庭环境下养成了一定的自主思维的习惯,并且做事时还会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并通过尝试来检验,那么该生在数学学习中会困难少很多。即便遇到困难,该生也会自己想办法克服和解决。这样具有一定主观能动性的学生随着学习的进行,学习的自主性会越来越好,对老师等的学习依赖性也会越来越少。这样就具备了思维能力提升的自身条件和主观要求。

反之,如果学生在入学以前所在的环境中,基本上都是被安排做事,很少有自己做主选择的机会,那么该生就养成了被动接受的习惯,并且不会主动动脑,只会被要求怎么做就怎么做。这样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会越来越被动,困难也会越来越大。

虽然有众多因素,但是人不是其他动物,人是具有可塑性的,并且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因此不论学生现实中学习数学是否觉得吃力,哪怕觉得数学很难,并不代表没有解决之道。

如何才能帮到具体遇到学习困难的学生呢?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学生具体的思维能力和思维水平为起点,结合学生所要学习的内容对思维的能力和水平的要求,建立学生思维能力到所需思维能力的这种思维差距的桥梁,这样学生就能从自身实际出发一步步走向理想的对岸。一旦到达对岸,也就已经具备了掌握运用所学内容的能力了,学习困难也就不存在了。

然而现实情况却是不少数学老师只关注数学“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对适合学生思维实际水平的“学法”与“教法”的钻研,以致数学课堂对课堂上不少的学生而言就是“天书”,远远脱离了学生的实际接受水平。

这种情形下,学生如果感觉学习困难,只能是靠自己或身边懂得教育之人的帮助了。

1.中小学的数学学习首要的是基础扎实。

很多数学学习不理想和数学学习困难的学生之所以有困难,有一个共同的根源就是基础都不扎实。如同盖楼房,根基不牢,楼房越是高就越会不稳,倒塌的可能性就越大。这样飘摇的情况下,还有谁能安心垒砖呢?效率自然低下,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

楼房越高,根基就要打得越深并且还要更加牢固,这样才足以支撑更高的高度。数学学习也是如此,数学学习越是学习到后,越需要基础的扎实,否则常常会由于基础失误或出现错误等而影响整个数学学习的进度,甚至导致学习无法持续或进行。

数学基础知识的扎实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准确度,一个是速度。也就是速度要快,还要准确不出错。少了任何一个都是不扎实。

2.小学数学中算术是核心与关键,而四则运算中,乘除中的基础是九九乘法表的灵活运用。而最关键的基础则是10以内(如果算上进退位,则是20以内)加减法的扎实。

很多人可能认为这很简单。可事实不是如此。

我辅导了众多数学学习困难者和数学学习不理想者,发现不论成绩很不好还是成绩在90左右(满分100分)者,都存在这个基本算术出错的情况。并且成绩越是不佳者这个出错率越高。不仅如此,一些小学五年级的学生计算20以内加减法时不能口算出来,还是用手算,并且手算还不熟练,即便如此也还有手算错的。

为什么呢?因为任何运算,最终都是数字的运算,而数字的运算最终都是按照同位计算来计算的,这样都是归于10以内的加减法的运算范围内了。

初中开始从算术转入算式了。也就是从数字转向了式子,但是运算的规则是类似的。如果从思维提升与转化的角度入手,利用规则的类似或相同,是很容易掌握初中知识的。但是由于教学是从知识入手的,忽略了规则,更是忽略了思维这个内在的关键,因此不少学生自小学升入初中就发现学习压力骤然大增。

高中更是比初中更抽象,并且高中更多的都是用字母或未知数表示,这仅就是指代内容更抽象而已,但其规则还是与小学的类似甚至相同。

为何规则相同或类似,大家却感觉难度越来越大,原因就是没有从思维入手,而是把其当作知识来学习造成的。

比如:如果小学生已经学习了20或50以内的两位数的加减法,那是否100以内或1000以内的加减法还需要教呢?

事实上可能大家都回答需要。这个答案就是只关注知识本身造成的。如果掌握了运算的规则的话,只要掌握了20以内的加减法,这些都是可以让学生按照规则自己掌握的。因为不论位数再多,规则都是一样的。

初中、高中的很多内容用小学的方法都可以直接掌握。如果从内容的角度看,内容不同,是不同的知识。但是从思维和规则的角度看,只是材料的不同,规则是不变的。也就是材料更抽象一些而已。

比如1+2=3

如果小学生学习了这个加法,如果掌握了规则,就可以直接用同样的规则计算a+3a这样的式子。

关于数学学习之难难在何处,就先介绍到此。后面会陆续介绍自己独创的提升数学能力之法,可以短期快速掌握很多数学知识,因为是从规则和思维入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