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銀行因“配合大客戶”洩露信息,深夜道歉

中信銀行因“配合大客戶”洩露信息,深夜道歉

圖片來源:微博截圖

文 | 張靖天

中國銀行“原油寶”事件餘溫未消,又一家銀行完成了熱點榜的接力。

中信銀行因“配合大客戶”洩露信息,深夜道歉

圖片來源:視頻截圖

中信銀行因洩露個人賬戶交易信息遭到王越池(藝名“池子”)投訴。池子曾是知名喜劇脫口秀節目《吐槽大會》的常駐吐槽嘉賓,此外的代表作品還包括《今晚80後脫口秀》和《脫口秀大會》,個人微博賬號擁有多達480萬的粉絲量,其影響力不容小覷。實名投訴銀行洩露個人信息的消息一經爆出,便迅速在微博中形成熱點話題,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和熱議。

中信銀行因“配合大客戶”洩露信息,深夜道歉

圖片來源:微博截圖

5月7日10時許,登錄微博可以看出該事件引發出多個話題,吸引閱讀達7億次。

此次事件始於5月6日15時39分,脫口秀演員池子在個人微博公開發布消息,投訴中信銀行在未經本人授權的情況下,將其個人賬戶流水提供給上海笑果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以下為微博原文截圖:

中信銀行因“配合大客戶”洩露信息,深夜道歉

圖片來源:微博截圖

除中信銀行外,池子還在文中嚴厲控訴了自己所在的笑果文化公司。池子指出在2019年發現笑果文化違約,在此前曾提出異議,而笑果刻意停止他的一切工作,並要求其賠償3000多萬。

池子在微博中同步曬出了中倫文德律師事務所出具的律師函,向笑果文化和中信銀行上海虹口支行發出聲明,要求笑果文化和中信銀行公開道歉並賠償經濟損失。

中信銀行因“配合大客戶”洩露信息,深夜道歉

圖片來源:微博截圖

池子表示致電中信銀行後,中信銀行說這是“配合大客戶”的要求。

對此,不少網友們紛紛指責中信銀行:“我是大客戶可以把其他人的餘額提出來給我嗎?”“什麼樣的大客戶可以查別人信息!我定個小目標!”“大客戶在哪裡報名啊我也想報一個”“配合大客戶啥都幹,以後誰還敢用你家啊!?”……

中信銀行因“配合大客戶”洩露信息,深夜道歉

圖片來源:微博截圖

在輿論的壓力之下,中信銀行在7日凌晨做出公開回應,向池子致歉,同時對上海虹口支行行長予以撤職。

中信銀行因“配合大客戶”洩露信息,深夜道歉

圖片來源:微博截圖

由此,有關#中信銀行向池子道歉#、#中信支行行長已撤職#兩個話題熱度自7日晨起迅速升溫,一度升至熱搜話題榜榜首。

中信銀行因“配合大客戶”洩露信息,深夜道歉

圖片來源:微博截圖

中信銀行因“配合大客戶”洩露信息,深夜道歉

圖片來源:微博截圖

本次輿論的矛頭並非在於伸手要信息的“大客戶”上海笑果文化傳媒有限公司,更多地是集中在洩露池子個人隱私信息的中信銀行。

從5月6日的實名投訴,僅僅8個小時後,中信銀行連夜處置並正式發佈公告。內容主要表達三點:

中信銀行因“配合大客戶”洩露信息,深夜道歉

中信銀行連夜處置

本次中信銀行的回應動作可以用“迅速”來形容。也體現出中信銀行對洩露客戶信息行為絕不姑息的態度。

但仍有不少輿論對於銀行的回應並不買賬。一方面認為洩露個人信息的行為涉及法律,本次銀行處罰程度過輕。另一方面指出作為金融機構在保護客戶隱私方面應一視同仁,不能按大小客戶進行區分,因此普遍質疑這不是個例,該銀行的內部長期存在信息安全問題。

中信銀行因“配合大客戶”洩露信息,深夜道歉

圖片來源:微博截圖

新京報評論在《配合大客戶查池子明細,銀行豈能背棄“中”與“信”》中指出:為了“配合大客戶”來查詢個人信息,這其實是踩踏了金融機構的底線。這也提示我們,在金融系統等重度涉及公民信息的企業、機構中,有必要梳理起業務系統、管理系統中的信息保護漏洞,並開展各類法治教育,提升相關行業員工對公民信息保護的意識。

知名職場博主@耿向順(粉絲量196萬):“互聯網時代哪有什麼隱私可言,大多數人都宛若裸奔在路上。不只中信,其他銀行,可能都存在這樣的情況。現在迫於輿論壓力和監管部門介入才道歉和做出處理,丟了自己‘信’,失去了人們‘信’。”

財經作者@大貓財經微博(粉絲量57萬):“這種事在銀行是不是常態不知道,但是從銀行對所謂的‘大客戶’的重視程度來講,這種事其實也不奇怪。說實話,在這個‘隱私販賣’已經氾濫的時代,銀行大約就是隱私的最底線了,如果這道隱私防線都能被突破,那麼我們的個人信息以及財產安全還怎麼能保證呢?”

總結:

縱觀本次事件,池子利用了自身的社會影響力為自己發聲,帶動監管和輿論的力量對銀行施壓,最終成功維權。但如果同樣的情況發生在更多普通民眾身上,該如何保護自己?是否還能像池子一樣有機會,或者說需要多大的成本才能捍衛自己的合法權益?這是值得思考的問題。

客戶選擇銀行是出於信任,而銀行絕不能辜負了這份信任,不能因為所謂“大客戶”的要求就輕易放棄本應堅守的底線。金融機構掌握的信息時常關涉著個體最切身的利益,做好客戶隱私保護,從來不是什麼華麗的宣傳標語,因為這是金融企業的立身之本。

□張靖天(新京報智慧城市研究院研究員)

編輯:李碧瑩 校對:李立軍

投稿、合作、聯繫我們:[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