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農民請留意這些補貼,這個地方將打造千億級農業產業!

創業農民請留意這些補貼,這個地方將打造千億級農業產業!

01

要聞

1、兩部門:將對首次創業的返鄉農民工給予一次性創業補貼

農業農村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聯合發佈《擴大返鄉留鄉農民工就地就近就業規模實施方案》。為擴大返鄉留鄉農民工就地就近就業規模,《方案》中提出,將對首次創業、正常經營1年以上的返鄉留鄉創業農民工,給予一次性創業補貼,同時在現代農業產業園、農業產業強鎮、優勢特色產業集群等農業項目的實施中,優先安排返鄉留鄉農民工就業。

2、權威機構:智慧農業是農業生產的高級階段

國家權威機構近期表示,智慧農業是農業生產的高級階段,是集新興的互聯網、移動互聯網、雲計算和物聯網技術為一體,依託部署在農業生產現場的各種傳感節點(環境溫溼度、土壤水分、二氧化碳、圖像等)和無線通信網絡實現農業生產環境的智能感知、智能預警、智能決策、智能分析、專家在線指導,為農業生產提供精準化種植、可視化管理、智能化決策。


02

地方

1、河北省:建設200個國際標準農產品生產示範基地

今年,河北省將大力發展質量農業,對照國際先進標準,無標建標、有標提標,完善特色優勢農產品標準體系,特色農產品優勢區、現代農業園區、規模農業經營主體實現標準化生產全覆蓋,全省農業標準化覆蓋率達到70%。重點依託特色農產品優勢區、現代農業園區,全面推行綠色有機標準化生產和全程質量控制模式,著力打造30個特色農業精品示範基地,建設200個國際標準農產品生產示範基地和600個冬奧會農產品供應備選基地。

2、江蘇省:打造8個千億鄉村產業

日前,江蘇省印發《農業農村部江蘇省人民政府共同推進江蘇率先基本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2020年度工作要點》。

《要點》提出,著力提升糧食等重要農產品綜合產能、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水平,推動農業綠色生產體系建設。重點打造8個產值千億元級產業,培育25個省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建設70個地方特色種子種苗服務中心(園區),700個特色種苗龍頭企業。推進“蘇農雲”農業農村大數據平臺和數字農業基地建設,全省規模設施農業物聯網技術推廣應用面積佔比達20%,農業信息化覆蓋率達65%。


03

產業

1、土地承包經營權有利於土地規模化

隨著農村人口的持續減少,農業的勞動力必然會日益缺乏,國家從穩定的大局考慮,必然會鼓勵土地的適度規模化經營,以保障糧食安全。目前所做的一項重要工作就是頒發土地承包經營權證。頒發了證書,土地就有了固定的“主人”,就可以抵押、出租、流轉,變成流動性更強的資產,這也就方便了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和農業企業的土地規模化經營。

2、中國大豆市場總體供需較寬鬆

數據顯示,由於養殖業對豆粕和食用油需求的剛性增長,近年中國大豆需求總體呈上升態勢。但2018-2019年受生豬存欄量減少的影響,飼料需求減少,需求的增加來自壓榨食用油和口糧需求。此外,雖然大豆美國進口量有所減少,但由於需求增速變緩和國家臨儲大豆投放市場,中國大豆市場總體供需較寬鬆。


04

動態

1、農業農村部與騰訊、中國電信簽署合作框架協議

近日,農業農村部農村合作經濟指導司與騰訊公司、中國電信集團簽署合作框架協議,拓展信息技術在鄉村治理實踐中的運用,探索“互聯網++”治理模式,著力提升鄉村治理信息化、數字化、智能化和精細化水平,推進鄉村治理體系建設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2、中糧與國際糧商聯合成立公司,提供農業貿易區塊鏈方案

4月2日從中糧集團獲悉,由中糧集團、ADM、邦吉等公司共同發起的Covantis計劃已在瑞士日內瓦註冊成立一家實體公司Covantis S.A,公司由該計劃創始成員共同擁有。該計劃旨在開發區塊鏈技術,致力於全球農業航運交易標準化、數字化和現代化。

3、正邦作物投資22億元建設全自動化植保製劑項目

日前,江西永修縣雲山經開區管委會、江西正邦作物保護有限公司簽約:正邦作物將在永修星火工業園投資建設全自動化植保製劑項目,總投資22億元,年產5萬噸植保製劑,項目建成投產後,年產值可達30億元以上,年上繳稅收8000萬元以上。


05

觀點

1、農業生產託管是實踐中提出的迫切要求

農業部農村經濟體制與經營管理司司長張紅宇表示,農業生產託管是實踐中提出的迫切要求。農業生產託管有兩種情況,一種是農民沒有勞動力,但是又不願意流轉土地,希望獲得從種到收全過程的服務,這就是全託管。另一種是有勞動力但又不能完成全部生產作業,希望把耕種防收等主要環節委託給第三方服務組織。

2、農牧企業數字化轉型是趨勢

新希望企業有關負責人表示,在今後的城市生活中,農村與城市、生產端與消費端的距離將越來越近,加快傳統農牧業企業的數字化轉型速度顯然是大勢所趨,“龍頭企業要充分發揮帶動作用,與產業鏈上下游的夥伴實現更好的資源、資金、人力、科技共享,這樣才能更好地提升整個產業鏈的運營與服務水平,適應時代需求的變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