梳理!“十四五”規劃建議提及哪些網信工作?

11月3日,新華社受權播發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建議中多次提及網信工作,傳播君摘錄部分內容,一起來看。


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決定性成就


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躍上新的大臺階,經濟運行總體平穩,經濟結構持續優化,預計二〇二〇年國內生產總值突破一百萬億元。

我國發展環境面臨深刻複雜變化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國際力量對比深刻調整,和平與發展仍然是時代主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深入人心,同時國際環境日趨複雜,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明顯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廣泛深遠,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進入動盪變革期,單邊主義、保護主義、霸權主義對世界和平與發展構成威脅。


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遠景目標


展望二〇三五年,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將大幅躍升,經濟總量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將再邁上新的大臺階,關鍵核心技術實現重大突破,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基本實現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建成現代化經濟體系。


堅持創新驅動發展,全面塑造發展新優勢


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

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完善國家創新體系,加快建設科技強國。


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


制定科技強國行動綱要,健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新型舉國體制,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提高創新鏈整體效能。加強基礎研究、注重原始創新,優化學科佈局和研發佈局,推進學科交叉融合,完善共性基礎技術供給體系。瞄準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電路、生命健康、腦科學、生物育種、空天科技、深地深海等前沿領域,實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戰略性的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制定實施戰略性科學計劃和科學工程,推進科研院所、高校、企業科研力量優化配置和資源共享。推進國家實驗室建設,重組國家重點實驗室體系。佈局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和區域性創新高地,支持北京、上海、粵港澳大灣區形成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構建國家科研論文和科技信息高端交流平臺。


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


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促進各類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推進產學研深度融合,支持企業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承擔國家重大科技項目。發揮企業家在技術創新中的重要作用,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對企業投入基礎研究實行稅收優惠。發揮大企業引領支撐作用,支持創新型中小微企業成長為創新重要發源地,加強共性技術平臺建設,推動產業鏈上中下游、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


激發人才創新活力


貫徹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方針,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全方位培養、引進、用好人才,

造就更多國際一流的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培養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青年科技人才後備軍。健全以創新能力、質量、實效、貢獻為導向的科技人才評價體系。加強學風建設,堅守學術誠信。深化院士制度改革。健全創新激勵和保障機制,構建充分體現知識、技術等創新要素價值的收益分配機制,完善科研人員職務發明成果權益分享機制。加強創新型、應用型、技能型人才培養,實施知識更新工程、技能提升行動,壯大高水平工程師和高技能人才隊伍。支持發展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加強基礎研究人才培養。實行更加開放的人才政策,構築集聚國內外優秀人才的科研創新高地。


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


深入推進科技體制改革,完善國家科技治理體系,優化國家科技規劃體系和運行機制,推動重點領域項目、基地、人才、資金一體化配置。改進科技項目組織管理方式,實行“揭榜掛帥”等制度。完善科技評價機制,優化科技獎勵項目。加快科研院所改革,擴大科研自主權。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大幅提高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成效。加大研發投入,健全政府投入為主、社會多渠道投入機制,加大對基礎前沿研究支持。完善金融支持創新體系,促進新技術產業化規模化應用。弘揚科學精神和工匠精神,加強科普工作,營造崇尚創新的社會氛圍。健全科技倫理體系。促進科技開放合作,研究設立面向全球的科學研究基金。


加快發展現代產業體系,推動經濟體系優化升級


堅持把發展經濟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堅定不移建設製造強國、質量強國、網絡強國、數字中國,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提高經濟質量效益和核心競爭力。


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


鍛造產業鏈供應鏈長板,立足我國產業規模優勢、配套優勢和部分領域先發優勢,打造新興產業鏈,推動傳統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服務型製造。


補齊產業鏈供應鏈短板,實施產業基礎再造工程,加大重要產品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力度,發展先進適用技術,推動產業鏈供應鏈多元化。


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


加快壯大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新能源汽車、綠色環保以及航空航天、海洋裝備等產業。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同各產業深度融合,推動先進製造業集群發展,構建一批各具特色、優勢互補、結構合理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增長引擎,培育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模式。促進平臺經濟、共享經濟健康發展。鼓勵企業兼併重組,防止低水平重複建設。


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


推動生產性服務業向專業化和價值鏈高端延伸,推動各類市場主體參與服務供給,加快發展研發設計、現代物流、法律服務等服務業,推動現代服務業同先進製造業、現代農業深度融合,加快推進服務業數字化

統籌推進基礎設施建設


構建系統完備、高效實用、智能綠色、安全可靠的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系統佈局新型基礎設施,加快第五代移動通信、工業互聯網、大數據中心等建設。加快建設交通強國,完善綜合運輸大通道、綜合交通樞紐和物流網絡,加快城市群和都市圈軌道交通網絡化,提高農村和邊境地區交通通達深度。推進能源革命,完善能源產供儲銷體系,加強國內油氣勘探開發,加快油氣儲備設施建設,加快全國幹線油氣管道建設,

建設智慧能源系統,優化電力生產和輸送通道佈局,提升新能源消納和存儲能力,提升向邊遠地區輸配電能力。


加快數字化發展


發展數字經濟,推進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推動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加強數字社會、數字政府建設,提升公共服務、社會治理等數字化智能化水平。建立數據資源產權、交易流通、跨境傳輸和安全保護等基礎制度和標準規範,推動數據資源開發利用。擴大基礎公共信息數據有序開放,建設國家數據統一共享開放平臺。保障國家數據安全,加強個人信息保護。提升全民數字技能,實現信息服務全覆蓋。積極參與數字領域國際規則和標準制定。


拓展投資空間


推進新型基礎設施、新型城鎮化、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設,支持有利於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的重大項目建設。實施川藏鐵路、西部陸海新通道、國家水網、雅魯藏布江下游水電開發、星際探測、北斗產業化等重大工程,推進重大科研設施、重大生態系統保護修復、公共衛生應急保障、重大引調水、防洪減災、送電輸氣、沿邊沿江沿海交通等一批強基礎、增功能、利長遠的重大項目建設。


完善宏觀經濟治理


加強宏觀經濟治理數據庫等建設,提升大數據等現代技術手段輔助治理能力。

建立現代財稅金融體制


構建金融有效支持實體經濟的體制機制,提升金融科技水平,增強金融普惠性。


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


推進土地、勞動力、資本、技術、數據等要素市場化改革。


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


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深入實施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加大農業水利設施建設力度,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工程,強化農業科技和裝備支撐,提高農業良種化水平,健全動物防疫和農作物病蟲害防治體系,

建設智慧農業。

實施鄉村建設行動


提高農民科技文化素質,推動鄉村人才振興。


提高社會文明程度


加強網絡文明建設,發展積極健康的網絡文化。


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


推進媒體深度融合,實施全媒體傳播工程,做強新型主流媒體,建強用好縣級融媒體中心。

推進城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一體建設,創新實施文化惠民工程,廣泛開展群眾性文化活動,推動公共文化數字化建設。


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


實施文化產業數字化戰略,加快發展新型文化企業、文化業態、文化消費模式。


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


推進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拓展第三方市場合作。


深化公共衛生、

數字經濟、綠色發展、科技教育合作,促進人文交流。

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


發揮在線教育優勢,完善終身學習體系,建設學習型社會。


全面推進健康中國建設


完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監測預警處置機制,健全醫療救治、科技支撐、物資保障體系,提高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能力。


支持社會辦醫,推廣遠程醫療


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


推動社會治理重心向基層下移,向基層放權賦能,加強城鄉社區治理和服務體系建設,減輕基層特別是村級組織負擔,加強基層社會治理隊伍建設,構建網格化管理、精細化服務、信息化支撐、開放共享的基層管理服務平臺。


加強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建設


堅定維護國家政權安全、制度安全、意識形態安全,全面加強網絡安全保障體系和能力建設。


確保國家經濟安全


加強經濟安全風險預警、防控機制和能力建設,實現重要產業、基礎設施、戰略資源、重大科技等關鍵領域安全可控。


維護水利、電力、供水、油氣、交通、通信、網絡、金融等重要基礎設施安全,提高水資源集約安全利用水平。


維護社會穩定和安全


堅持專群結合、群防群治,加強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堅決防範和打擊暴力恐怖、黑惡勢力、新型網絡犯罪和跨國犯罪,保持社會和諧穩定。

加快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實現富國和強軍相統一


貫徹習近平強軍思想,貫徹新時代軍事戰略方針,堅持黨對人民軍隊的絕對領導,堅持政治建軍、改革強軍、科技強軍、人才強軍、依法治軍,加快機械化信息化智能化融合發展,全面加強練兵備戰,提高捍衛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的戰略能力,確保二〇二七年實現建軍百年奮鬥目標。


提高國防和軍隊現代化質量效益


加快武器裝備現代化,聚力國防科技自主創新、原始創新,加速戰略性前沿性顛覆性技術發展,加速武器裝備升級換代和智能化武器裝備發展。


促進國防實力和經濟實力同步提升


優化國防科技工業佈局,加快標準化通用化進程。


保持香港、澳門長期繁榮穩定


支持特別行政區鞏固提升競爭優勢,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打造“一帶一路”功能平臺,實現經濟多元可持續發展。


積極營造良好外部環境


高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旗幟,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推進各領域各層級對外交往,

推動構建新型國際關係和人類命運共同體。



✿本文 信息由傳播君整理自新華社。

✿投稿 [email protected]

✿徵訂 《網絡傳播》雜誌郵發代號:80-199



梳理!“十四五”規劃建議提及哪些網信工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