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作首发 | 冯骥才《思想的散文——朱永散文集序》

思想的散文

——朱永新散文集序

文 / 冯骥才

比起作家的散文,学者的散文有什么特异与不同?说这个话题得拿出一个上好的例子——那么,读读朱永新的散文就知道了。

其实,就散文的本质说,学者们的散文并非另类。散文是性情文字,心灵诉说,审美表达。张中行、季羡林的散文莫不如是,与作家们的散文何有两样?

永新是一个真实又鲜明的人。热情饱满,精力充沛,热心公益,关切多多。由于天性中抗压能力强,脸上总带着笑容。我是在做全国文化抢救时与他相识于苏州,那时他是苏州市分管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市长。然而,我对他最初的印象却很特别;尽管他是地道的江苏人,但看上去更像是个北方人,体魄壮实有力,性情开朗爽快,说话中气十足,从他身上找不到一点印象中江南人的温文尔雅,也找不到一点市长们常带在身上的自我的尊贵。官员总是习惯用一种矜持与你拉开距离,以保持自己的身份。他却放松随便。尤其是总想和你深谈,这是一种学者的气质。而且我看得出来,他所做的有关教育和文化的工作,没夹杂着任何个人政绩的诉求,完全出于一种责任与挚爱,才尽心去扶助。进而我还发现,只要与他聊天,他就会借机“宣传”他的“新教育”的理念。他是这一理念的创建者和推动者。他有能力叫你很快信服他的理念。这不仅由于他对教育的热诚,更因为从他的思想中,我们能穿破中国当代教育的困局与僵局看到一片亮闪闪、充满魅力、有希望又无限开阔的空间。那时,他正与他的同道者一起,致力为孩子们构建这样一个幸福的学习生活的蓝图,并已经开始推行一系列生动鲜活、富于创造性和可操作的方式,来对这种全新的教育理念进行实验与实践了。

他是一个知行合一的人!

新作首发 | 冯骥才《思想的散文——朱永散文集序》

我从认识他第一天就没把他当做市长。他是我教育界、知识界的一个能够深谈的朋友。

我觉得他的想法、做法和遭遇的困难,与我当时倡导和推动的文化遗产抢救很相像,因而我非常能够感受到他身上有一种知识分子特有的纯真的理想主义,还有激情。凡是激情、感情、理想、无功利的付出过多过强的人,在社会交往中,人情世故中,事物的感触中,时时都会产生一些被触动的、有意味的、情意深长的细节与片断,并不知不觉进入了笔管。偶有题旨,转化为文字。这种文字便是散文。

读一读他这本集子中写到的先辈、家人、朋友、各色人物及其各种故事,不都是充溢着独到的发现、深刻的感悟、真情的流泻和精神的火花吗?这不就是一些人物散文的佳作?

可是,学者究竟是另一类人。

他们生活在自己的专业里。他们有特定的生命的内容、目标、追求、路途;而学者们的思维又是纯理性的、逻辑的、思辨的、探究的。只要下笔为文,自然自成一体,自具特色,自有其精神、个性、及思想的内含。这思想的内含应是学者散文最重要的价值。

尽管永新的为人为文都有很感性的一面,但他行文之间,还是无处不见他的思考。这些思考在他阅读时,在他推广阅读的行动中,在他像武训那样苦苦推行新教育理念的实践中,在面对坚如壁垒一般积重难返的教育体制面前,也在与友人们侃侃而谈中。他的思考是开阔的、雄辩的、深究的,也是执着的、坚韧的、决不放弃的。我读他的散文时常常被他字里行间这种精神所感动。我从他的散文中吸取这种精神。

永新是一个理想主义者,知识分子都是理想主义者。理想是要在未来实现的目标。理想也是要对未来负责。所以他用笔勾画出心中教育的理想国——《未来学校》。可是,要实现理想,就必需穿过已经板结的教育体制的现实。我想过,以他一人之力能够成功吗?这也是身陷在文化抢救泥淖中的我常常遇到的问题。然而,不管我们的理想最终能实现多少,一个社会不能没有人去思考;前沿的思考,开拓性的思考,破冰的思考。知识分子是社会的大脑,思考是知识分子的天职,也是社会进步之原动力。

新作首发 | 冯骥才《思想的散文——朱永散文集序》

在这本书中,永新开篇就把他所推崇的曼德拉的一句话摆了出来:“教育是最强有力的武器,你能用它来改变世界。”改变世界的根本在于教育吗?这是最具根本意义的话题。由此我看到永新对教育的社会功能和未来价值理解之深刻,之透彻。教育直接关系着国家乃至人类社会的文明之本,兴亡之本;也关切到每一个活生生的人成长年代心灵的幸福。正是站在这个思想的高度上,面对着太多现实困难的永新,依然是乐观的,进取的,乐此不疲地去做每一件必需做好的事。不在乎困难是一个有志者最佳的心态。

我们无法从这本散文集里,纵观他对新教育系统的思考,他已经出版许多这方面的专著。然而我们却能从这些自由自在散文的篇章中,从他有情有义的状物述人、谈文论道中,被他种种思想的片断、心灵的偶得、精神的探究所触动,所启发,跟随着他一起饶有兴趣地感知生活,咀嚼事理,思索未来。这便是这本散文集送给我们的礼物。

最美好的礼物是精神的礼物,所以我们阅读。

初读此书,偶有所感,捉笔写下,且为序言。

2020.8.8 心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