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的失蹤》:探尋失落根源,與自我和解,關注內在的平衡

村上春樹是日本著名暢銷作家,自三十歲踏入文壇以來,其作品風靡海內外,一度掀起了村上熱的現象。他以獨特的視角和另闢蹊徑的文學創作方式,聚焦現代社會人生存困境以及精神失落的問題,通過一系列荒誕而支離破碎的情節來反映出其極具人文關懷的思想內涵。

失蹤與尋找,一直是村上作品中經久不衰的話題,也成為他獨特文化語言的外形特色。無論在寫作還是生活中,村上春樹總以一種不懈的執著,對人們的精神家園進行守望和思考。尋找意味著不斷地反思現實,探究內心說不清道不明的不可忽視和不肯平衡的真實原因。

《象的失蹤》:探尋失落根源,與自我和解,關注內在的平衡


這種文化特色在《象的失蹤》裡,表現得尤為突出。小說講述了一頭年邁的象被鎮政府領養後,而後和飼養員一起離奇失蹤的故事。情節設定簡單,看似荒誕隨意,背後的寓意卻雋永深刻,直視人心。因此,也得到廣大讀者深深的共鳴。

村上春樹曾經在給中國讀者一封信裡提到:任何人在一生中都在尋找一個寶貴的東西,但能找到的人並不多即使幸運地找到了,實際上找到的東西也已受到致命的損毀,儘管如此,我們仍然繼續尋找不止,因為若不這樣做,生之意義便不復存在了。

尋找,源於內在的缺失。生命的過程,就是不斷地尋找和創造,直至新的生機和喜悅降臨。外界和內在的統一,生存和精神的和諧,才造就了真實存在的我們。立足堅不可破的精神家園,汲汲吸取豐富的營養,是我們一生要完成的課題。

象的隱喻:多視角,高濃縮反映後消費時代下人的生存狀態

日本自二戰之後,科技水準顯著提升,經濟勢頭日益猛增,社會景象一片繁榮。經過穩定快速發展時期,日本迅速跨入先進國家行列,社會文化和思想被打上後現代消費的烙印。

處於這一時期的人們,對金錢的享受,物質的奢靡,消費的崇拜達到前所未有的的高度。然而,金錢至上物慾橫流的現狀並沒有給人們帶來幸福,精神的空洞,自我的迷失,與社會的格格不入,成為不可擺脫的孤獨困境。

從經濟學角度來說,馬克思曾提出過物役性的概念:人類主體自己創造的經濟力量卻顛倒的成為奴役和統治人的主導性的非主體客觀外部力量。

《象的失蹤》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中誕生的,村上春樹採用一貫以來的隱喻手法,揭示現代人失落,迷惘和痛苦的根本原因。在小說中的象,其形象老邁無用,與高效崇利的社會節奏,嚴重脫節,被領養前一直處於無可安置的閒散狀態。

大象性情溫和,神態安詳,安分守己而又賦予協同行動的團隊精神。可以說是平和寬容和含蓄隱忍的象徵。

作為動物,大象是受到人類管制和約束的。它沒有自由,被鎖鏈困住,脫離了人類,也就接近了死亡。鎖住的象,只是一頭被人休閒時瀏覽的參觀品,並未真正進入普遍的生活層面。

《象的失蹤》:探尋失落根源,與自我和解,關注內在的平衡


對於領養的討論,鎮政府內部出現了激烈的爭鬥,野黨所反對的理由是費用增加,而且毫無益處。原本一個美好的領養行動,成為他們相互攻擊的標杆。他們根本不關心象的存在,也無需做出超過功利範圍的事件。

最後做出的決策,完全是鎮長出於經濟利益的考量。由於動物園的倒閉,其地皮被房地產商所購買。而當象死亡之後,具有經濟效益的地皮即將收歸鎮政府。另外,象本身年邁,不需要多量的飲食,因此沒有太多的支出。而且象可以用來參觀,甚至發展成一種文化象徵。

需要明確的是,在小說裡文化象徵只是學生的畫畫和大人們的一時興起。當人們對它的興趣漸漸消失後,一切歸於平淡,日子如往常一樣。象無論從形象和功能來說,是不合符現代社會商品化和消費至上的特點,因此它的失蹤也是一種必然。而從精神層面來說,象有美好純真而不含功利的寓意,人們與它和平相處的過程中,只當作是一種調味品,並非主流意識。

當象的消失再次成為議論的熱點,媒體,警察和鎮長紛紛出面,試圖找出真正的原因。然而,經過一番不徹底的查詢,得出的結論沒有真相。一週以後,失蹤便被人遺忘了。

縱觀整個領養到失蹤事件,象的存在對於現實而言,只剩下赤裸裸的商業價值和經濟利益,而在急功近利的現代社會,一旦失去某種商品屬性,即將被淘汰,也毫無意義。而這個觀點,在後文中也有所體現,村上春樹將批判的目光精準地定位於此,同時也為主人公我的失衡和尋找奠定了基礎。

從上面分析可得出,象代表的無關功利的事物,在追求經濟利益和商業價值的現實面前,被漸漸忽視和遺忘,而人們對此卻理所當然。村上春樹從不同的角度出發,描寫了各方對象關注的態度,同時也映射了只注重追求經濟效益的現狀,並以此來提示人們當注重精神內涵,重拾對美和純真的嚮往。

尋找的真相,在於內心的平衡和對美好純真的追求

村上春樹以第一人稱視角,來講述整個關於象失蹤的事件,通過我對象的關心及內在的不平衡,揭示出象所蘊含的深層次精神內涵。因此,對敘述者我的日常生活和態度,進行了詳細地描寫,需要著重分析。

在小說開頭,介紹了主人公起床之後的狀態:一如往常的鬧鐘精準定格六點十三分,一如往常地燒咖啡,烤麵包,打開收音機,一如往常地從第一版頁看報紙。此外還多費筆墨地描寫了報紙第一版的報道順序。

這樣的設定,也形成了對現實的隱喻:刻板,重複,機械。主人公被社會生活所遵從的價值觀念深深影響,按照既定的程序化來安排日常起居等生活狀態,並未感覺到任何的不舒適感。可能有人認為這是一種習慣,但是從村上春樹的刻意描寫來看,著重強調了一種屬於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社會原則:以高效率和最大合理化為基準。而這,深埋進入了生活的方方面面。

而主人公的身份是廣告部職員,負責推銷。長期以往的經驗告訴他,只要急功近利,他的銷售成績便會提高上去。在和試圖交往的女編輯談論時,重點講述了現代商品的三大屬性:簡潔性,功能性和諧調性。其中諧調性,講究的是與時代同步,任何不屬於時代的價值觀念,都被視為異類,直至消失。

林少華在《村上春樹與他的作品》中闡述道:現代社會追求簡潔性,而象大而不當,與簡潔性無緣;現代社會追求功能性,而象舉步維艱,與功能性無關;現代社會追求協調性,而象形單影隻,遭人冷落,與諧調性背道而馳。

這也無疑暗示了象失蹤的必然性,它本身的無商品價值,註定會被淘汰。而主人公出於興趣,對觸動內心波瀾的象,有著說不清的緣分。這種興趣價值,是與社會流行的功利價值所相悖的,是與主人公深受現代價值觀念所矛盾的。興趣本無功利性,純粹出自內心的喜愛。

和象關係最密切的要屬飼養員了,一個六十三歲毫無特點的老頭。在白天表演時,他們配合默契;只有在晚上的時候,象和飼養員之間的情感才真實顯露,親密無間,來自長時間相處的信賴感使得主人公也為之感動。這樣的關係,實則也是人與人之間最純的情感,真實自在,不虛偽,不刻意。反觀現實,人與人的關係由於壓力的增大,處事的繁重,變得越來越陌生而隔閡,真實的情感被壓抑,取而代之的是冷漠或者虛假的寒暄,無關痛癢的商業微笑。

村上春樹對於象失蹤的情節設定,採取的是荒誕的藝術手法。由主人公直觀的印象,感覺象與飼養員的比例變化了,變成一樣大小,掙脫了束縛的鐵鏈,之後失蹤了。這才是村上春樹的獨具匠心之處。

象的形象代表著人類最美好最純真的情感,最初始的模樣,本就應該是人身上必需的品質。然而卻離奇的失蹤了,身處荒誕,不覺得荒誕,才是最大的荒誕。

象的失蹤,引起了主人公的失衡,那種說不清的失落感,正是現代人精神的真實寫照。一方面,受到現代文明的衝擊,講究效率和利益;另一方面,人最初的情感和關係,最本能的需要,被異己力量所遏制。自我與他我,相抗衡,矛盾而煎熬。

然而,主人公所採取的態度卻值得玩味,他並沒有告訴外界象的失蹤真相,選擇了保留與沉默。從這一點可以看出,實際上他已經清醒地意識到,以一己之力不可能與社會的主流價值觀去抗衡,徒留內心不可挽回的遺憾。

尋找一種得不到的真相,帶著清醒的目光審視當下,卻仍然無可奈何得隨波逐流。遺憾並未永恆存在,因為這是《象的失蹤》給我們的最大啟示。直面內心的情感,尋找純真的關係,健康完整,不以功利目的為生活態度,才是我們最應該做的事情。

結語:對當下的反思

現代都市日益忙碌的高效生活,與人本身存在的價值有著既對立又統一的關係。焦躁不安的心態,急功近利的奔跑,帶來的更多是心靈的空洞,精神的麻木。在村上春樹的作品裡,總能感受到那種淡淡迷離的失落感,背後無不蘊含著他對現實敏銳的洞察和深刻的思考。

他懷著人文視角,清醒而睿智地指出人們精神家園荒蕪的根本原因。這種人文關懷,出於人本身價值的肯定和尊重,出於人對本真生活的嚮往與渴求,因此具有很深的啟迪意義。

《象的失蹤》:探尋失落根源,與自我和解,關注內在的平衡


在生活中,村上春樹是個跑步愛好者,他認為,喜歡的事情自然能堅持下來,不喜歡的怎麼也長久不了。淡泊名利的態度,也使得他的小說創作更上一層樓。有次採訪的時候他說,做一件事情時,你是否感到快樂,並以此為基準。

是的,不急功近利,感覺到快樂,才是唯一的標準。無用之用,方為大用。

就像蔡康永老師說的,人生最重要的東西,其實大都沒有什麼用:愛情,正義,自由,尊嚴,知識,文明,這些一再在灰暗時刻拯救我,安慰我的力量,對很多人來說沒有用,我卻堅持相信,這些才都是人生的珍寶,才經得起反覆的追求。

人生,並不是拿來用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