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蘇不信史》:重溫歷史的細節與溫度,再塑文字背後的鮮活!

於我一語言工作者而言,深知淺薄的字裡行間時常蘊藏著淵博文學,文字是語言得以流傳的奠基者,二者相伴相隨,可又相互牴觸,在文字的遣詞造句中更需要思想的沉澱,歷史長河中,無數細枝末節被人們遺忘在空隙間,而文字記載下來的承載著別樣的溫度。歷史,雖已成過往,但終究會被後輩人翻出研讀,只為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薩蘇不信史》:重溫歷史的細節與溫度,再塑文字背後的鮮活!

曾經於我一女性而言,歷史是晦澀難懂枯燥乏味的,但自從在人生坎坷處遇見了《薩蘇不信史》之後,我才後知後覺瞭解到原來歷史也可以變得如此有溫度,如此出乎意料。有一位網友跟我說:“書籍不在多,在於看進內心深處有幾本”,誠然我有一癖好,好購書,可是在歲月的流逝裡,看過入心的少之又少,就像歷史為何總被人研讀,因為曾經過往皆有人生真諦,如若不用心度過,一切皆如煙消雲散。

歷史書籍,多多少少與真相有偏差,這是必然之事,也促就了《薩蘇不信史》一書,好在作者書寫時秉持真誠的信念,不急於去相信歷史的結論,自己去尋找真相,自己做出獨立的判斷。這種理念在當今甚是珍貴,只因盡信書不如無書的思維方式被人們漸漸拋之腦後,太過輕而易舉的獲取知識來源讓人們已經缺少求真的慾望。

自古孔孟之道為世人稱讚,無論是當今盛世亦或是封建帝國,孔孟兩家言論總是不分伯仲,各有千秋。而孔孟之道又屬於同一派別,於是乎幾近所有人都將二者混為一談。在《薩蘇不信史》中,作者提出一個言論:孔子和孟子的祖輩曾是政敵。這又從何而談呢,是否真有其事,且看老薩如何闡釋。

《薩蘇不信史》:重溫歷史的細節與溫度,再塑文字背後的鮮活!

孟子是孔子之孫子思的再傳弟子,並且孔子和孟子二人都曾周遊列國,向各國君主推廣儒家仁政的思想,但二者的理念最終都無人採用,都只能回家著書立說,傳道後世。孔子與孟家祖先有何過節,這段歷史我們普通人還真未熟知。相傳孔子與孟家的關係起初非常好,這也許照就了即使後來觀念有大的分歧,也不影響幫派情意。

孔子曾在魯國推行“墮三都”政策,也就是拆毀季孫,孟孫,叔孫“三桓”家城牆,以消除親兄弟家族間的隔閡。本來一切事情均按照計劃行事,只可惜被是孔子學生的孟孫氏家主孟懿子擺了一道,只因其家臣說道:“墮成,齊人必至於北門。且成,孟氏之保鄣,無成是無孟氏也,我將弗墮”於是孟懿子拒絕拆城,魯軍只能派出軍隊攻打,這時季孫氏和叔孫氏也反應過來,於是孔子的主張被迫暫停,魯公一發怒將孔子流放。

是真是假我們暫且不做多思考,只因存在即為合理,不過以作者如此求真的學習態度也著實是給讀者些提醒,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盡信書不如無書的思維觀念必須長存,而不能隨著時代的發展,將所有搜索到的信息全盤接受,信以為然。

《薩蘇不信史》:重溫歷史的細節與溫度,再塑文字背後的鮮活!

慈禧太后是中國歷史上頗為有名的後主,只是奈何死於痢疾,治療過程和死亡過程脈案上記載的非常清楚,而且孫殿英盜墓後,將其遺體拋擲在棺木的一側,過了許久都沒有腐爛,這在歷史上一直是一個謎團,無數歷史學家說是吃了滋補的藥丸導致其容顏不老,各種野史正史紛至沓來。

《薩蘇不信史》中老薩說到一個傳言,慈禧太后是被老虎給嚇死的,那在她生前也確實去過動物園,當時的人們思想保守,不過為了解悶也真實的在北京建立了“萬牲園”也就是如今的動物園前身。不過究竟慈禧太后是因為被老虎嚇死的,還是痢疾導致身體虛空,都不好說。以我個人拙見,慈禧太后年老時雖然注重保養,但是終歸逃脫不了地球引力的影響,身體羸弱也情有可原。年老之人,體弱多病,無論是被老虎嚇死還是痢疾都對她而言,是致命一擊,即使太醫也迴天無術!

歷史就好像毛衣上的一個線頭,拽一下,不知道會拽出什麼來,有可能一下就扯斷了,但也沒準拽出個五彩斑斕來。這就是歷史,歷史絕非一成不變,曾經的過往又豈能有一家之言,《薩蘇不信史》這本書很好的構起讀者對待歷史的興致,並且令其在生活中處理事情養成求真好奇的思維觀念,見證歷史的千姿百態的一本好書!



《薩蘇不信史》:重溫歷史的細節與溫度,再塑文字背後的鮮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